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我们教师要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好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热情主动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初中生;音乐
在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索中,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神奇的、出乎意料的感觉,更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尽管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同学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只有音乐专业者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那么,该怎样使音乐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就初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本人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前的欣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师过多的讲解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个性特点,把音乐作品说僵说死。而初中生由于音乐知识的积累很少,在被动接受不了解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迷茫,长时间下去,导致厌倦音乐欣赏课。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VCD、多媒体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
学生在听到优美的音乐之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这样就能把原来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欣赏,使原来枯燥无谓的欣赏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了。如:在上戏曲音乐“京剧”欣赏时,学生看到屏幕上的演员边唱边舞时,也会摇头晃脑学唱上几句,虽然学得不是很像,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动”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美的感受力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再好的音乐放出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还谈得上什么让学生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是上好欣赏课的必要前提条件。
音乐欣赏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爱美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对美的感受也开始逐步完善,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好音乐欣赏课,调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让同学们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前,先问同学们学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吗?同学们都回答:“没学过。”于是,我就深情地朗诵了一遍这诗,然后我又让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所描述的景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美!”然后趁同学们高涨的情绪再问:“想听我们的音乐又是怎样来表现《春江花月夜》吗?”这时同学们都表现出非常想听的样子。音乐一起,同学们马上就被那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吸引住了。同学们边听边露出一脸的喜悦,似乎已进入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当音乐结束了,同学们好像还沉醉在其中。这时,再让同学们来概括音乐所表现的场景,他们还是积极回答:“美极了!”这样激发学生的想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使欣赏教学轻轻松松地达到了目的。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实。
2、音乐欣赏中视、听并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欣赏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受力。初中生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而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较弱。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视、听并用,能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得到辅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融图像、电、光、声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这种教学的优势将学生的听、视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使欣赏教学的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例如:在欣赏音乐《伏尔加船夫曲》时,先出示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着重观察画面上船夫的衣着、面部表情。沙滩上的一串串脚印及所表现的心理,并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欣赏乐曲。学生们由于从画面上看到了伏尔加船夫们的景况,所以当音乐一响起,他们就跟随着音乐出现表情上的变化,在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近,复而又去。音乐中表现了船夫们虽然过的是忍辱负重、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们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把《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景描述出来,同学们回答得很出色。这种视、听结合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轻轻松松地得到了提高。
3、注重意象感情的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对于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意象感情的挖掘上,而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去分析乐曲的结构,过于理性化会使课堂变得枯燥。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门听觉艺术,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和个性发展。在欣赏二胡《江河水》时,事先不告诉学生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让学生先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乐曲,并给这首乐曲命名。有的命名为《悲歌》,有的命名为《月光下的愁思》,还有的命名为《悲惨的命运》,虽然学生的理解不同,想象和命名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把握是相同的。 音乐作品在反映感情时有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师应允许学生在欣赏时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不能束缚、排斥学生的感受。对一些意象朦胧,难以准确确定“意味”的作品,,众多的个体可能会在感情体验上出现较大的分歧。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
4、声像结合,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利用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眼、耳同时接受刺激。这样在吸引了学生注意的同时,并能使他们的注意力足够持久,因而能达到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对难点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在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学生对这段舒展优美的合唱旋律感到很好听,但对其音乐形象未必能领会。为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解音乐形象,下载相关的蒙古大草原的图片及影视画面配到了合唱中,用屏幕展示出辽阔无边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一群群的牛、羊、马在吃着草的情景。然后把牧民们兴高采烈的欢乐场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把《牧歌》这首合唱曲的思想意境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歌曲表达的音乐形象。通过观看这声像并茂的图片,影像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深邃意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美的想象力。
三、课外欣赏,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
在生活中,好的音乐作品很多,光靠音乐课上的一小点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们对音乐的熏陶和音乐创造力的表现。
1、利用校园广播,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多如烟海,利用校园广播对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欣赏潺潺细流地滋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个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对初中音乐欣赏的能力,进而达到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目标。
2、组织校园文艺晚会,启迪学生审美智慧;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文艺晚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启迪他们的审美智慧。如:声乐、器乐、舞蹈、小品、相声等等。在文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让学生的审美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方法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最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正如教学行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努力探索、广泛借助以电化教学等各种媒体,定能在平凡的音乐教学岗位上,创立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平凡的成绩。
参考书目:
[1] 郁文武 谢嘉幸 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次诏 周海宏 刑维凯 编著《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 王伟任 王顺通 编著《音乐欣赏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
