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118~119页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实录片段: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美吗?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 哪些特点?
生: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
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吗?
生:想。
师:那就抓紧时间拿出你们准备的彩纸和剪刀,开始行动吧!不会做的小朋友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设计说明:课前我已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课时已学过制作对称图形。所以,我就先让学生自由创作,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引导,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剪图形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剪好的图形,让老师看一看,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生:(苹果、松树、小房子、小花、蝴蝶、飞机、心形、图形……)
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做的是一个圆形,我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用量角器在上面画出半个圆形,再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了。
师:你知道利用工具来做,真不简单,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做的是一棵松树,我也是把一张纸对折,先在上面画出一棵松树的一半,然后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棵完整的松树了。
师:为什么要先把一张纸对折?
生:因为如果不对折,剪出的图形两边就不一样大了。
(仍有学生手高高举起)
师:还有人想说呀?下面就请你们把剪好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展示作品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出示蝴蝶图形做示范)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剪好的图形像老师这样对折,看一看、比一比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重合了。
师:(出示一片不对称的枫叶图形)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现在我把它也对折,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和你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指着老师手中的枫叶图形)
这个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一样大,一边大,一边小。
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重合完,下边还多出来一部分。
师:(趁机问)你们手中的图形对折后,是怎样重合的?
生:全部重合完了。
师:有没有多出来的部分?
生:没有。
师:有没有缺少的部分?
生:没有。
师:(指着学生的图形)这种重合就叫做完全重合。
师:(利用蝴蝶图形再次演示)像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作为学具,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观察比较出两种图形对折后的不同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你的轴对称图形,仔细观察图形的中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有1条线)
师:这条线是怎么得来的?
生: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留下来的折痕。
师: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就是沿着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怎么样的?
生:对折的。
师:如果我们不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就不能完全重合了。
师:这说明这条线怎么样?
生:很重要。
师:你能给这条线取个名字吗?
生:中间线。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中间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因为这条线在这个图形的正中间,所以我把它叫做中间线。
师:还有谁想说?
生:对折线,因为这条线是我们对折后留下来的。
生:重合线,因为沿着这条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就完全重合了。
师:小朋友们给这条线取的名字都非常有创意,想听数学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吗?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设计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再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条线"取名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完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堂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感知美。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2)感悟美。在整个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创作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做,创造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做为学具,反复地操作、观察、比较、体会“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这一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生活中的对称美。
(3)欣赏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既巩固了知识,又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美感的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只要细心观察,美,就在你身边!
收稿日期:2008-11-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118~119页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实录片段: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美吗?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 哪些特点?
生: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
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吗?
生:想。
师:那就抓紧时间拿出你们准备的彩纸和剪刀,开始行动吧!不会做的小朋友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设计说明:课前我已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课时已学过制作对称图形。所以,我就先让学生自由创作,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引导,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剪图形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剪好的图形,让老师看一看,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生:(苹果、松树、小房子、小花、蝴蝶、飞机、心形、图形……)
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做的是一个圆形,我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用量角器在上面画出半个圆形,再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了。
师:你知道利用工具来做,真不简单,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做的是一棵松树,我也是把一张纸对折,先在上面画出一棵松树的一半,然后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棵完整的松树了。
师:为什么要先把一张纸对折?
生:因为如果不对折,剪出的图形两边就不一样大了。
(仍有学生手高高举起)
师:还有人想说呀?下面就请你们把剪好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展示作品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出示蝴蝶图形做示范)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剪好的图形像老师这样对折,看一看、比一比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重合了。
师:(出示一片不对称的枫叶图形)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现在我把它也对折,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和你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指着老师手中的枫叶图形)
这个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一样大,一边大,一边小。
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重合完,下边还多出来一部分。
师:(趁机问)你们手中的图形对折后,是怎样重合的?
生:全部重合完了。
师:有没有多出来的部分?
生:没有。
师:有没有缺少的部分?
生:没有。
师:(指着学生的图形)这种重合就叫做完全重合。
师:(利用蝴蝶图形再次演示)像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作为学具,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观察比较出两种图形对折后的不同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你的轴对称图形,仔细观察图形的中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有1条线)
师:这条线是怎么得来的?
生: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留下来的折痕。
师: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就是沿着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怎么样的?
生:对折的。
师:如果我们不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就不能完全重合了。
师:这说明这条线怎么样?
生:很重要。
师:你能给这条线取个名字吗?
生:中间线。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中间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因为这条线在这个图形的正中间,所以我把它叫做中间线。
师:还有谁想说?
生:对折线,因为这条线是我们对折后留下来的。
生:重合线,因为沿着这条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就完全重合了。
师:小朋友们给这条线取的名字都非常有创意,想听数学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吗?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设计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再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条线"取名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完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堂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感知美。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2)感悟美。在整个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创作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做,创造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利用自己剪出的图形做为学具,反复地操作、观察、比较、体会“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这一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生活中的对称美。
(3)欣赏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既巩固了知识,又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达到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美感的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只要细心观察,美,就在你身边!
收稿日期:200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