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城既有东方的含蓄,也有西方的奔放,虽然城不大,可是五湖四海人等,东西方物品,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即使岁月让这座城市变老,但气质这东西,没有几百年的修炼是成不了的……
塔城的“老三宝”
塔城的“老三宝”是“牛粪、芨芨草、二转子姑娘满街跑”在几十年前的塔城,只有大机关和大户人家才烧煤,牛粪是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燃料。
那时大家都住着平房,院子大大的,周围都是泉眼和湿地,一般人家养着三五头牛和一群羊。羊粪肥力大,一般用在菜地和农田,而牛粪平常积下来堆成堆,等到初夏季节,把牛粪掺上些黄土加上水,像和泥一样搅拌均匀,要么摊成一片用铁锨划成小方块,要么装到旧脸盆里倒扣下来,晒干后垒到一起,用烂毡子一盖,等到冬天生火架炉子。至今,在牧区牛粪还是主要燃料,烧完的灰还可养草地,算是生态燃料。
如果你到牧区,在毡房里坐定后,毡房中间会有一个生铁做的炉子,炉膛里少不了烧得红红的牛粪,灶上的茶壶里冒着热气。隔壁的小毡房里,刚宰的羊羔子刚被分割完,准备下锅煮。离毡房不远处,主妇正用刚刚烧完的牛粪炭烤塔巴馕,牧羊犬或躺在草地上打着滚,或警惕地站在主人旁边盯着陌生的客人,张开嘴露出猩红的舌头和尖尖的牙齿。不远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骚动的羊群又安静下来,群羊已经忘记少了一位肥胖的伙伴。
芨芨草是库鲁斯台草原最常见的草,是草却比一般的草整个地高出了一个腰身。看模样儿,倒和灌木丛有些相仿,一丛丛,一片片,原先塔城没有这么多农田的时候,出了城不远就有一望无际芨芨草滩。风吹芨芨草丛见牛羊,骑着马儿在草原走,仿佛游走在白色的海洋中,那真是美好的享受。芨芨草还有个功能,以前勘探条件差,它可以指引人们打井。因为长芨芨草的地方地下水位都高,打井都可以见水。
老塔城人喜欢用芨芨草做物件,随意走进一家小院,芨芨草做的小物件不时进入眼帘,大到车上的围子,房上的苫子,小到门上帘子,挽上的篮子,都是用芨芨草编制而成的。
拿芨芨草做扫帚经济耐用更是一绝。记得以前夏收扬场都得用芨芨草做的长扫帚,用铁圈箍在木把用来掠麦杂头,好使又结实,至今到许多农家大院里还能见到它的身影。
至于二转子姑娘更是塔城一大特色,位于中哈边境的塔城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从《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开始,沙俄利用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许多俄罗斯人来到塔城。
十月革命后,这些俄罗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部分加入了中国国籍。1932年至1938年,在苏联远东地区定居的许多华侨被强行遣送回国,这些人携妻带子回到塔城,今天在塔城的俄罗斯族多数是这些人的后裔。1952年前后,到塔城来的大部分俄罗斯族人回国,或去澳大利亚定居,剩下的基本上是中俄后裔。
他们大多长得漂亮,吸取了东方柔美与西方妩媚的中俄混血的姑娘,就这样成为塔城街上最美丽的风景。
塔城的新三宝
“老三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已经离我们远去,“新三宝”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风干肉、老风口、螺丝和是塔城“新三宝”。
“新三宝”有吃有喝有玩,一看就知道塔城人的平常生活有多么悠闲和舒适了,许多来塔城的外地人都不适应,久而久之慢慢适应后,再回到外地,反而怀念起这种生活了,不过这种生活也形成了塔城人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大家在吃完喝完之余还在生气:塔城的钱都让外地人挣去了。
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把时间用在赚钱上,所以塔城的许多小老板都是当年从内地过来打小工、摆小摊的人,积累到一定的资金后纷纷扩大规模成了气候,最后娶了当地的漂亮姑娘成了家,也成了塔城人,也开始吃肉喝酒打麻将了。