[5]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 《课程理念的更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初中生;音乐
在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索中,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神奇的、出乎意料的感觉,更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尽管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同学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只有音乐专业者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那么,该怎样使音乐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就初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本人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前的欣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师过多的讲解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个性特点,把音乐作品说僵说死。而初中生由于音乐知识的积累很少,在被动接受不了解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迷茫,长时间下去,导致厌倦音乐欣赏课。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VCD、多媒体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
学生在听到优美的音乐之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这样就能把原来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欣赏,使原来枯燥无谓的欣赏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了。如:在上戏曲音乐“京剧”欣赏时,学生看到屏幕上的演员边唱边舞时,也会摇头晃脑学唱上几句,虽然学得不是很像,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动”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美的感受力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再好的音乐放出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还谈得上什么让学生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是上好欣赏课的必要前提条件。
音乐欣赏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爱美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对美的感受也开始逐步完善,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好音乐欣赏课,调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让同学们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前,先问同学们学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吗?同学们都回答:“没学过。”于是,我就深情地朗诵了一遍这诗,然后我又让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所描述的景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美!”然后趁同学们高涨的情绪再问:“想听我们的音乐又是怎样来表现《春江花月夜》吗?”这时同学们都表现出非常想听的样子。音乐一起,同学们马上就被那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吸引住了。同学们边听边露出一脸的喜悦,似乎已进入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当音乐结束了,同学们好像还沉醉在其中。这时,再让同学们来概括音乐所表现的场景,他们还是积极回答:“美极了!”这样激发学生的想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使欣赏教学轻轻松松地达到了目的。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实。
2、音乐欣赏中视、听并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欣赏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受力。初中生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而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较弱。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视、听并用,能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得到辅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融图像、电、光、声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这种教学的优势将学生的听、视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使欣赏教学的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例如:在欣赏音乐《伏尔加船夫曲》时,先出示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着重观察画面上船夫的衣着、面部表情。沙滩上的一串串脚印及所表现的心理,并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欣赏乐曲。学生们由于从画面上看到了伏尔加船夫们的景况,所以当音乐一响起,他们就跟随着音乐出现表情上的变化,在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近,复而又去。音乐中表现了船夫们虽然过的是忍辱负重、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们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把《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景描述出来,同学们回答得很出色。这种视、听结合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轻轻松松地得到了提高。
3、注重意象感情的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对于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意象感情的挖掘上,而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去分析乐曲的结构,过于理性化会使课堂变得枯燥。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这门听觉艺术,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和个性发展。在欣赏二胡《江河水》时,事先不告诉学生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让学生先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乐曲,并给这首乐曲命名。有的命名为《悲歌》,有的命名为《月光下的愁思》,还有的命名为《悲惨的命运》,虽然学生的理解不同,想象和命名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把握是相同的。 音乐作品在反映感情时有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师应允许学生在欣赏时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不能束缚、排斥学生的感受。对一些意象朦胧,难以准确确定“意味”的作品,,众多的个体可能会在感情体验上出现较大的分歧。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
4、声像结合,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利用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眼、耳同时接受刺激。这样在吸引了学生注意的同时,并能使他们的注意力足够持久,因而能达到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对难点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在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学生对这段舒展优美的合唱旋律感到很好听,但对其音乐形象未必能领会。为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解音乐形象,下载相关的蒙古大草原的图片及影视画面配到了合唱中,用屏幕展示出辽阔无边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一群群的牛、羊、马在吃着草的情景。然后把牧民们兴高采烈的欢乐场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把《牧歌》这首合唱曲的思想意境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歌曲表达的音乐形象。通过观看这声像并茂的图片,影像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深邃意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美的想象力。
三、课外欣赏,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
在生活中,好的音乐作品很多,光靠音乐课上的一小点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们对音乐的熏陶和音乐创造力的表现。
1、利用校园广播,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多如烟海,利用校园广播对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欣赏潺潺细流地滋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个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对初中音乐欣赏的能力,进而达到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目标。
2、组织校园文艺晚会,启迪学生审美智慧;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文艺晚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启迪他们的审美智慧。如:声乐、器乐、舞蹈、小品、相声等等。在文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让学生的审美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方法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最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正如教学行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努力探索、广泛借助以电化教学等各种媒体,定能在平凡的音乐教学岗位上,创立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平凡的成绩。
参考书目:
[1] 郁文武 谢嘉幸 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次诏 周海宏 刑维凯 编著《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 王伟任 王顺通 编著《音乐欣赏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
[5]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 《课程理念的更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