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延安大学校园内,鲜花盛开,天空一碧如洗。当我穿过干净整洁的校园,攀爬上因他而著名的文汇山的小道,来到他的墓前的时候,眼前是一片平展展的開阔之地,黑色大理石刻着的“路遥之墓”四个金色的大字显得庄重而肃穆。墓碑前摆满了很多慕名而来拜谒他的读者摆放的鲜花和已经燃尽的香烟——那是和咖啡一样,他一生最钟爱的两样东西。他的汉白玉半身雕塑端坐在大理石的台上,长发飘逸,带着方框的眼镜,头微微左倾着,坚毅而深邃的目光穿过延河,穿过高楼林立的延安城,远眺着远处的山脉,看着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后面是砖砌的墓冢,墓冢的后则是一面大理石墙,上面篆刻着他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这是端午节前一天的正午时分,太阳照耀着,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刚才还因爬山而气喘吁吁的我逐渐平静了下来,静静地站在他的墓前,凝视着他,仿佛和他在穿越时空的对话,热烈地交谈着他笔下众多底层普通民众的命运,谈论着那个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然而,我深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有这样的资格,哪怕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他的作品,感受过他的作品中那种似曾相识的代入感,感受过那种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我与他从未谋面,只是因阅读他的作品而受到感动、激励。
拜谒路遥的想法已经很久了。第一次来延安城的时候,还是在遥远的20H06年,也是在初夏时节,很想一个人单独去看看,可是行程太过于紧张,加之是集体行动,不允许单独行动,无奈作罢。第二次来延安城的时候,是在去年的8月份,在欣赏完延安特有的红色情景剧演出之后,已是晚上九点多,在几位同道中人和曾经在延大就读过的同事盛情邀请下,趁着仲夏的夜色,第一次来到了延大参观,我当即请求同事能带我去拜谒路遥之墓,无奈天色实在太晚,加之同事毕业已久,面对着变化甚大的延大校区,曲折的来回找寻之后,始终不得方位,又只好悻悻而归。这次是第三次,趁着端午假期,和妻子来延安旅游,在重温革命圣地的景点之后,在正当午的时分,在延大同学们热情而细致的指引之下,我终于来到了路遥的墓前,拜谒这位著作等身而又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了却我十多年前的夙愿。
距离1992年11月那个雪花飘落的时节路遥溘然长逝至今,已经有26年了。26年的漫长岁月,已经超出了对一个人思念的极限。而就在这26年里,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波涛奔涌的延河水已经干涸,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曾经破旧不堪的延安城也旧貌换新颜,曾经满怀理想、不甘平庸的高加林、孙少平们也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淹没、被抛弃。然而,26年来,这个曾经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不朽文学作品的陕北汉子却不曾被人们所忘记,仍然被一代一代的读者所敬仰,所怀念,那些至今仍然是各大书店里热销的作品,那些沿文汇山而建的石阶,墓碑前簇拥的鲜花和众多燃尽的烟迹就是明证。
路遥是不幸的,有过因饥饿和贫困而乞讨的童年,懵懂无知被裹挟进政治漩涡中遭受重大打击的青年,在人生最为灿烂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42岁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路遥又是幸运的,被保送上了大学,抛弃了政治幻想而走进文学殿堂,走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地,走到了让他始终无法适应的都市中。在他短暂的42年的人生经历中,理想、黄土地、人生等等是他永远在思索的主题词,也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他的笔下,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土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那些扑面而来的炽热、温情、友好和质朴的激情,让你随着他的心路历程一起震撼和悸动,一起喜悦,一起悲怨,一起愤怒。尽管至今仍有人认为他所创造的人物太过于理想追求,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太过于完美而显得不那么真实。然而,至今仍有那么多读者在他的作品中,汲取那个时代带给读者的温暖、理想和力量,就证明了他的作品的不朽,也证明了理想主义的不朽。
“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问,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不难想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大潮来袭的时候,身为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第一次阅读《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时内心深处感受的冲击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历史转换的社会变迁,冲破人生底层命运束缚的渴望,无不让我找到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契合,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给了我改变人生际遇,改变命运的动力。幸运的是,我们那一代人抓住了高考的机会,和路遥一样,跳出了农门,有了和高加林、马建强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当2015年的暑期来临的时候,我又把曾经阅读过的《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两部作品推荐给了即将踏上高三备战高考的儿子,希望他和当年的我一样,能从路遥的作品中汲取到力量,战胜自己,幸运的是,儿子做到了。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