风干肉是塔城的一大特色,说白了就是将新鲜肉经过腌制后,让它自然晾干的肉制品,包括风干牛肉、风干马肉、风干羊肉等,以风干牛肉居多。
到了塔城,如果不吃上一顿风干肉那就算白来了一趟。原先风干肉主要在秋冬季节制作,原因就是秋天既是牲畜最肥壮的时期,也是牲畜大量上市价格相对较低的季节,尤为关键的是秋季制作的风干肉,肥瘦得当,口味绝佳。
风干肉的做法很多,最能够体现塔城特色的是大盘手抓风干肉。先把风干肉洗净,如果太咸多洗两遍,什么调料都不加,大块下锅清炖。风干肉煮熟以后,出锅切成大块装盘,然后用肉汤将擀好的薄面片煮熟,捞出面片,装入风干肉盘子内,撒上洋葱末,一盘浓香四溢的手抓风干肉就上桌了。
用风干肉做的抓饭,味道也相当好,和新鲜羊肉做的抓饭鲜香不一样,风干肉抓饭有一股咸香味,风干肉过油后在锅里闷熟,吃起来非常有嚼头,越吃越香。
酒肉不分家,在塔城吃风干肉之后,如果不喝几口酒的话,晚上睡觉就难消化了,所以来塔城的人,吃上肉后总会被热情的主人灌上几口老风口。这里所说的老风口可不是刮风的老风口,而是塔城地产的一种白酒,这种白酒喝上后上头快,晚上睡觉感觉一晚上头顶都在刮风,这倒是和老风口有点联系,不过厂家给这酒起名字是想搭上老风口的名气,成了塔城三宝之一倒是酒厂始料未及的事。
塔城人好酒,许多来过塔城的和没来过塔城的人一提起塔城人,大部分都会说,塔城人能喝。因为塔城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来了客人,想让大家吃好喝好,所以表达感情比较热烈些。
不过,也有热情过度的时候,以至于经常把客人喝得人仰马翻。许多来塔城考察的客商从来的那天就醉到走的那天,回到家后考察的项目一个没记住,喝了多少酒倒是记得清楚。
现在塔城人喝酒也文明了许多,以前50克的酒杯基本上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15克左右的小杯,杯小情意深,酒肉穿肠过,再高歌几曲,自是人间美事了,也让客人吃到最后、喝到最后、玩到最后,高兴而来、尽兴而归。
不过,许多塔城人最爱的还是螺丝和,上届塔城蔬菜文化节还搞了螺丝和大赛。螺丝和是麻将的一种打法,是指可以一直和牌,一直到桌面上的牌全部摸完为止,每人手上的牌可以多次和牌。
塔城人喜欢在家庭餐厅里玩麻将。许多家庭餐厅专门针对这些“螺丝和”爱好者制定了麻将饭,或是四菜一汤加米饭,或者一个大盘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麻将者也,所以匆匆吃完饭后,就开始在麻将桌前战斗。
适度打麻将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沟通朋友感情,但是把麻将当作一种爱好甚至上瘾的话,这就成了一剂毒药,有的甚至因为打麻将离婚,所以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
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更喜欢塔城的“老三宝”,那是对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记忆,它保留着塔城原生态的气质。与南疆城市建在绿洲不同,塔城所在的塔额盆地本身就是一片草原,从塔尔巴哈台山奔流出的五条河流滋养着千泉之城,让塔城有着水的性格,城市随水流而形,人像水一样至纯。
塔城既有东方的含蓄,也有西方的奔放,虽然城不大,可是五湖四海人等,东西方物品,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即使岁月让这座城市变老,但气质这东西,没有几百年的修炼是成不了的……
在塔城,你很少见到一条笔直的街道,大多弯曲如河,很少见到建设整齐的楼房,大多率性而建,也很少遇到大奸大恶之人,遇到问事问路的,老塔城人都会热情地说个明白,只要你能听得懂带羊肉味的老塔城话。
“新三宝”虽让塔城多了几分闲适,却也显得有几分平庸。在周边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塔城人是不该偏安一隅的,不该是新疆的口袋底,精神被酒精麻木,意志让麻将消磨,而应该是吃饱风干肉,把口袋底变成向西桥头堡,让百年口岸再次振兴。
