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ong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学习方式就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0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指定学习领域。”但是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从小酷爱电脑,也有学习的空间,从装机到网络技术都有所涉及,对于普通软件的操作理解能力较强;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学生不熟悉电脑的使用方法,从电脑的构造以及电脑的实用方法而言都不了解,甚至对于键盘鼠标的操作都不熟练,对于新的软件知识会有逃避和恐惧的心理。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局面,无法进行统一的教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知识枯燥无味,知识较差的学生又会觉得看不懂。这就使课堂上做得快的学生无所事事,做得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教师被迫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不断地重复讲解基本操作。
  2. 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易落到实处
  自主探究是目前所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目的,在现代教学中一般都比较乐于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自主探究,而教师则充当一个引导者的地位,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监督学生的学习,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事实上,由于现在班级学生人数40到50人左右,一位教师能同时兼顾到5到10位同学的学习过程就非常不错了。
  3. 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来就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与思维方式,让学生有一种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对其知识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解,更要对其技术进行掌握,在落实技术的掌握后,加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然而由于现实教育当中前面两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顾及到学生的教学,而不能顾及到学生的自我探究以及创造,而且由于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可行性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微课则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它有教学灵活性、资源全面性、资料广泛性的特点。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是微课教学开展的一种新模式。
  阶段性学习的需求促进了微课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就是由多个阶段性知识的教学而组成了整体的信息技术教学,而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将信息技术中每一个教学阶段分成一个单独的微课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1. 微课的备课方法简单,制作方便。教师可以自主备课将视频录制,也可以通过屏录软件进行操作方法的录入,这种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科目的教师要更加有优势,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进行视频的录制,然后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发散。
  2. 微课实施的具体教学环境有利于实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一般是在网络教师进行学习的,而这种学习的方式就需要必备的教学硬件,如电脑等,所以对于教学的限制比较大,而微课则比较灵活,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自学。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微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教学资源,它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方法被使用,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的一种使用方法。而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微课技术在课堂中使用的还是比较广泛的。
  1. 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自学是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得新问题,并且着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学习所必须的一种素质。无论教学方式多么完善,或者是教学设施多么先进,最终还是学生自己主导着学习的效果。而微课就是课堂教学与自主探究的一个结合体,学生可以首先观看教师的大概题目理论,然后再进行自我探究,最后进行结果的观看,不仅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一种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时不在是进行模仿,而是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提高。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万一有一个知识点或者是编程的某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会直接导致最后的编程失败,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一种挫败。再者而言就算学生完成了编程,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分支的嵌套看起来很复杂,部分学生能模仿完成程序结构的编写,但是对于其实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含义还是不够清晰。教师在制作的微课中,不仅有讲解分析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微课中也可以提问,并提示学生暂停并进行思考与尝试。
  2. 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上是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异的,教师的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和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每一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实现全面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根据不同的等级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学习的乐趣而言都是一种提高。例如,在讲“flash动画制作——动作补间动画”中,可以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的制作注意事项
  1. 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微課主要是以微视频为载体的,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以计算机作为依托的,两者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微课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音视频的录制。并且微课的录制时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因为声音是讲课的关键,一定要保证视频的清晰和声音的清楚,而操作中涉及的文字表格对视频分辨率要求较高,所以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也不能过低,最好达到1Mbps甚至以上,码率过低,文字会被压缩得很模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视力健康。
  2. 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在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中,字幕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开头、结尾教学目标和小结字幕之外,整个过程都要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关注到操作要点。因为学生在观看视频是不能保证当时的环境,所以一定要有字幕作为信息传输的支撑,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笔者认为这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只需要观看这个知识点操作过程中某一个环节,这样能大大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五、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它的实施保证了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整和连续性,很好地契合了当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新的课堂变革。
  参考文献:
  [1] 万祖进.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
  [2] 田方金,吴治国.微课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读书文摘,2016(15).
  [3] 汪 洁.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学测技能复习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
  [4] 冉文权.谈谈信息技术微课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J].小作家选刊,2017(2).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临泉第二中学 236400)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PD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是黑质(substant
大豆皮是油脂加工中的副产品,是一种理想的膳食纤维源;本文研究了从大豆皮中制备水溶性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综合利用了资源,既提高了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大豆加工的产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95  一、教学目标  1. 解读本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眼泪”的内涵。  2. 剖析人性的复杂,探究人性转变的原因和契机。  二、教学重难点  剖析人性的复杂,探究人性转变的原因和契机,并以此指导学生的人生  三、教学方法:问题引领,小组研讨  四、课时准备:1课时  五、教材教具:PPT  六
期刊
现代食品中的化学防腐剂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研发安全、高效、广谱性食品防腐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台湾林檎在其原产地长期被当做茶饮用,其食用安全性已得到证明。很多案例显示台湾林檎叶片的水浸物能有效地延长其保存期,因此对台湾林檎叶片浸提物的抑菌防腐功能的研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前人的研究多关注于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但对苹果属植物中黄酮类以外的挥发成分未有报道。本文采用水溶液浸提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