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阐述
跟进式:是指在行为上有“去”的含义,指从施动者指向受动者,灵活根据事物或事件的变化发展顺序所进行和调整的行为,强调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互动性、可持续性。跟进式区域活动:是指在区域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发展需求,不断跟进区域材料和区域指导行为的过程。
多元化材料的跟进
材料投放是否有效
区域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关键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是活动材料投放的关键。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和载体,要想使区域活动获得成功,首先要确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材料投放是否有效,应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目标来评判,不能“一刀切”,不知变通。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孩子们用积木堆出一个城堡的形状,然而幼儿园里只有非常大块的方形积木,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完成任务,而且会导致儿童无论如何也“拼不像”,从而变得沮丧,失去信心,这是材料的局限性,而并不是儿童缺乏想象力或动手能力弱。这时,教师就可以考虑变换积木的形式,比如换成更小体块的积木,让积木的颜色也更加多样,这样让孩子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这样的材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可操作性强,这样的材料投放才是有效的。
材料投放时间长短
教师应随时注意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是否有所减弱,而去补充和调整,把不適宜的材料进行改进或者舍弃,发掘新型材料,让材料投放的时间符合幼儿兴趣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且注意开发新型的材料,使材料更符合幼儿兴趣发展的要求。例如:如果某一阶段幼儿对剪纸这种材料不太感兴趣了,教师就可以增加纸杯、彩色盒子、贴纸等材料的投入,变换材料的形式和特点,呈现给孩子新鲜感,恢复孩子的兴趣。
材料投放难易程度
幼儿园儿童的年龄不同,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够全部统一,应根据幼儿的智能水平有层次性地投放,难易程度应注意有所区别,方便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比如:在进行“配对练习”时,可以提供几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配对练习,可以是简单的瓶子与相应的瓶盖进行配对(大小配对);可以是数形版与数形进行配对(形状配对);也可以是原点卡与数字卡的配对(数量配对)。这样有层次的投放,能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去选择,并且在相同材料的投放中,应注意数量的多少对材料投放难易程度的影响,比如在拼图游戏的材料投放中,拼图块数越多,相对来说难度就会越大。
教师指导行为的跟进
适时的介入
当孩子放弃时
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缺乏意志力,容易对所玩的玩具、游戏等只有“三分钟热度”,会放弃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学习训练,这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介入,对孩子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告诉小朋友,这项活动或游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去尝试了,就是成功的。
当孩子发生争执时
幼儿园中孩子发生争执是常有的状态,但并不是每次的争执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对于儿童之间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信任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对于发生较为严重的情节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让学生保持冷静,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矛盾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是对是错。
当孩子寻求帮助时
幼儿园的孩子仍然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在孩子寻求帮助时,一定要及时地、积极地给予回应,可以摸一摸孩子的头或者给予孩子一个拥抱,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当孩子发生创造性行为时
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和创造性的行为,这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孩子将这种行为或者兴趣继续下去,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引人关注的。
评价
幼儿园的小朋友还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多数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应当多多给予儿童以客观的评价,让小朋友通过教师的评价认识自己的表现和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结语
通过区域游戏的开展,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到幼儿园各年龄阶段孩子在不同区域游戏中的需要,真正从游戏材料入手,不断更新孩子需要的有益材料,学习并感受到适时调整材料的重要性。此外,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不断提升区域游戏活动的质量,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探索,让区域活动能够真正“活”起来。
跟进式:是指在行为上有“去”的含义,指从施动者指向受动者,灵活根据事物或事件的变化发展顺序所进行和调整的行为,强调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互动性、可持续性。跟进式区域活动:是指在区域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发展需求,不断跟进区域材料和区域指导行为的过程。
多元化材料的跟进
材料投放是否有效
区域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关键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是活动材料投放的关键。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和载体,要想使区域活动获得成功,首先要确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材料投放是否有效,应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目标来评判,不能“一刀切”,不知变通。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孩子们用积木堆出一个城堡的形状,然而幼儿园里只有非常大块的方形积木,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完成任务,而且会导致儿童无论如何也“拼不像”,从而变得沮丧,失去信心,这是材料的局限性,而并不是儿童缺乏想象力或动手能力弱。这时,教师就可以考虑变换积木的形式,比如换成更小体块的积木,让积木的颜色也更加多样,这样让孩子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这样的材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可操作性强,这样的材料投放才是有效的。
材料投放时间长短
教师应随时注意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是否有所减弱,而去补充和调整,把不適宜的材料进行改进或者舍弃,发掘新型材料,让材料投放的时间符合幼儿兴趣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且注意开发新型的材料,使材料更符合幼儿兴趣发展的要求。例如:如果某一阶段幼儿对剪纸这种材料不太感兴趣了,教师就可以增加纸杯、彩色盒子、贴纸等材料的投入,变换材料的形式和特点,呈现给孩子新鲜感,恢复孩子的兴趣。
材料投放难易程度
幼儿园儿童的年龄不同,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够全部统一,应根据幼儿的智能水平有层次性地投放,难易程度应注意有所区别,方便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比如:在进行“配对练习”时,可以提供几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配对练习,可以是简单的瓶子与相应的瓶盖进行配对(大小配对);可以是数形版与数形进行配对(形状配对);也可以是原点卡与数字卡的配对(数量配对)。这样有层次的投放,能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去选择,并且在相同材料的投放中,应注意数量的多少对材料投放难易程度的影响,比如在拼图游戏的材料投放中,拼图块数越多,相对来说难度就会越大。
教师指导行为的跟进
适时的介入
当孩子放弃时
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缺乏意志力,容易对所玩的玩具、游戏等只有“三分钟热度”,会放弃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学习训练,这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介入,对孩子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告诉小朋友,这项活动或游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去尝试了,就是成功的。
当孩子发生争执时
幼儿园中孩子发生争执是常有的状态,但并不是每次的争执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对于儿童之间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信任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对于发生较为严重的情节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让学生保持冷静,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矛盾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是对是错。
当孩子寻求帮助时
幼儿园的孩子仍然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在孩子寻求帮助时,一定要及时地、积极地给予回应,可以摸一摸孩子的头或者给予孩子一个拥抱,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当孩子发生创造性行为时
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和创造性的行为,这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孩子将这种行为或者兴趣继续下去,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引人关注的。
评价
幼儿园的小朋友还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多数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应当多多给予儿童以客观的评价,让小朋友通过教师的评价认识自己的表现和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结语
通过区域游戏的开展,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到幼儿园各年龄阶段孩子在不同区域游戏中的需要,真正从游戏材料入手,不断更新孩子需要的有益材料,学习并感受到适时调整材料的重要性。此外,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不断提升区域游戏活动的质量,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探索,让区域活动能够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