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对课程理念方面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的落实中存在着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表现在教学中重情境创设,轻数学化训练;重合作交流,轻自主探索;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教师的讲述、提问、语言与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运用。这些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行为,虽然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直线”的概念时,一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直线。出示图片,如铁轨、行进的队列等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排起方阵,横竖成行,以体验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分别进行以下活动:
  ①教师让一个学生起立,要求与该学生共线的学生起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同学都可以与该同学共线,所以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②再让两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两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③最后要求三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三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过三点的直线不确定。
  从某些教育学老师的观念看,应为本节课叫好。然而从数学的观点来分析,这节课很不严谨。由于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缺失,没有处理好情境的“数学化”。这种追求数学学本质以外的表演课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是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亵渎。
  二、问题的分析
  首先,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直线的本质属性。虽然直线是不定义的概念,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人们曾经试图对直线进行定义都没有成功,但是它的一些固有属性,如是由无穷个点组成的一个连续图形;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很直;无粗细可言等应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这位教师不了解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了解情境的局限性,不能从数学认知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抽象。比如,在本节课中,该教师所创设的直线有关问题情境和直线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以下矛盾:
  1.从有限与无限这对矛盾上:情境中描述直线的队列是由有限个人组成;而直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
  2. 从连续与间断这对矛盾上:情境是间断的;而直线是连续的。
  3. 从具体与抽象这对矛盾上:情境是既有宽度又有高度;而直线没有宽度。
  4. 从特殊与一般这对矛盾上:情境只给出了一个原形;而直线是许多原形形式化抽象。
  三、对问题的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的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数学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与测量,以获得知识,用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数和形的特征,说明法则与公式的由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猜想化、形式化的刻画,进而认识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2.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不是说数学等同于情境,再好的情境都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准确与简洁。与上例直线一样,现实情境的有限性难以描述抽象概念的无限性,现实情境的离散性难以表达直线的连续性。
  3.防止负情境
  低级庸俗与科学性缺失的情境实际是一种负情境。
  根据概念的定义规则,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否则就要违背了“定义应该是相称的”这一规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该教师犯了“定义过狭”的逻辑错误,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不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同样是假分数。如同负数比零要小,负情境要比零情境的教学效果更差。
  四、问题的解决
  在D.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几何基础》中,直线是从现实原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的基本性质是用一组公理来表述的。
  首先,必须明确“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有三个要素:直;无粗细可言和无限延伸性。“直”可以通过教具演示、通过与“曲”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作如下演示:取出一根绳线,用两手握着绳线的两端,先使其成悬链线,再将它拉直,让学生体验“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墙角线以及黑板与墙面的交线认识直线“无粗细可言”。虽然以上列举的绳线、墙角的交线都不是直线,但通过他们的演示分别显示了直线的部分本质属性。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还要进一步增强直观,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增强对“直线”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可以设计如下方案:
  1.用直尺在黑板上的两点间画线。用拉紧的粉线在两点间弹线。同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两点间画线。指出:这样画的线都是线段。
  2.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线段是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线段有两个端点;通过“肉包子打狗”的趣味演示:狗要获得前面的食物,所走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由此得出“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形象风趣的比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画有各种线的卡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4.让学生从周围环境里找出线段。
  5.让学生将画出的线段向一方延长,再延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从而认识: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直线没有端点。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不能处处都强调机械地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理智的引路人”,以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
其他文献
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一句话“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数学问题来自实际,而学生需要用探究的手段来学习、验证和发展数学,需要数学探究的
期刊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能让学生与教材相互交流、新知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顺利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我交流能力,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1、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