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实验课的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实验课,发挥实验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必须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效应;课堂教育
一、 用好实验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最终能让自己的動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提高。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时,教师除准备好热水和一些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传热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这样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时,我打破以往的做法,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电线、小灯泡、开关、电池等),在上课时展示。我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多,如:电线、小灯泡就有几种不同的型号,甚至有的开关、灯座是自制的,电池也有大有小。实验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电磁铁,进行实验的话,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不同,这样学生得出的是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习得科学知识与发现自然规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二、 关注实验过程,加强启发指导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还须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教学《雷电的秘密》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他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实验前,更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关键与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像指导以上“带电操作”实验中,除了要明确摩擦过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触其他东西,还要指导实验中的关键之处,比如是两棒互相接近的情形,教师可进行适当演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培养实验习惯,注重持续发展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学生实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须强调: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
实验中,还需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再进行下面的实验;或许在实验现象出现后,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形不成生生间的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时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还有三年级科学下册前面两个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一生》,一个是要种植凤仙花,并要观察它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一个是要养蚕,并要连续观察蚕卵、蚕、结茧成蛹、变成蚕蛾的生长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耐心、细心和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要不时记下观察过程的点滴发现,并及时记载在科学同步探究上,以作上课交流之用。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灵活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多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和实验过程,这样就一定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品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平.校园家长学校创建的探索和思考[J].新课程(下),2017年10期.
作者简介:
周建良,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效应;课堂教育
一、 用好实验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最终能让自己的動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提高。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时,教师除准备好热水和一些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传热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这样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时,我打破以往的做法,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电线、小灯泡、开关、电池等),在上课时展示。我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多,如:电线、小灯泡就有几种不同的型号,甚至有的开关、灯座是自制的,电池也有大有小。实验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电磁铁,进行实验的话,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不同,这样学生得出的是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习得科学知识与发现自然规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二、 关注实验过程,加强启发指导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还须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教学《雷电的秘密》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他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实验前,更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关键与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像指导以上“带电操作”实验中,除了要明确摩擦过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触其他东西,还要指导实验中的关键之处,比如是两棒互相接近的情形,教师可进行适当演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培养实验习惯,注重持续发展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学生实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须强调: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
实验中,还需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再进行下面的实验;或许在实验现象出现后,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形不成生生间的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时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还有三年级科学下册前面两个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一生》,一个是要种植凤仙花,并要观察它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一个是要养蚕,并要连续观察蚕卵、蚕、结茧成蛹、变成蚕蛾的生长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耐心、细心和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要不时记下观察过程的点滴发现,并及时记载在科学同步探究上,以作上课交流之用。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灵活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多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和实验过程,这样就一定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品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平.校园家长学校创建的探索和思考[J].新课程(下),2017年10期.
作者简介:
周建良,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