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新编》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和古代神话传说。鲁迅把这种在古人古事中融写今人今事的做法称之为“油滑”。历来有关“油滑”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本文的阐释深入浅出。
关键词:故事新编;油滑;探究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20-01
鲁迅的《故事新编》刚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也受到批评家成仿吾的赞扬。在结集的序言中,鲁迅曾戏谑地提到了他的评论:“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但是鲁迅并不满意自己的这第一篇历史小说,甚至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从《呐喊》中删掉了这篇作品。他认为这篇小说“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还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以后也多次有类似的话,比如“小玩意而已”,“速写居多”,“游戏之作居多”,是“‘塞责’的东西”等等。但是奇怪的是,鲁迅并没有放弃这一文学形式,反而断断续续写了13年,1936年还结集出版。这说明鲁迅在内心里对《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创作方式,并非深恶而痛绝之,反而有些偏爱。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一、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的促使
《故事新编》的八篇作品成文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到处可以感受到产生与发展不和谐人事的各种意识形态同时并存,可以说,各种东西胡乱混合而“制造”出一些可笑可鄙而又可愤的“怪胎”来,这是当时社会最大的特点。生活在这个特殊环境的鲁迅,对那些古今混杂、中西合璧的杂交事物和混血人物,对那些胡乱拼接而走了味的社会现象是极为不满的。文学的唯一来源是社会生活,于是这些古今混杂的社会现象很自然就要以文学的面目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故事新编》的产生正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土壤的。《故事新编》中有着现代气息的古代背景,正是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再现;现实社会中那些现代资本主义与古老封建主义的混血儿,便被鲁迅用“油滑”手法塑造成作品中那些身着古装却满口现代术语的奇特人物,如《出关》中的关尹喜、《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们等等。
如果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特点奇怪特殊的话,鲁迅也还不一定会采用“油滑”来写历史题材小说,这里还应该考虑到鲁迅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反动派们统治中国十分严酷的时候,反动派们对进步文人先是用文化“围剿”,再用武力镇压,鲁迅因为被列入反动政府的捕捉名单而不得不多次避难。但压迫决不会使鲁迅屈服,因为他是坚强的战士,为了更好地战斗,他改变了战斗的形式。制度的极度腐败、生活的极端丑恶,使得鲁迅感觉到要用一种超出正常范畴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于是他在不断变换笔名写杂文的同时,又采用“油滑”这个曲折坚韧而又令对手头痛的特殊手段来进行小说创作。“油滑”是这样切合鲁迅的需要,以至于他在创作中犹豫再三还是坚定地将它使用了下去。
二、创作传统与作家个性的孕育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可以说是鲁迅对传统表现手法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有人说“油滑”与中国旧剧中插科打诨有相似之处。这涉及到了鲁迅“油滑”的历史渊源问题。王瑶在《鲁迅〈故事新编〉散论》中说:“《故事新编》中关于穿插性的喜剧人物的写法,就是鲁迅吸取了戏曲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创造。”王瑶指出这点是很有意义的。严格按照历史来展示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文艺作品,莫过于《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了。但它们展现得再真实,反映的也只是遥远的时代,是很难让我们做出设身处地的思考的。如果阅读时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基础,那就只能将“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孤立情节当作一个个古代英雄传奇来咀嚼,除了消遣时的津津乐道之外就很难收到以历史为镜来指导现实和未来的作用了,历史小说也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故事新编》因为“油滑”的使用,显而易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促使读者将古与今结合起来思考。
让不同时代的思想言行纠缠在一起所产生的滑稽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在外国文学中也被较早运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套用骑士小说的写法,虚拟了一个生活在骑士制度早已消亡了的时代却幻想自己能作为骑士行侠天下的空想家堂·吉诃德的形象。塞万提斯批判了当时苦苦迷恋骑士制度的西班牙人。而鲁迅是极力让古与今融会扩大“古”的内涵以达到对现代社会的评判。可以说,是客观的需要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共同孕育了《故事新编》的“油滑”。
三、油滑的缺失与意义上的本质
为了便于理解,编者用大量的注解注明了那些现代语言和现代内容的来源,而有人就说,没有这些详细的注解是很难理解《故事新编》的“油滑之处”的,并认为这是鲁迅这部作品的一大遗憾。其实这“遗憾”大可不必,即使没有这些注释,我们照样体会出这些现代情节的含义。我们不知道“敲饭碗”的回答是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表露,难道还看不出他一心为民的胸怀么?古与今能如此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关键就在于鲁迅在改编“故事”时抓住了古人与今人在思想性格上的相似之处,让现代人瞥见历史与今天的酷肖之处,在评判古人的同时做出对现代人的评判。
鲁迅能够做到没有将古人写死,能够使《故事新编》在古香古色中透出浓浓的现代气息而顺利实现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油滑”。“油滑”与《故事新编》中的每一篇都已紧密联系在一起,“油滑”之于《故事新编》,不是多余而是必要。《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些现代语言如《理水》开头文化山上的学者们与奇肱国人的外语对话及大员谈及“莎士比亚”,随着距鲁迅时代愈来愈远而愈使人觉得不如其他的现代内容意义那么大。但是瑕不掩瑜,从某种意义上讲,《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古事只是作者借用的“躯壳”,现代内容才是它的“神”和“灵魂”。
当然,“油滑”而不“庸俗”,既揭示历史又不受史料的羁绊,这集中反映了文学家鲁迅深厚的写作技巧;而融古今于一炉,通过小说思索中国历史、文化的利弊,又体现了思想家鲁迅的冷峻、深邃和睿智。这类写法也为后世小说家所模仿,如以莫言、苏童、李锐等为代表的被评论家称为“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家,也是很多研究者所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安镇.《故事新编》的“油滑之处”及其评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李希凡.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J].求是学刊,1981,1.
