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进行了简析,并从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分析了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渗透。最后阐明了,《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思政。
【关键词】交际 课程 思政
【中图分类号】B841;C912.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47-02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解读
(一)良好人际关系是成功的要素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存在于人际关系网中。只要你还存在与这个社会之中,那么就肯定会自己周围各种不同的人交际和来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存在着心理障碍。而通过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引导,就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有意识和有目标的寻找交际对象,进而完成交际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究,对包括罗斯福、洛克菲勒等五百多位的成功者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在影响成功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超过80%,机遇的影响只有5%。由此可见,想要成功就需要建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解读
就课程这一概念而言,很多教育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认知和解释。比如夸美纽斯把教材和课程归为一类,而杜威则认为课程是一种活动,泰勒认定课程就是学习经验。关于课程这一点,我国古代也有有一定的解释,例如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有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相关的描述,朱熹认为课程是功课及进度。而在当前的时代中,我国在课程方面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狭义就单指教学内容,例如《辞海》中课程的解释就是“教学科目”,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则将课程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度;广义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校为单位培养人才目标而选用的教育内容与进度的统称,在这其中包含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的活动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课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角度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日常生活与社交中息息相关的社交处世原则,人际交往中的实用技巧,帮助青少年朋友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由上述“课程”的解释可知,思政课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统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思政课程统称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有则是马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思政课程有着学科定向与边际的特点。在词义上进行分析,课程思政并不是特定一门或一类教学科目,也不是一种定向性的教育活动。课程的概念比较广泛,在上文中有提到其为学校育人过程中所有科目和活动,而在这其中都渗透了思政教育,这种教育是将课程作为载体基础,思政教育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随时需要和他人展开交流与沟通,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会给别人留下多种多样的印象。实际上,这些印象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有时也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效应”的影响。若是学习了人际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这种“效应”产生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就能知道,应当如何才能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还能攻破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先将首因效应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该种效应指的就是人们在刚开始来往时所产生的直觉判断,而简单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印象就叫做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因效应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最开始见面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按照对方的外貌、表情、动作、谈吐、穿着等,判断对方的实际情况,以此构成第一印象。若是这一印象树立成功,那么要转变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即便此后又形成了新的印象,但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趋向于自己的第一看法。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便会听到自己身边的人说:“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而正因为有首因效应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关注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给别人所留下的第一印象。要做好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保持穿着整洁,且衣服、饰品搭配合理。其次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要锻炼自己的交流技巧,掌握相关社交礼仪。此外,必须要知道的是,和他人交往是一件长期持续的事情,要和别人成为朋友,就一定要有一颗真挚诚恳的心。
(1)首因效应育人功能十分显著,小到大学生日常与人交往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往往影响事情的成功与否。大到作为国际舞台的外交家,是如何把握时机,取得外交主动权,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古往今来,有多少外交家,在首因效应方面做的出色,维护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尊严。大家都知道,古代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堪称“三朝元老”,景公即位后不久,他协助镇压了叛军,因而深得景公赏识。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景公意识到,若是只靠齐国之力,很难和强大的晋国相对抗,所以他就开始关注南边的楚国,希望能和楚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同对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来到楚国进行拜访,楚王不断地羞辱他,想借此来显示自己国家的威风。但晏子毫不畏惧,采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反击,保护了齐国的尊严。通过这个故事,人们便能看出晏子的聪慧和勇敢,并为其出众的外交能力而折服。此外,晏子还有着不惧大国、不畏强权的精神。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晏子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能人。晏子同样贬低楚王及楚国,楚王讥笑齐国人没教养,晏子举了一个例子证明原因是两国水土不同,楚国导致。
(2)在现代,《晏子使楚》相似類型的名人故事也很多
1)比如美国美国代表团访华,美国一名官员就对周总理说道:“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句话一说出来,四下哗然。周总理却毫不着急,还带不疾不徐地回答到:“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这位官员所说的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的巨大羞辱,当时听到的中国人都感到非常愤怒。但当时正处在外交场合,又不能直接斥责对方。若是忍气吞声,任凭对方侮辱自己,那么我们国家就很难抬起头来。而周总理巧妙的回答,使人亲眼见识了什么叫柔中带刚,不失礼节和尊严地反驳了回去,令所有在场的美国官员都无言以对,十分尴尬。
