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高效课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34—01
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目前,在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中存在着下面一些突出问题。
问题一: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想,避生就熟,教学几乎完全唯教材是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思想品德教学变成材料堆积课、新闻报道课。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却忽视了教材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割裂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关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虚化,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对策:教师要想用好教材,首要的就是用“心”来揣摩教材,用“心”来理解课程标准,把自己的思想和教材的意图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把教材中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内容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唯教材是从或随心所欲凭心情使用课本以外的素材。
问题二:不能正确处理活动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策划课堂活动,但往往对活动的主旨不作深入思考,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的教学,使得教学华而不实,走向形式化。如部分教师滥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至于这一环节到底有没有必要,到底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关系,这一分组讨论形式是为了解决或突破本节课的哪一知识点等这些问题都不去考虑。课堂教学表面上来看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缺乏深度。
还有就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鼠标代替了粉笔,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没有考虑到幻灯片或图片的展示要起到什么作用,教学内容完全成为资料的堆积、画面的交替,以多媒体视觉冲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看时高兴极了,但课后却收获甚少,弱化了教学效果。
对策: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从根本上说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时,应该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形式。
问题三: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系
对策: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要让课堂充满活力,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发展。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向目标,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从整体高度来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用“心”上课,及时思考上课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要时刻“胸怀目标”,这个“胸怀目标”并不是我们上课前的展示目标,也不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简单罗列,而是及时反思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是否指向了课堂教学目标,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
问题四:不能正确处理教学评价与教学指导的关系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冷嘲热讽是极为常见的。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相反,有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对学生无原则地迁就、表扬。学生的回答明显有问题,教师也不敢轻易说“错”。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更缺少画龙点睛、高屋建瓴的指导,沒有很好地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作用。
对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学生讨论时,是不是可以尽可能多地用一些商榷、引导、启发性的话语,比如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告诉他:“你能积极思考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但你能否换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了,老师接着引导:“好!你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又会怎样呢?”这样层层递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还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既增强了评价的有效性,又适时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对学生的一切做法和想法都肯定。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34—01
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目前,在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中存在着下面一些突出问题。
问题一: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想,避生就熟,教学几乎完全唯教材是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思想品德教学变成材料堆积课、新闻报道课。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却忽视了教材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割裂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关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虚化,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对策:教师要想用好教材,首要的就是用“心”来揣摩教材,用“心”来理解课程标准,把自己的思想和教材的意图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把教材中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内容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唯教材是从或随心所欲凭心情使用课本以外的素材。
问题二:不能正确处理活动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策划课堂活动,但往往对活动的主旨不作深入思考,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的教学,使得教学华而不实,走向形式化。如部分教师滥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至于这一环节到底有没有必要,到底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关系,这一分组讨论形式是为了解决或突破本节课的哪一知识点等这些问题都不去考虑。课堂教学表面上来看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缺乏深度。
还有就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教学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鼠标代替了粉笔,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没有考虑到幻灯片或图片的展示要起到什么作用,教学内容完全成为资料的堆积、画面的交替,以多媒体视觉冲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看时高兴极了,但课后却收获甚少,弱化了教学效果。
对策: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从根本上说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时,应该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形式。
问题三: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系
对策: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要让课堂充满活力,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发展。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向目标,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从整体高度来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用“心”上课,及时思考上课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要时刻“胸怀目标”,这个“胸怀目标”并不是我们上课前的展示目标,也不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简单罗列,而是及时反思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是否指向了课堂教学目标,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
问题四:不能正确处理教学评价与教学指导的关系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冷嘲热讽是极为常见的。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相反,有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对学生无原则地迁就、表扬。学生的回答明显有问题,教师也不敢轻易说“错”。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更缺少画龙点睛、高屋建瓴的指导,沒有很好地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作用。
对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学生讨论时,是不是可以尽可能多地用一些商榷、引导、启发性的话语,比如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告诉他:“你能积极思考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但你能否换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了,老师接着引导:“好!你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又会怎样呢?”这样层层递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还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既增强了评价的有效性,又适时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对学生的一切做法和想法都肯定。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