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为迅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好教学效果而实施教学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调控学生心理,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初中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容易动情、反应强烈、易受感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心理需求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新、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等心理特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来调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理论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要把心理健康发展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还是低效,或是无效。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实践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性。在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三个阶段中,教学的实施是最重要一步,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践操作
(一)利用学生的积极心理,提高课堂实效的常用策略
1.以“好奇、新鲜”为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个人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新、奇、险”的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根据教材内容来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有歌曲法、诗词法、谚语法、谜语法、歇后语法、习题法、故事法、实验法、问题法等形式来引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当中。
(2)利用“新、奇、险”的实验探究新知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易做、新鲜、奇怪、惊险等特点,非常适合初中生“好奇、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极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以“奇”促“思”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
(3)巧设“新、奇、险”的疑问促进思维发展
新鲜、好奇是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奇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些非智力心理因素,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2.以“好问、好思”为路径,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俗话说:“发明千万项,起点在于问”,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好问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3.以“好动、好玩”为诱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生中绝大多数对科学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以“好胜、好强”为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胜、好强是初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欲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提高教学的效果。
5.以“幽默、风趣”语言为引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初中生思想单纯,易感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上课时特别注意语言精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还要富有激情,有感召力和鼓动性,要生动有趣。教师应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强烈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氛围中听课是一种享受。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若能设法穿插一些与问题有关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使教学妙趣横生,增加教师的魅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二)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教学实效的实践行动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缺乏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是因为害怕科学课难,或是自己的基础差,担心自己学不好等。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可以由自己产生的,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感到乏味时,教会他们在内心对自己说:“这个地方我没学懂,再继续学,学会了一定会很有趣的。”同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学习内容就较容易地被学生掌握。在平时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捕捉成功的喜悦
学生喜欢什么,就愿意学什么,这样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尝到收获的喜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大多数学生喜欢实验,愿意做实验,教师必须把实验教学融入到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从多方面开发实验资源,变被动做实验为主动找实验做.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并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能大面积地提高。
2.以师生合作交流为纽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小组合作讨论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创造和谐教学气氛,教师除了在技术上给予帮助,还要在思想上引导、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勇于挑战,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必然就会向着前进的道路迈进,从中也磨炼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有其他课上所没有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而又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整堂课上都怀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为迅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好教学效果而实施教学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调控学生心理,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初中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容易动情、反应强烈、易受感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心理需求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新、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等心理特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来调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理论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要把心理健康发展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还是低效,或是无效。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实践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性。在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三个阶段中,教学的实施是最重要一步,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践操作
(一)利用学生的积极心理,提高课堂实效的常用策略
1.以“好奇、新鲜”为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个人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新、奇、险”的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根据教材内容来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有歌曲法、诗词法、谚语法、谜语法、歇后语法、习题法、故事法、实验法、问题法等形式来引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当中。
(2)利用“新、奇、险”的实验探究新知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易做、新鲜、奇怪、惊险等特点,非常适合初中生“好奇、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极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以“奇”促“思”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
(3)巧设“新、奇、险”的疑问促进思维发展
新鲜、好奇是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奇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些非智力心理因素,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2.以“好问、好思”为路径,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俗话说:“发明千万项,起点在于问”,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好问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3.以“好动、好玩”为诱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生中绝大多数对科学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以“好胜、好强”为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胜、好强是初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欲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提高教学的效果。
5.以“幽默、风趣”语言为引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初中生思想单纯,易感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上课时特别注意语言精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还要富有激情,有感召力和鼓动性,要生动有趣。教师应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强烈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氛围中听课是一种享受。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若能设法穿插一些与问题有关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使教学妙趣横生,增加教师的魅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二)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教学实效的实践行动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缺乏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是因为害怕科学课难,或是自己的基础差,担心自己学不好等。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可以由自己产生的,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感到乏味时,教会他们在内心对自己说:“这个地方我没学懂,再继续学,学会了一定会很有趣的。”同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学习内容就较容易地被学生掌握。在平时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捕捉成功的喜悦
学生喜欢什么,就愿意学什么,这样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尝到收获的喜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大多数学生喜欢实验,愿意做实验,教师必须把实验教学融入到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从多方面开发实验资源,变被动做实验为主动找实验做.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并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从心理上接受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能大面积地提高。
2.以师生合作交流为纽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小组合作讨论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创造和谐教学气氛,教师除了在技术上给予帮助,还要在思想上引导、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勇于挑战,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必然就会向着前进的道路迈进,从中也磨炼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有其他课上所没有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而又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整堂课上都怀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