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却不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更难言茶叶贸易强国,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对此,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一是更新观念,在高起点上发展中国茶业;二是加大力度,稳步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三是拓展思路,切实加大茶叶国际营销力度。
关键词:中国茶业 国际竞争 标准化 产业化 国际营销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57—02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之一。中国是荣的故乡,中国人视荣为“国饮”。茶叶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8年我国出口各类茶叶29.7万t;出口金额6.82亿美元,继2007年历史性突破6亿美元大关后再次增长14%。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在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茶叶出口成本持续提高,以及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风暴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整个中国茶业而言,我们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即中国茶的“一一三四”现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第三,创汇额第四。近年中国种茶面积迅速提高,总产量每年稳增一个“日本”,但茶农人均产量仅为斯里兰卡的五分之一,农业产值产出率远低于其他产茶国;种植面积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出口量却不到全球销售需求的十分之一;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30万t”前:中国茶叶百强企业总销售额加起来一百六十五亿元人民币,而一个荚国“立顿”每年茶品销售额就是十五亿英镑……。上述资料表明,中国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却不是茶叶出口大国,更难言茶叶贸易强国,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缺乏!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 更新观念,在高起点上发展中国茶业
1.1 高度重视茶叶的食品特性。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茶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品,它的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各进口国对茶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欧盟、日本等国对进口茶叶的农残、微生物等限量指标越来越苛刻;美国、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设置“绿色壁垒”,这就给我们的茶叶出口带来进一步挑战。对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从茶园管理、原料供给、茶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方面,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标准化:根据茶叶产品定位及特点,积极申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或有机荣等相关质量认证,办理卫生许可证、出口茶叶企业卫生注册等:建立HACCP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及QS质量安全认证等。总之,是要将“绿色生态“融人中国茶企经销理念中,确保蔡叶的绿色食品特征,这是中国茶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提。
1.2 深度挖掘茶叶的保健功能。近期的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贸易量锐减,茶叶贸易额却呈现不降反升局面。究其原因,现在人们不仅将茶叶当成绿色食品。更把其当成保健食品:绿荣可防感冒,红茶能够暖胃,铁观间、乌龙茶提神醒脑,黑茶消滞清理肠胃,白茶清热化痰……特别是绿茶,不仅口感好,而且其预防感冒的功能已随着早年SARS的爆发而声名大噪。目前又值甲型H1N1流感横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契机,在加大对绿茶预防流感宣传的基础上,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口味,着力开发便捷的绿茶产品,进而争取在国际茶叶市场开出一片新天地。
1.3 切实增强茶叶的品牌意识。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荣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提起国际知名品牌,却难以让人脱口而出。业内人士将这一现状称之为“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有名无姓’时代”。据统计。我国中宇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全国生产加工茶叶企业7万多家,而有注册商标的不过1千家,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由于缺少知名品牌支撑,中国茶叶只能在国际市场廉价出售——我国出口茶叶均价仅为2美元/Kg左右,平均荣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也正是由于名牌缺失,中国茶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有限,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只抵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故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品牌观念,要在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茶叶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借助历史文化包装中茶,依托现代营销手段宣传中茶,抱团进行中茶的国际化品牌建设,方可“叫板”英国立顿,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2 加大力度,稳步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2.1 重视规模,着眼足够广阔的市场。让大家都能喝得起茶!让大家都能便捷地喝茶!让大家都能放心地喝茶!如果有了这种大众市场做基础,茶叶产业自然会壮大起来。英国的立顿茶附加值不可谓不高。但其价格与中国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所谓“好茶”相比,还是实惠。110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立顿将当时只有上流社会部分人群才享用得起的红茶引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立足于大众、便捷和放心,立顿目前每年才能面向近130个国家的市场销售数百亿个茶包,才造就了立顿这一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对比一下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目前销售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也不过是区区数千万元而已。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限定在了过于狭窄的市场中,甚至将自己变成了旅游产品。而没有规模,自然难以成就大产业。
2.2 重视效率,不断提升工艺技术。与许多行业相比,中国茶叶行业目前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以说落后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更谈不上多少原创性的研究与开发了。不重视工艺技术的结果是,中国茶叶目前绝大部分还属于初级农产品——红酒是葡萄的深加工产品,如果以此做粪比,那么目前中国茶业基本可说是仅停留在卖葡萄的阶段。个中原因,一是理念落后,二是资金匮乏,三是协作不足。在早已步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茶叶行业却仍然如此地依赖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能不令人感慨。而没有了效率,就谈不上竞争,自然也就难以壮大。