关键词:故事新编;油滑;探究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20-01
鲁迅的《故事新编》刚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也受到批评家成仿吾的赞扬。在结集的序言中,鲁迅曾戏谑地提到了他的评论:“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但是鲁迅并不满意自己的这第一篇历史小说,甚至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从《呐喊》中删掉了这篇作品。他认为这篇小说“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还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以后也多次有类似的话,比如“小玩意而已”,“速写居多”,“游戏之作居多”,是“‘塞责’的东西”等等。但是奇怪的是,鲁迅并没有放弃这一文学形式,反而断断续续写了13年,1936年还结集出版。这说明鲁迅在内心里对《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创作方式,并非深恶而痛绝之,反而有些偏爱。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一、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的促使
《故事新编》的八篇作品成文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到处可以感受到产生与发展不和谐人事的各种意识形态同时并存,可以说,各种东西胡乱混合而“制造”出一些可笑可鄙而又可愤的“怪胎”来,这是当时社会最大的特点。生活在这个特殊环境的鲁迅,对那些古今混杂、中西合璧的杂交事物和混血人物,对那些胡乱拼接而走了味的社会现象是极为不满的。文学的唯一来源是社会生活,于是这些古今混杂的社会现象很自然就要以文学的面目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故事新编》的产生正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土壤的。《故事新编》中有着现代气息的古代背景,正是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再现;现实社会中那些现代资本主义与古老封建主义的混血儿,便被鲁迅用“油滑”手法塑造成作品中那些身着古装却满口现代术语的奇特人物,如《出关》中的关尹喜、《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们等等。
如果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特点奇怪特殊的话,鲁迅也还不一定会采用“油滑”来写历史题材小说,这里还应该考虑到鲁迅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反动派们统治中国十分严酷的时候,反动派们对进步文人先是用文化“围剿”,再用武力镇压,鲁迅因为被列入反动政府的捕捉名单而不得不多次避难。但压迫决不会使鲁迅屈服,因为他是坚强的战士,为了更好地战斗,他改变了战斗的形式。制度的极度腐败、生活的极端丑恶,使得鲁迅感觉到要用一种超出正常范畴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于是他在不断变换笔名写杂文的同时,又采用“油滑”这个曲折坚韧而又令对手头痛的特殊手段来进行小说创作。“油滑”是这样切合鲁迅的需要,以至于他在创作中犹豫再三还是坚定地将它使用了下去。
二、创作传统与作家个性的孕育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可以说是鲁迅对传统表现手法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有人说“油滑”与中国旧剧中插科打诨有相似之处。这涉及到了鲁迅“油滑”的历史渊源问题。王瑶在《鲁迅〈故事新编〉散论》中说:“《故事新编》中关于穿插性的喜剧人物的写法,就是鲁迅吸取了戏曲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创造。”王瑶指出这点是很有意义的。严格按照历史来展示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文艺作品,莫过于《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了。但它们展现得再真实,反映的也只是遥远的时代,是很难让我们做出设身处地的思考的。如果阅读时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基础,那就只能将“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孤立情节当作一个个古代英雄传奇来咀嚼,除了消遣时的津津乐道之外就很难收到以历史为镜来指导现实和未来的作用了,历史小说也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故事新编》因为“油滑”的使用,显而易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促使读者将古与今结合起来思考。
让不同时代的思想言行纠缠在一起所产生的滑稽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在外国文学中也被较早运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套用骑士小说的写法,虚拟了一个生活在骑士制度早已消亡了的时代却幻想自己能作为骑士行侠天下的空想家堂·吉诃德的形象。塞万提斯批判了当时苦苦迷恋骑士制度的西班牙人。而鲁迅是极力让古与今融会扩大“古”的内涵以达到对现代社会的评判。可以说,是客观的需要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共同孕育了《故事新编》的“油滑”。
三、油滑的缺失与意义上的本质
为了便于理解,编者用大量的注解注明了那些现代语言和现代内容的来源,而有人就说,没有这些详细的注解是很难理解《故事新编》的“油滑之处”的,并认为这是鲁迅这部作品的一大遗憾。其实这“遗憾”大可不必,即使没有这些注释,我们照样体会出这些现代情节的含义。我们不知道“敲饭碗”的回答是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表露,难道还看不出他一心为民的胸怀么?古与今能如此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关键就在于鲁迅在改编“故事”时抓住了古人与今人在思想性格上的相似之处,让现代人瞥见历史与今天的酷肖之处,在评判古人的同时做出对现代人的评判。
鲁迅能够做到没有将古人写死,能够使《故事新编》在古香古色中透出浓浓的现代气息而顺利实现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油滑”。“油滑”与《故事新编》中的每一篇都已紧密联系在一起,“油滑”之于《故事新编》,不是多余而是必要。《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些现代语言如《理水》开头文化山上的学者们与奇肱国人的外语对话及大员谈及“莎士比亚”,随着距鲁迅时代愈来愈远而愈使人觉得不如其他的现代内容意义那么大。但是瑕不掩瑜,从某种意义上讲,《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古事只是作者借用的“躯壳”,现代内容才是它的“神”和“灵魂”。
当然,“油滑”而不“庸俗”,既揭示历史又不受史料的羁绊,这集中反映了文学家鲁迅深厚的写作技巧;而融古今于一炉,通过小说思索中国历史、文化的利弊,又体现了思想家鲁迅的冷峻、深邃和睿智。这类写法也为后世小说家所模仿,如以莫言、苏童、李锐等为代表的被评论家称为“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家,也是很多研究者所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安镇.《故事新编》的“油滑之处”及其评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李希凡.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J].求是学刊,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