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用通俗的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并且能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和竞争的人。打个比方:一个果农要变成职业农民,首先要有土地和果树,实现规模种植;还要懂技术,有简单的农机具,让水果量高质优;最后,还要有本事把水果卖个好价钱。在关中,一个果农如果有15亩苹果园,年收入一般可达10万元以上,好的能挣十七八万元,他们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土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第一个坎。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用通俗的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并且能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和竞争的人。打个比方:一个果农要变成职业农民,首先要有土地和果树,实现规模种植;还要懂技术,有简单的农机具,让水果量高质优;最后,还要有本事把水果卖个好价钱。在关中,一个果农如果有15亩苹果园,年收入一般可达10万元以上,好的能挣十七八万元,他们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土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第一个坎。目前单个农民一般只有5亩左右的地,这种小规模种植不是规模经营,15亩以上才能产生规模效益。但眼下土地流转、确权困难重重,需要政府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
学习技术也是难题。在农村种地的基本上是“386199部队”。这些人平均年龄偏大,培训起来成本很高。农民培训要一竿子扎到土里,培训的教材要实用,讲的课程要让农民听得懂,下乡的农业技术人员要待得住,不能走过场、作秀;培训的经费要花在农民身上,不能中途流失了。
2004年后,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在下降,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从国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要想保证农产品可持续供应,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青壮年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力军。政府要出台更多配套政策,鼓励青壮年农民回乡,把他们培养、培训成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的现代职业农民!
其他文献
201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将联合举办177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根据培训基地特色安排相应主题班,按照培训主题设置相关课程和参观考察内容。2016年培训对象聚焦贫困地区村“两委”成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等带领农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枣果清香爽口,且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鲜枣易发生软化、变褐、腐烂以及鲜枣中糖转化成乙醇等现象,贮藏保鲜都十分困难。所以开展枣果的加工具有重要的意义。蜜枣的加工技术多数环节可采用机器设备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省去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蜜枣加工的效率和蜜枣的商品品质。本节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准备、枣果处理、枣果加工等。
编者按: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员学习的基本工具。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教材建设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质量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筑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根基。本期专题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设”展开,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教材建设工作的意义、内容、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期待体系上下群策群力,
栏目名称: 《乡村讲堂》 栏目时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频率晚23:00-23:30播出。 节目形式: 以专题讲解、专家访谈形式为主。 蛋鸭标准化养殖技术,就是针对我国蛋鸭生产现状,从资源、环境、生态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对我国蛋鸭生产发展中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加以系统总结,来推动蛋鸭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力求形成一套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蛋鸭养殖模式。
自从无花果引进上海,种植形式就一直属零散型,处于不成规模状态。金汇镇乐善村是奉贤第一批种植无花果的村庄,断断续续,一种就是十多年。早期由于很多人都对无花果不太了解,没人敢买,市场需求量极少。乐善村的第一批种植户渐渐打起了退堂鼓,纷纷选择了种植其他常见的经济作物。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的逐渐发达,人们渐渐认识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水果,奇特、美味,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看到这些历史原因和市场趋势,“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2013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的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本刊将《意见》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培育对象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意见》提出,为贯彻落实201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务农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
栏目名称: 《农科讲堂》 承担培训: 农业部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 栏目时间: 互联网7*24小时点播 卫星网工作日8:30-12:30,13:30-17:30轮播 节目形式: 以专家讲座和访谈为主 节目定位: 宣讲政策法规、普及科学技术技能,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系统干部及时了解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方法,切实提高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和推广工
对于吉林省农安县40多万农民来说,有个人可谓家喻户晓。在电视上常能见到他农业科技讲座的身影;在“12582”专家热线上常能听到他解答农民生产技术问题的声音;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常能留下他的足迹。他,就是被吉林省农广校系统誉为“专家型”校长、被吉林省农委评为“农民喜爱的专家”、被广大农民誉为“难不倒的老蒲”的农安县农广校校长、高级农艺师蒲树双。 “老蒲”的人生有三次重要选择:上学他选择了学农;参加
天津市武清区农广校从自身职能出发,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创新培训机制,灵活培训方式,扎实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高务农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培养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住、扎根农村、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农民“能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力量和支撑,为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工作,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围绕“教育培训”环节,总结了泰州地区的“5W1H1O”基本模式,并展示了部分实践效果。 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环节。2012年以来,泰州市紧密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通过中职教育、技术培训“两只手”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市年均招收农民中职学生1000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