2.3 重视龙头企业,努力创新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骨干,已成为各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样适合茶叶产业化经营。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于一体,内外贸并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家优秀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十大标志性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在全省建立了61个茶叶基 地,总面积48万亩。这些优质的基地联结茶农15.2万户,2008年户均增收4000元。该公司经营茶叶商品总量占全省的七成、出口占近六成,连续五年经营荣叶总量、茶叶出口创汇及有机茶出口均居全国第一。08年1~3月份,该公司出口创汇1326.3万美元,同比上升18.4%:茶叶出口量7396吨,同比上升23%,再创全国增幅第一。在重大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湖南茶叶出口逆势而上,这与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密不可分;这也预示着中国茶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
3 拓展思路,切实加大蒜叶国际营销力度
3.1 抓住时期,大力弘扬中国的茶文化。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世界强国遭受重创,中国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其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反而有所提升,中国文化也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发源于中国:它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荣道知之甚少,着实令人遗憾。中国茶道有“四谛”:和、静、恰、真。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在中国,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荣,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3.2 政府搭台,多方为企业创造良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出口业绩更加离不开政府背后的推动。这两年我国茶叶出口形势良好,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联手互动的结果,不是一时、一年之功。自1998年以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荣叶分会在商务部驻外机构的帮助下,与50多个国家行业组织和进口商建立了联系,开展多项交流与合作,为企业贸易经营营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我国茶叶出口持续发展。特别是该会两次牵头举办国际茶业大会,激发了国际上茶叶行业组织和客商对中国各茶类的浓厚兴趣,有效地提升了我国茶产业的形象和影响。2008年湖南茶叶出口量大幅增长,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07年在长沙召开的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今后,政府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世界性舞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茶叶。
3.3 企业唱戏,不放过任何展示自我的机会。“中国茶叶大有可为”,这是欧洲食品联盟主任、法国人芭芭拉女士对中国茶叶的看法。据芭芭拉介绍,高质量的中国茶叶受到法国茶叶爱好者的极大推崇,但是,这仅限于小范围的群体,法国大众对中国茶还是知之甚少。她说,近年来,法国茶叶委员会在巴黎连续举办了多届国际茶叶节;期间,同是荣叶生产大国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公司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法国茶叶市场的知名度。但遗憾的是,在非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茶叶活动中,很少看到中国的茶商参展。对此,我们要加以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过去那种“酒好不怕巷于深”的观念已经不舍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酒好也要会吆喝”。
展望未来,中国茶业方兴未艾,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茶文化日趋浓厚。面对这股国外的中国文化热潮,把茶文化的元素加进去,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在宣传包装上采取独特风格,对茶产业进行深加工、深挖掘,注重品牌打造,相信中国荣业一定能够有所超越。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复苏的良机,让中国茶业伴随日益强大的中国,更强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茶业 国际竞争 标准化 产业化 国际营销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57—02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之一。中国是荣的故乡,中国人视荣为“国饮”。茶叶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8年我国出口各类茶叶29.7万t;出口金额6.82亿美元,继2007年历史性突破6亿美元大关后再次增长14%。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在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茶叶出口成本持续提高,以及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风暴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整个中国茶业而言,我们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即中国茶的“一一三四”现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第三,创汇额第四。近年中国种茶面积迅速提高,总产量每年稳增一个“日本”,但茶农人均产量仅为斯里兰卡的五分之一,农业产值产出率远低于其他产茶国;种植面积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出口量却不到全球销售需求的十分之一;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30万t”前:中国茶叶百强企业总销售额加起来一百六十五亿元人民币,而一个荚国“立顿”每年茶品销售额就是十五亿英镑……。上述资料表明,中国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却不是茶叶出口大国,更难言茶叶贸易强国,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缺乏!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 更新观念,在高起点上发展中国茶业
1.1 高度重视茶叶的食品特性。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茶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品,它的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各进口国对茶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欧盟、日本等国对进口茶叶的农残、微生物等限量指标越来越苛刻;美国、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设置“绿色壁垒”,这就给我们的茶叶出口带来进一步挑战。对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从茶园管理、原料供给、茶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方面,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标准化:根据茶叶产品定位及特点,积极申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或有机荣等相关质量认证,办理卫生许可证、出口茶叶企业卫生注册等:建立HACCP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及QS质量安全认证等。总之,是要将“绿色生态“融人中国茶企经销理念中,确保蔡叶的绿色食品特征,这是中国茶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提。
1.2 深度挖掘茶叶的保健功能。近期的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贸易量锐减,茶叶贸易额却呈现不降反升局面。究其原因,现在人们不仅将茶叶当成绿色食品。更把其当成保健食品:绿荣可防感冒,红茶能够暖胃,铁观间、乌龙茶提神醒脑,黑茶消滞清理肠胃,白茶清热化痰……特别是绿茶,不仅口感好,而且其预防感冒的功能已随着早年SARS的爆发而声名大噪。目前又值甲型H1N1流感横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契机,在加大对绿茶预防流感宣传的基础上,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口味,着力开发便捷的绿茶产品,进而争取在国际茶叶市场开出一片新天地。
