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联通“沃”的推出落后了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大半年,但中国联通“沃”品牌的推出似乎是有备而来,意图后发制人,相比于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的单纯,“沃”似乎更加丰满,承担着更多责任。
相比于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推出后的波澜不惊,中国联通“沃”的推出,却引起了极大反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联通“沃”的评价负面较多,这主要集中于品牌标识和品牌经营两方面。
中国联通宣称品牌标识“沃”是我国通信运营商首次使用单一主品牌策略。新标识为英文字母“WO”和汉字“沃”共同组成,没有明显3G字样;细分为“沃·商务”、“沃·生活”和“沃·时尚”三大子品牌,标识以蓝色、绿色和橘黄色区分。全业务品牌“沃”将统领联通旗下所有业务。
通过中国联通“沃”的网站介绍,定义“沃”品牌,是由惊喜口语“WO”而来,“沃”品牌代表的是想象力释放带来的无限惊喜,也表示对未来科技时代的一种惊叹。
中国联通最新出的视频中如此解释:“沃”这个字来自《资治通鉴》里的“沃野万里”。沃在中国古汉语中为灌溉之意,形容水草肥美,中国古人常用其来形容丰富、肥美、吉祥等事物。从甲骨文的“山”与“日”中,找到了“沃”的雏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联通“沃”品牌的诠释和定义是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南于企业想让“沃”这个品牌承载太多的东西,反而削弱了标识的单纯性。
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LOGO造型则都是一个圈。中国移动“G3”标识造型取义中国太极,以中间一点逐渐向外旋展,寓意3G生活不断变化的外延;其核心视觉元素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丹青和朱红印章,以现代手法加以简约化设计。
“天翼”LOGO是一朵由e变形而成的祥云。整个LOGO以e为主,与翼字谐音,体现与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相关性;变形e字形似云彩,代表“天翼”将人们带入自由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G3”巧在独占,标识跟名称合二为一;“天翼”巧在含义,但略显复杂,名称、标识、英文名相互独立,需要融合。中国联通“沃”标识和名称看似关联,但标识现代,名称却传统,而单字的品牌名称虽然易于传播,但也容易被恶搞,“沃”作为一个业务品牌设计过于复杂,笔者认为中国联通不如重点强化标识“WO”。就像GOOGLE最初推广中文名称“谷歌”也煞费心思,但消费者记忆的还是GOOGLE。企业过于复杂的品牌命名,会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当然,品牌的成功运作是各种因素的合力形成的,单从LOGO本身很难看出其发展前景。只要运作得力,任何LOGO都会成为市场宠儿。
中国移动从2008北京奥运前夕就率先推广3G概念,其宣传点集中在可视频的功能上,但重点还是推广网络TD-CDMA的概念,毕竟中国移动3G牌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推广一直不温不火,倒让中国电信“天翼”在推广3G概念上占了先机,获得了压倒性气势,中国移动调整策略推出“G3”品牌,也是无奈之举,“G3”与3G的巧妙融合有其好处,也有局限,局限在于3G网络升级后,品牌得不到升级。
中国移动“G3”造势,强调引领3G生活,在品类声音上占得了先机,而中国电信“天翼”在网络和应用上做足了功夫,它能请得动网易、微软、GOOGLE中国区的最高领导人为它摇旗呐喊,显然是下了血本的,但其重点更在互联网应用,对于手机的应用其实没有押宝。
中国联通的广告表现似乎是卯足了劲想跟消费者套近乎,但如果不能在应用上给消费者丰富的体验和价格的优惠,这种个性的表达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还是疑问,如果说联通品牌定位中的时尚群体还可以突出个性,那么其商务和家庭群体用“WO”就存在问题。还有,联通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延伸标识,会削弱其主品牌的诉求力度,分散甚至混淆公众对其主品牌的注意力,而同时定位于三个不同需求和个性的群体,在品牌经营上更是需要深厚的功夫。
相比于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推出后的波澜不惊,中国联通“沃”的推出,却引起了极大反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联通“沃”的评价负面较多,这主要集中于品牌标识和品牌经营两方面。
中国联通宣称品牌标识“沃”是我国通信运营商首次使用单一主品牌策略。新标识为英文字母“WO”和汉字“沃”共同组成,没有明显3G字样;细分为“沃·商务”、“沃·生活”和“沃·时尚”三大子品牌,标识以蓝色、绿色和橘黄色区分。全业务品牌“沃”将统领联通旗下所有业务。
通过中国联通“沃”的网站介绍,定义“沃”品牌,是由惊喜口语“WO”而来,“沃”品牌代表的是想象力释放带来的无限惊喜,也表示对未来科技时代的一种惊叹。
中国联通最新出的视频中如此解释:“沃”这个字来自《资治通鉴》里的“沃野万里”。沃在中国古汉语中为灌溉之意,形容水草肥美,中国古人常用其来形容丰富、肥美、吉祥等事物。从甲骨文的“山”与“日”中,找到了“沃”的雏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联通“沃”品牌的诠释和定义是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南于企业想让“沃”这个品牌承载太多的东西,反而削弱了标识的单纯性。
中国电信“天翼”和中国移动“G3”LOGO造型则都是一个圈。中国移动“G3”标识造型取义中国太极,以中间一点逐渐向外旋展,寓意3G生活不断变化的外延;其核心视觉元素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丹青和朱红印章,以现代手法加以简约化设计。
“天翼”LOGO是一朵由e变形而成的祥云。整个LOGO以e为主,与翼字谐音,体现与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相关性;变形e字形似云彩,代表“天翼”将人们带入自由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G3”巧在独占,标识跟名称合二为一;“天翼”巧在含义,但略显复杂,名称、标识、英文名相互独立,需要融合。中国联通“沃”标识和名称看似关联,但标识现代,名称却传统,而单字的品牌名称虽然易于传播,但也容易被恶搞,“沃”作为一个业务品牌设计过于复杂,笔者认为中国联通不如重点强化标识“WO”。就像GOOGLE最初推广中文名称“谷歌”也煞费心思,但消费者记忆的还是GOOGLE。企业过于复杂的品牌命名,会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当然,品牌的成功运作是各种因素的合力形成的,单从LOGO本身很难看出其发展前景。只要运作得力,任何LOGO都会成为市场宠儿。
中国移动从2008北京奥运前夕就率先推广3G概念,其宣传点集中在可视频的功能上,但重点还是推广网络TD-CDMA的概念,毕竟中国移动3G牌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推广一直不温不火,倒让中国电信“天翼”在推广3G概念上占了先机,获得了压倒性气势,中国移动调整策略推出“G3”品牌,也是无奈之举,“G3”与3G的巧妙融合有其好处,也有局限,局限在于3G网络升级后,品牌得不到升级。
中国移动“G3”造势,强调引领3G生活,在品类声音上占得了先机,而中国电信“天翼”在网络和应用上做足了功夫,它能请得动网易、微软、GOOGLE中国区的最高领导人为它摇旗呐喊,显然是下了血本的,但其重点更在互联网应用,对于手机的应用其实没有押宝。
中国联通的广告表现似乎是卯足了劲想跟消费者套近乎,但如果不能在应用上给消费者丰富的体验和价格的优惠,这种个性的表达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还是疑问,如果说联通品牌定位中的时尚群体还可以突出个性,那么其商务和家庭群体用“WO”就存在问题。还有,联通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延伸标识,会削弱其主品牌的诉求力度,分散甚至混淆公众对其主品牌的注意力,而同时定位于三个不同需求和个性的群体,在品牌经营上更是需要深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