“新三宝”虽让塔城多了几分闲适,却也显得有几分平庸。在周边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塔城人是不该偏安一隅的,而应让百年口岸再次振兴。
塔城的“老三宝”
塔城的“老三宝”是“牛粪、芨芨草、二转子姑娘满街跑”在几十年前的塔城,只有大机关和大户人家才烧煤,牛粪是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燃料。
那时大家都住着平房,院子大大的,周围都是泉眼和湿地,一般人家养着三五头牛和一群羊。羊粪肥力大,一般用在菜地和农田,而牛粪平常积下来堆成堆,等到初夏季节,把牛粪掺上些黄土加上水,像和泥一样搅拌均匀,要么摊成一片用铁锨划成小方块,要么装到旧脸盆里倒扣下来,晒干后垒到一起,用烂毡子一盖,等到冬天生火架炉子。至今,在牧区牛粪还是主要燃料,烧完的灰还可养草地,算是生态燃料。
如果你到牧区,在毡房里坐定后,毡房中间会有一个生铁做的炉子,炉膛里少不了烧得红红的牛粪,灶上的茶壶里冒着热气。隔壁的小毡房里,刚宰的羊羔子刚被分割完,准备下锅煮。离毡房不远处,主妇正用刚刚烧完的牛粪炭烤塔巴馕,牧羊犬或躺在草地上打着滚,或警惕地站在主人旁边盯着陌生的客人,张开嘴露出猩红的舌头和尖尖的牙齿。不远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骚动的羊群又安静下来,群羊已经忘记少了一位肥胖的伙伴。
芨芨草是库鲁斯台草原最常见的草,是草却比一般的草整个地高出了一个腰身。看模样儿,倒和灌木丛有些相仿,一丛丛,一片片,原先塔城没有这么多农田的时候,出了城不远就有一望无际芨芨草滩。风吹芨芨草丛见牛羊,骑着马儿在草原走,仿佛游走在白色的海洋中,那真是美好的享受。芨芨草还有个功能,以前勘探条件差,它可以指引人们打井。因为长芨芨草的地方地下水位都高,打井都可以见水。
老塔城人喜欢用芨芨草做物件,随意走进一家小院,芨芨草做的小物件不时进入眼帘,大到车上的围子,房上的苫子,小到门上帘子,挽上的篮子,都是用芨芨草编制而成的。
拿芨芨草做扫帚经济耐用更是一绝。记得以前夏收扬场都得用芨芨草做的长扫帚,用铁圈箍在木把用来掠麦杂头,好使又结实,至今到许多农家大院里还能见到它的身影。
至于二转子姑娘更是塔城一大特色,位于中哈边境的塔城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从《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开始,沙俄利用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许多俄罗斯人来到塔城。
十月革命后,这些俄罗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部分加入了中国国籍。1932年至1938年,在苏联远东地区定居的许多华侨被强行遣送回国,这些人携妻带子回到塔城,今天在塔城的俄罗斯族多数是这些人的后裔。1952年前后,到塔城来的大部分俄罗斯族人回国,或去澳大利亚定居,剩下的基本上是中俄后裔。
他们大多长得漂亮,吸取了东方柔美与西方妩媚的中俄混血的姑娘,就这样成为塔城街上最美丽的风景。
塔城的新三宝
“老三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已经离我们远去,“新三宝”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风干肉、老风口、螺丝和是塔城“新三宝”。
“新三宝”有吃有喝有玩,一看就知道塔城人的平常生活有多么悠闲和舒适了,许多来塔城的外地人都不适应,久而久之慢慢适应后,再回到外地,反而怀念起这种生活了,不过这种生活也形成了塔城人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大家在吃完喝完之余还在生气:塔城的钱都让外地人挣去了。
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把时间用在赚钱上,所以塔城的许多小老板都是当年从内地过来打小工、摆小摊的人,积累到一定的资金后纷纷扩大规模成了气候,最后娶了当地的漂亮姑娘成了家,也成了塔城人,也开始吃肉喝酒打麻将了。
风干肉是塔城的一大特色,说白了就是将新鲜肉经过腌制后,让它自然晾干的肉制品,包括风干牛肉、风干马肉、风干羊肉等,以风干牛肉居多。