1.3 切实增强茶叶的品牌意识。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荣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提起国际知名品牌,却难以让人脱口而出。业内人士将这一现状称之为“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有名无姓’时代”。据统计。我国中宇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全国生产加工茶叶企业7万多家,而有注册商标的不过1千家,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由于缺少知名品牌支撑,中国茶叶只能在国际市场廉价出售——我国出口茶叶均价仅为2美元/Kg左右,平均荣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也正是由于名牌缺失,中国茶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有限,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只抵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故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品牌观念,要在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茶叶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借助历史文化包装中茶,依托现代营销手段宣传中茶,抱团进行中茶的国际化品牌建设,方可“叫板”英国立顿,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2 加大力度,稳步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2.1 重视规模,着眼足够广阔的市场。让大家都能喝得起茶!让大家都能便捷地喝茶!让大家都能放心地喝茶!如果有了这种大众市场做基础,茶叶产业自然会壮大起来。英国的立顿茶附加值不可谓不高。但其价格与中国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所谓“好茶”相比,还是实惠。110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立顿将当时只有上流社会部分人群才享用得起的红茶引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立足于大众、便捷和放心,立顿目前每年才能面向近130个国家的市场销售数百亿个茶包,才造就了立顿这一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对比一下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目前销售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也不过是区区数千万元而已。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限定在了过于狭窄的市场中,甚至将自己变成了旅游产品。而没有规模,自然难以成就大产业。
2.2 重视效率,不断提升工艺技术。与许多行业相比,中国茶叶行业目前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以说落后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更谈不上多少原创性的研究与开发了。不重视工艺技术的结果是,中国茶叶目前绝大部分还属于初级农产品——红酒是葡萄的深加工产品,如果以此做粪比,那么目前中国茶业基本可说是仅停留在卖葡萄的阶段。个中原因,一是理念落后,二是资金匮乏,三是协作不足。在早已步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茶叶行业却仍然如此地依赖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能不令人感慨。而没有了效率,就谈不上竞争,自然也就难以壮大。
2.3 重视龙头企业,努力创新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骨干,已成为各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样适合茶叶产业化经营。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于一体,内外贸并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家优秀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十大标志性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在全省建立了61个茶叶基 地,总面积48万亩。这些优质的基地联结茶农15.2万户,2008年户均增收4000元。该公司经营茶叶商品总量占全省的七成、出口占近六成,连续五年经营荣叶总量、茶叶出口创汇及有机茶出口均居全国第一。08年1~3月份,该公司出口创汇1326.3万美元,同比上升18.4%:茶叶出口量7396吨,同比上升23%,再创全国增幅第一。在重大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湖南茶叶出口逆势而上,这与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密不可分;这也预示着中国茶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
3 拓展思路,切实加大蒜叶国际营销力度
3.1 抓住时期,大力弘扬中国的茶文化。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世界强国遭受重创,中国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其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反而有所提升,中国文化也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发源于中国:它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荣道知之甚少,着实令人遗憾。中国茶道有“四谛”:和、静、恰、真。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在中国,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荣,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3.2 政府搭台,多方为企业创造良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出口业绩更加离不开政府背后的推动。这两年我国茶叶出口形势良好,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联手互动的结果,不是一时、一年之功。自1998年以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荣叶分会在商务部驻外机构的帮助下,与50多个国家行业组织和进口商建立了联系,开展多项交流与合作,为企业贸易经营营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我国茶叶出口持续发展。特别是该会两次牵头举办国际茶业大会,激发了国际上茶叶行业组织和客商对中国各茶类的浓厚兴趣,有效地提升了我国茶产业的形象和影响。2008年湖南茶叶出口量大幅增长,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07年在长沙召开的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今后,政府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世界性舞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茶叶。
3.3 企业唱戏,不放过任何展示自我的机会。“中国茶叶大有可为”,这是欧洲食品联盟主任、法国人芭芭拉女士对中国茶叶的看法。据芭芭拉介绍,高质量的中国茶叶受到法国茶叶爱好者的极大推崇,但是,这仅限于小范围的群体,法国大众对中国茶还是知之甚少。她说,近年来,法国茶叶委员会在巴黎连续举办了多届国际茶叶节;期间,同是荣叶生产大国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公司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法国茶叶市场的知名度。但遗憾的是,在非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茶叶活动中,很少看到中国的茶商参展。对此,我们要加以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过去那种“酒好不怕巷于深”的观念已经不舍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酒好也要会吆喝”。
展望未来,中国茶业方兴未艾,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茶文化日趋浓厚。面对这股国外的中国文化热潮,把茶文化的元素加进去,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在宣传包装上采取独特风格,对茶产业进行深加工、深挖掘,注重品牌打造,相信中国荣业一定能够有所超越。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复苏的良机,让中国茶业伴随日益强大的中国,更强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