2)一位美国记者在对总理进行采访时,看到总理桌子上放着美国产的派克钢笔。记者便用嘲讽的口吻问周总理:“请问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笑着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听到这句话,顿觉自讨无趣。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价值取向鲜明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价值取向鲜明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并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有好的沟通从而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活。
(1)积极心态:在面对工作、问题、阻碍、难题、和责任时,在正面上进行思考,抱着可能成功的心态出发,积极采取行动措施,并且用尽全力做好。这些也就是可能性、积极性以及肯定性的相关思维。主要是指做事时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把遇到的所有都当作是享受。
成就你的十大积极心态
1)执着:对个人和团队目标、价值观有着一定的信念和信心;
2)挑战:敢于表现自己,用好的心态来迎接更多的变化挑战和新工作;
3)热情:对自己工作职位及公司产品、服务等都能够有较深的情感以及相应的兴趣;
4)奉献:一心一意为岗位作贡献,做好本职工作;
5)激情:对未来从始至终都怀抱积极的希望,并且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工作中;
6)愉快:随时随地都能够对别人微笑,并且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成功;
7)爱心:自愿帮助别人,同时对帮助自己的人有感恩之心;
8)自豪:相信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成功,并且为团队获得的成绩而骄傲;
9)渴望:想要成功;
10)信赖:相信自己所在的集体以及合作的队友,相信其可靠性和发挥的价值。
要想有用健康的心态,需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心态:其一是阳光心态,具体就是将别人批评与责骂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认为这是一种帮助与关心,并且要一直抱着感恩和学习的心态,仔细思考和自我反省,并在此过程中总结与吸收有用的东西,让自己进步与成功。其二就是积极心态,主要是指在面对工作、阻碍和挫折的时候,需要站在正面和积极的立场上,想想怎样才能成功,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尽力去达成。促进自己进步成长。也就是可能性思维、积极思维与肯定性思维。主要涉及到做事方面。
积极心态是生活态度,不管面对什么,都能够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在此过程中的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都能够呈现出这个人的魅力与胸襟。这种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感染周围其他的人。
(2)人际交往心理学教会大学生认知到积极健康心态的作用,积极的态度能够加快目的的实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开辟出宽阔而光明的人生之路;如果抱有消极态度,则会让人甘愿处于当前的状态中,或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悲观,这样很容易一事无成。
(3)积极进取态度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通常都热爱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同时也会选择与制定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以百折不挠精神,并且一直保持蓬勃朝气,为自己的发展、他人福利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是大学生的需要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发自本能的活动。不管是什么人,都需要和别人交流,以此获取心灵的满足感。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成熟的阶段,其更加需要正常的交际生活,以此了解自我、丰富自我并提升自我,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美国人本主义t3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归纳出了多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交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此之中,自我实现需要只有人类才拥有。交往需要指的是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触、交流,发展深厚的友情,而这也是精神需要的关键点之一。在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交往方面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为这也是大学生个体心理顺利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其非常希望能受到他人的赞同与接纳,这种心情是十分普遍的。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所言:“在人的一辈子里,再不会像青年时期一般,有着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期待。”大学生要想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确保身心健康的一大前提。善于和他人交际之人,通常可以在这过程中获得许多东西,并逐步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接触到更为丰富的人事物,并以此正确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若是长时间独处,不与他人打交道,那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乃至于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对个体的发展没有好处。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所以必然会进行相互交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化所需经历的主要步骤,大学生想要步入社会并立足社会,就一定要先适应社会环境,凭借自己多年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技巧和准则,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社会性。在个体年龄增长的同时,这种社会化会逐步变成个体内化,其中包含了几种形式,即“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以上这些,都是不能和实际行动相脱离的。某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或是自身存在缺陷,无法展开正常交流,这就很难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也容易感到工作开展困难,甚至觉得整个社会都是陌生的,无法融入进去,最终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大学生一定要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和他人交流、沟通,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完善自我。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很高,大学生只有参与多种交际活动,才能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化特征。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灵魂是“课程思政”
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通识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对“课程思政”进行更新与变革,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增加一些课程,或者是增加一些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以“基因”的方式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把思政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在教学过程,让全部的课程都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以“细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
长时间以來,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如同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往的思政教育被理解为思想政治课与课程教师的任务。而在当前的高校中,“思政课程”逐渐地转向了“课程思政”,各个科目的教师都有思政教学的责任,正在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科学化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
