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远程教育学术研究之新?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是学术研究价值之所在。本文围绕何为学术研究之新,剖析目前国内远程教育研究存在的五种“伪”新现象,包括“新”即宏大叙事语篇、“新”即时髦、“新”即模仿、“新”即研究方法或工具之先进性、“新”即“唯我独尊”。文章通过实例阐述应该如何理解学术研究之新,并呼吁学术界,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审稿人及在读学生的指导教师切实履行学术守门人职责,严把论文质量关,共同为提高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价值;在线远程开放教育;伪现象;学术守门人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10-0005-03
  “新”是学术研究价值之所在,任何学科的学术研究都不例外。所谓新,即人无我有,是对本领域现有知识基础的添砖加瓦。通常学术论文在开头引言中会阐述本研究的价值,即本研究新在何处。从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讲,“新”也是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可以考虑刊用的首要原则。我每年都有100多篇文章的审稿量,中英文约各一半,粗略统计,能通过“新”这一关的文章不会超过30%,中文文章的比例更低。我认为这可能跟作者对学术研究之新的理解有关。以下简要谈谈国内远程教育界在学术研究方面与“新”有关的一些伪现象。
  伪现象之一:“新”即宏大叙事语篇。具体说,就是要提出所谓能够自成体系、自成一派的新理论、新体系、新模式。比如,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主题的文章数不胜数,有一个时期,为了应付教育部的评估,电大系统顺口溜式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近,某开放大学公布年度科研立项,22个立项课题中名称包含“模式”的有10项(其中7项包括“教学模式”)。“模式”在远程教育研究文献中似乎没有“棱角”了,我甚至认为很多研究者都说不清何为模式。再比如,一些研究者有意或无意不遵循学术规范,没有把引用他人的东西标注出来,有的则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改变一下措辞、提法或顺序,乃至微调引文内容,玩文字游戏而没有实质性新意,经过这么一番“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把这些东西作为新理论隆重推出,逃避学术不端检测,成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有。在这方面,“精明的”学者会直接借用外文文献,使得“新成果”更加逼真,也更加不容易被识破,而有些人则是贩卖二手、三手的舶来品,更容易以讹传讹,可能危害更大。
  伪现象之二:“新”即时髦。因此,必须跟上潮流,否则就落伍了。比如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创客教育——一波又一波席卷而来,更为不足取的是,研究问题雷同、方法雷同、内容雷同、结果雷同的现象颇为常见。坦率说,不管是读者还是编辑或审稿专家,此类稿件足以使我们产生认知疲劳,谈何新意?学术研究往往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开花结果,蜂拥而上是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样也许能开花但不一定会挂果,即使挂果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研究什么应该结合自身的学术所长、研究兴趣、研究环境和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而定,从教育学科(包括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特点和规律看来,涉及“教育”“教学”“学习”的很多问题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仍然是一个个黑箱,有些问题即使曾经有过定论,但是随着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目标以及要求的变化等,也需要开展新的研究,重新认识它们。比如,澳大利亚《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2017年第2期是专刊,其主题是“在线学习的社交临场和身份认同”。自从 1976年《电信的社会心理学》(Short, J., Williams, E.,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多用电表的原理和实际电路,对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多用电表中的常见困惑进行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