到了塔城,如果不吃上一顿风干肉那就算白来了一趟。原先风干肉主要在秋冬季节制作,原因就是秋天既是牲畜最肥壮的时期,也是牲畜大量上市价格相对较低的季节,尤为关键的是秋季制作的风干肉,肥瘦得当,口味绝佳。
风干肉的做法很多,最能够体现塔城特色的是大盘手抓风干肉。先把风干肉洗净,如果太咸多洗两遍,什么调料都不加,大块下锅清炖。风干肉煮熟以后,出锅切成大块装盘,然后用肉汤将擀好的薄面片煮熟,捞出面片,装入风干肉盘子内,撒上洋葱末,一盘浓香四溢的手抓风干肉就上桌了。
用风干肉做的抓饭,味道也相当好,和新鲜羊肉做的抓饭鲜香不一样,风干肉抓饭有一股咸香味,风干肉过油后在锅里闷熟,吃起来非常有嚼头,越吃越香。
酒肉不分家,在塔城吃风干肉之后,如果不喝几口酒的话,晚上睡觉就难消化了,所以来塔城的人,吃上肉后总会被热情的主人灌上几口老风口。这里所说的老风口可不是刮风的老风口,而是塔城地产的一种白酒,这种白酒喝上后上头快,晚上睡觉感觉一晚上头顶都在刮风,这倒是和老风口有点联系,不过厂家给这酒起名字是想搭上老风口的名气,成了塔城三宝之一倒是酒厂始料未及的事。
塔城人好酒,许多来过塔城的和没来过塔城的人一提起塔城人,大部分都会说,塔城人能喝。因为塔城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来了客人,想让大家吃好喝好,所以表达感情比较热烈些。
不过,也有热情过度的时候,以至于经常把客人喝得人仰马翻。许多来塔城考察的客商从来的那天就醉到走的那天,回到家后考察的项目一个没记住,喝了多少酒倒是记得清楚。
现在塔城人喝酒也文明了许多,以前50克的酒杯基本上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15克左右的小杯,杯小情意深,酒肉穿肠过,再高歌几曲,自是人间美事了,也让客人吃到最后、喝到最后、玩到最后,高兴而来、尽兴而归。
不过,许多塔城人最爱的还是螺丝和,上届塔城蔬菜文化节还搞了螺丝和大赛。螺丝和是麻将的一种打法,是指可以一直和牌,一直到桌面上的牌全部摸完为止,每人手上的牌可以多次和牌。
塔城人喜欢在家庭餐厅里玩麻将。许多家庭餐厅专门针对这些“螺丝和”爱好者制定了麻将饭,或是四菜一汤加米饭,或者一个大盘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麻将者也,所以匆匆吃完饭后,就开始在麻将桌前战斗。
适度打麻将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沟通朋友感情,但是把麻将当作一种爱好甚至上瘾的话,这就成了一剂毒药,有的甚至因为打麻将离婚,所以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
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更喜欢塔城的“老三宝”,那是对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记忆,它保留着塔城原生态的气质。与南疆城市建在绿洲不同,塔城所在的塔额盆地本身就是一片草原,从塔尔巴哈台山奔流出的五条河流滋养着千泉之城,让塔城有着水的性格,城市随水流而形,人像水一样至纯。
塔城既有东方的含蓄,也有西方的奔放,虽然城不大,可是五湖四海人等,东西方物品,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即使岁月让这座城市变老,但气质这东西,没有几百年的修炼是成不了的……
在塔城,你很少见到一条笔直的街道,大多弯曲如河,很少见到建设整齐的楼房,大多率性而建,也很少遇到大奸大恶之人,遇到问事问路的,老塔城人都会热情地说个明白,只要你能听得懂带羊肉味的老塔城话。
“新三宝”虽让塔城多了几分闲适,却也显得有几分平庸。在周边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塔城人是不该偏安一隅的,不该是新疆的口袋底,精神被酒精麻木,意志让麻将消磨,而应该是吃饱风干肉,把口袋底变成向西桥头堡,让百年口岸再次振兴。
“新三宝”虽让塔城多了几分闲适,却也显得有几分平庸。在周边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塔城人是不该偏安一隅的,而应让百年口岸再次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