吕翠凤(1962-)汉族,本科,副教授,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交际 课程 思政
【中图分类号】B841;C912.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47-02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解读
(一)良好人际关系是成功的要素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存在于人际关系网中。只要你还存在与这个社会之中,那么就肯定会自己周围各种不同的人交际和来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存在着心理障碍。而通过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引导,就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有意识和有目标的寻找交际对象,进而完成交际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究,对包括罗斯福、洛克菲勒等五百多位的成功者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在影响成功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超过80%,机遇的影响只有5%。由此可见,想要成功就需要建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解读
就课程这一概念而言,很多教育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认知和解释。比如夸美纽斯把教材和课程归为一类,而杜威则认为课程是一种活动,泰勒认定课程就是学习经验。关于课程这一点,我国古代也有有一定的解释,例如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有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相关的描述,朱熹认为课程是功课及进度。而在当前的时代中,我国在课程方面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狭义就单指教学内容,例如《辞海》中课程的解释就是“教学科目”,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则将课程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度;广义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校为单位培养人才目标而选用的教育内容与进度的统称,在这其中包含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的活动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课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角度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日常生活与社交中息息相关的社交处世原则,人际交往中的实用技巧,帮助青少年朋友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由上述“课程”的解释可知,思政课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统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思政课程统称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有则是马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思政课程有着学科定向与边际的特点。在词义上进行分析,课程思政并不是特定一门或一类教学科目,也不是一种定向性的教育活动。课程的概念比较广泛,在上文中有提到其为学校育人过程中所有科目和活动,而在这其中都渗透了思政教育,这种教育是将课程作为载体基础,思政教育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随时需要和他人展开交流与沟通,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会给别人留下多种多样的印象。实际上,这些印象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有时也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效应”的影响。若是学习了人际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这种“效应”产生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就能知道,应当如何才能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还能攻破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先将首因效应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该种效应指的就是人们在刚开始来往时所产生的直觉判断,而简单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印象就叫做第一印象。在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因效应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最开始见面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按照对方的外貌、表情、动作、谈吐、穿着等,判断对方的实际情况,以此构成第一印象。若是这一印象树立成功,那么要转变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即便此后又形成了新的印象,但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趋向于自己的第一看法。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便会听到自己身边的人说:“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而正因为有首因效应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关注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给别人所留下的第一印象。要做好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保持穿着整洁,且衣服、饰品搭配合理。其次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要锻炼自己的交流技巧,掌握相关社交礼仪。此外,必须要知道的是,和他人交往是一件长期持续的事情,要和别人成为朋友,就一定要有一颗真挚诚恳的心。
(1)首因效应育人功能十分显著,小到大学生日常与人交往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往往影响事情的成功与否。大到作为国际舞台的外交家,是如何把握时机,取得外交主动权,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古往今来,有多少外交家,在首因效应方面做的出色,维护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尊严。大家都知道,古代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堪称“三朝元老”,景公即位后不久,他协助镇压了叛军,因而深得景公赏识。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景公意识到,若是只靠齐国之力,很难和强大的晋国相对抗,所以他就开始关注南边的楚国,希望能和楚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同对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来到楚国进行拜访,楚王不断地羞辱他,想借此来显示自己国家的威风。但晏子毫不畏惧,采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反击,保护了齐国的尊严。通过这个故事,人们便能看出晏子的聪慧和勇敢,并为其出众的外交能力而折服。此外,晏子还有着不惧大国、不畏强权的精神。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晏子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能人。晏子同样贬低楚王及楚国,楚王讥笑齐国人没教养,晏子举了一个例子证明原因是两国水土不同,楚国导致。
(2)在现代,《晏子使楚》相似類型的名人故事也很多
1)比如美国美国代表团访华,美国一名官员就对周总理说道:“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句话一说出来,四下哗然。周总理却毫不着急,还带不疾不徐地回答到:“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这位官员所说的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的巨大羞辱,当时听到的中国人都感到非常愤怒。但当时正处在外交场合,又不能直接斥责对方。若是忍气吞声,任凭对方侮辱自己,那么我们国家就很难抬起头来。而周总理巧妙的回答,使人亲眼见识了什么叫柔中带刚,不失礼节和尊严地反驳了回去,令所有在场的美国官员都无言以对,十分尴尬。