在路遥逝世26年的时候,我来到他的墓前,拜谒他,也是怀念自己曾经的理想,希望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陨灭,能永藏于自己的内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感到困顿的时候能够喷涌而出,激励自己。
路遥已逝,精神不朽。
(作者单位: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
这是端午节前一天的正午时分,太阳照耀着,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刚才还因爬山而气喘吁吁的我逐渐平静了下来,静静地站在他的墓前,凝视着他,仿佛和他在穿越时空的对话,热烈地交谈着他笔下众多底层普通民众的命运,谈论着那个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然而,我深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有这样的资格,哪怕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他的作品,感受过他的作品中那种似曾相识的代入感,感受过那种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我与他从未谋面,只是因阅读他的作品而受到感动、激励。
拜谒路遥的想法已经很久了。第一次来延安城的时候,还是在遥远的20H06年,也是在初夏时节,很想一个人单独去看看,可是行程太过于紧张,加之是集体行动,不允许单独行动,无奈作罢。第二次来延安城的时候,是在去年的8月份,在欣赏完延安特有的红色情景剧演出之后,已是晚上九点多,在几位同道中人和曾经在延大就读过的同事盛情邀请下,趁着仲夏的夜色,第一次来到了延大参观,我当即请求同事能带我去拜谒路遥之墓,无奈天色实在太晚,加之同事毕业已久,面对着变化甚大的延大校区,曲折的来回找寻之后,始终不得方位,又只好悻悻而归。这次是第三次,趁着端午假期,和妻子来延安旅游,在重温革命圣地的景点之后,在正当午的时分,在延大同学们热情而细致的指引之下,我终于来到了路遥的墓前,拜谒这位著作等身而又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了却我十多年前的夙愿。
距离1992年11月那个雪花飘落的时节路遥溘然长逝至今,已经有26年了。26年的漫长岁月,已经超出了对一个人思念的极限。而就在这26年里,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波涛奔涌的延河水已经干涸,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曾经破旧不堪的延安城也旧貌换新颜,曾经满怀理想、不甘平庸的高加林、孙少平们也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淹没、被抛弃。然而,26年来,这个曾经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不朽文学作品的陕北汉子却不曾被人们所忘记,仍然被一代一代的读者所敬仰,所怀念,那些至今仍然是各大书店里热销的作品,那些沿文汇山而建的石阶,墓碑前簇拥的鲜花和众多燃尽的烟迹就是明证。
路遥是不幸的,有过因饥饿和贫困而乞讨的童年,懵懂无知被裹挟进政治漩涡中遭受重大打击的青年,在人生最为灿烂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42岁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路遥又是幸运的,被保送上了大学,抛弃了政治幻想而走进文学殿堂,走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地,走到了让他始终无法适应的都市中。在他短暂的42年的人生经历中,理想、黄土地、人生等等是他永远在思索的主题词,也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他的笔下,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土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那些扑面而来的炽热、温情、友好和质朴的激情,让你随着他的心路历程一起震撼和悸动,一起喜悦,一起悲怨,一起愤怒。尽管至今仍有人认为他所创造的人物太过于理想追求,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太过于完美而显得不那么真实。然而,至今仍有那么多读者在他的作品中,汲取那个时代带给读者的温暖、理想和力量,就证明了他的作品的不朽,也证明了理想主义的不朽。
“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问,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不难想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大潮来袭的时候,身为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第一次阅读《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时内心深处感受的冲击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历史转换的社会变迁,冲破人生底层命运束缚的渴望,无不让我找到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契合,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给了我改变人生际遇,改变命运的动力。幸运的是,我们那一代人抓住了高考的机会,和路遥一样,跳出了农门,有了和高加林、马建强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当2015年的暑期来临的时候,我又把曾经阅读过的《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两部作品推荐给了即将踏上高三备战高考的儿子,希望他和当年的我一样,能从路遥的作品中汲取到力量,战胜自己,幸运的是,儿子做到了。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
在路遥逝世26年的时候,我来到他的墓前,拜谒他,也是怀念自己曾经的理想,希望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陨灭,能永藏于自己的内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感到困顿的时候能够喷涌而出,激励自己。
路遥已逝,精神不朽。
(作者单位: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