2)一位美国记者在对总理进行采访时,看到总理桌子上放着美国产的派克钢笔。记者便用嘲讽的口吻问周总理:“请问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笑着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听到这句话,顿觉自讨无趣。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价值取向鲜明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价值取向鲜明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并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有好的沟通从而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活。
(1)积极心态:在面对工作、问题、阻碍、难题、和责任时,在正面上进行思考,抱着可能成功的心态出发,积极采取行动措施,并且用尽全力做好。这些也就是可能性、积极性以及肯定性的相关思维。主要是指做事时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把遇到的所有都当作是享受。
成就你的十大积极心态
1)执着:对个人和团队目标、价值观有着一定的信念和信心;
2)挑战:敢于表现自己,用好的心态来迎接更多的变化挑战和新工作;
3)热情:对自己工作职位及公司产品、服务等都能够有较深的情感以及相应的兴趣;
4)奉献:一心一意为岗位作贡献,做好本职工作;
5)激情:对未来从始至终都怀抱积极的希望,并且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工作中;
6)愉快:随时随地都能够对别人微笑,并且学会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成功;
7)爱心:自愿帮助别人,同时对帮助自己的人有感恩之心;
8)自豪:相信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成功,并且为团队获得的成绩而骄傲;
9)渴望:想要成功;
10)信赖:相信自己所在的集体以及合作的队友,相信其可靠性和发挥的价值。
要想有用健康的心态,需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心态:其一是阳光心态,具体就是将别人批评与责骂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认为这是一种帮助与关心,并且要一直抱着感恩和学习的心态,仔细思考和自我反省,并在此过程中总结与吸收有用的东西,让自己进步与成功。其二就是积极心态,主要是指在面对工作、阻碍和挫折的时候,需要站在正面和积极的立场上,想想怎样才能成功,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尽力去达成。促进自己进步成长。也就是可能性思维、积极思维与肯定性思维。主要涉及到做事方面。
积极心态是生活态度,不管面对什么,都能够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在此过程中的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都能够呈现出这个人的魅力与胸襟。这种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感染周围其他的人。
(2)人际交往心理学教会大学生认知到积极健康心态的作用,积极的态度能够加快目的的实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开辟出宽阔而光明的人生之路;如果抱有消极态度,则会让人甘愿处于当前的状态中,或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悲观,这样很容易一事无成。
(3)积极进取态度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通常都热爱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同时也会选择与制定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以百折不挠精神,并且一直保持蓬勃朝气,为自己的发展、他人福利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是大学生的需要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发自本能的活动。不管是什么人,都需要和别人交流,以此获取心灵的满足感。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成熟的阶段,其更加需要正常的交际生活,以此了解自我、丰富自我并提升自我,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美国人本主义t3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归纳出了多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交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此之中,自我实现需要只有人类才拥有。交往需要指的是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触、交流,发展深厚的友情,而这也是精神需要的关键点之一。在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交往方面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为这也是大学生个体心理顺利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其非常希望能受到他人的赞同与接纳,这种心情是十分普遍的。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所言:“在人的一辈子里,再不会像青年时期一般,有着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期待。”大学生要想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确保身心健康的一大前提。善于和他人交际之人,通常可以在这过程中获得许多东西,并逐步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接触到更为丰富的人事物,并以此正确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若是长时间独处,不与他人打交道,那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乃至于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对个体的发展没有好处。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所以必然会进行相互交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化所需经历的主要步骤,大学生想要步入社会并立足社会,就一定要先适应社会环境,凭借自己多年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技巧和准则,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社会性。在个体年龄增长的同时,这种社会化会逐步变成个体内化,其中包含了几种形式,即“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以上这些,都是不能和实际行动相脱离的。某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或是自身存在缺陷,无法展开正常交流,这就很难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也容易感到工作开展困难,甚至觉得整个社会都是陌生的,无法融入进去,最终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大学生一定要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和他人交流、沟通,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完善自我。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很高,大学生只有参与多种交际活动,才能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化特征。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灵魂是“课程思政”
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通识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对“课程思政”进行更新与变革,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增加一些课程,或者是增加一些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以“基因”的方式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把思政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在教学过程,让全部的课程都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以“细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
长时间以來,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如同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往的思政教育被理解为思想政治课与课程教师的任务。而在当前的高校中,“思政课程”逐渐地转向了“课程思政”,各个科目的教师都有思政教学的责任,正在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科学化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
吕翠凤(1962-)汉族,本科,副教授,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