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跪拜礼是传统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跪拜俑的发现为研究传统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跪拜俑;礼仪;演变
一、中国古代跪拜俑的由来
说到跪拜俑的来源,还要追溯至武则天时期。那时,在山西、河北的一些乡绅、财主墓葬中,出现了一种特殊造型的陶俑,它们个体仅长10厘米左右,身穿奴仆服装,匍匐在地,前臂曲伸,脑袋伏在臂上,是一个连头都不敢抬起、极为顺从谦卑的奴才形象。它们的身份,自然是跟随墓主人的贴身长随和仆役,永远地伺候墓主人于地下。后来,这种新生俑像逐渐流行开来,形成了地域性风俗。晋、冀地区都与长安距离不远,很快这种风俗就传到了长安,并被皇族所接纳,奴仆形象也被朝廷命官所代替。当时已有明确规定,使用哪一品阶的跪拜俑须与墓主人的身份相配。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管地位、出身如何,都喜欢摆这个谱。这一来可整惨了跪拜俑,无论主人是暴发户还是土财主,都要自己假装虔诚地去跪拜,心中很是不忿,但身不由己,不敢违背人意,于是中、晚唐的跪拜俑已不再是匍匐式,而变成双膝着地的跪式。这种姿态上的改变,也许能稍微缓解一点它们心理的不平和一腔的怨气。
二、中国古代跪拜礼仪的演变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跪拜曾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礼仪姿势。跪拜礼,是以周代贵族的正坐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姿势。目前最早记载跪拜礼仪的文献是《仪礼》《礼记》与《周礼》。“以民著踵”的安坐与跪拜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即好义而重礼,号为礼义之邦或礼仪之邦。早在殷商之时,即制定了帝王及百官的官服制度。同时,诸如趋、拜、拱手、作揖等致礼形式也相继完善起来。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跪拜有九种之分:“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就历史事实而言,跪拜礼出现之初,并不带有十分严重的等级或人格侮辱的色彩。早在上古之时,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相互之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单向行为,而是无任何意义的相对而坐,任何一方皆无屈辱色彩。当人们采用这种坐姿时,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以头触地,则为叩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双脚垂地而坐取代了席地而坐。站立地上的作揖礼成为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致礼方式。至此,跪拜礼才开始从心理上贬抑致敬者的人格尊严,从形式上加大了彼此之间的尊卑差距,示以上下等级的人格侮辱色彩日渐浓重,成为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通过对中国历代各种礼仪制度的因革损益,制定了一整套冗杂繁琐的社会政治礼仪。仅跪拜一节,即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之别。
三、中国古代跪拜俑表现的礼仪现象
跪拜俑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将古代跪拜礼仪真实的阐释出来,为中国古代礼仪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下面便从两个出土的不同的跪拜俑分析跪拜俑反映的中国古代礼仪现象。
1.叩拜礼礼仪的表现形式
图一俑身长102厘米,高42.7厘米,是目前已出土的形体最大的跪拜俑。头戴唐朝文官官帽——进贤冠。它面庞清秀丰满,神情谦恭,身穿绯色大袖官袍,腰间束带,正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地,双手圈合于面前,手中本应执有一枚笏板,因年久而朽坏,只留下双手合拢处的长方孔,说明了笏板曾经的存在。从质地柔软的官袍下,可以清晰看到两只脚底板轮廓,可见这位身穿红袍的文官,是虔诚地光着脚跪拜主人的。
唐代社会品官朝服的穿戴,款式、颜色,袍带质地、结构都有明确规定,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揭冠。朝服为交领、大袖;袍下摆设有间褶;腰带也有金、玉、铜、铁之别,玉带级别最高。服装颜色以紫色为最高贵,三品以上大员才能服紫色,四品官服深红色,五品官服浅红色,六品官服深绿色,七品官服浅绿色。跪拜俑原来色彩虽大部分脱落,但衣褶之中尚残留红色,说明它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位四品文官跪拜叩首的形象。
2.肃拜礼礼仪的表现形式
跪拜俑不仅是九拜礼中最轻的肃拜礼形象,而且也是跪拜礼的雏形,它是古人席地而时所行肃拜礼在唐代的反映,只不过这种样式的肃拜礼在唐代只适用于“妇初见舅姑”、“宫人于君后”等少数特殊场合,而在大多数场合,则是施行坐用床榻后“稍作鞠躬虚坐之状”的肃拜礼。又由于我馆所藏的女跪拜俑为仆人之类的人物,因而其所行的跪式肃拜礼当是其“初见舅姑”时所行的肃拜礼。
这两件早期跪拜俑的问世,为研究礼仪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人们让跪拜俑在阴间永远做墓主人忠心虔诚的奴仆,五体投地地敬奉主人,精工细做成为皇族宗亲随葬俑的一种,代表着下级官员臣服叩首的形象,显示墓主人死后仍要身居高位,统领百官受人敬奉。跪拜俑主要流行于唐中宗、睿宗及玄宗、肃宗时期,其形象设计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墓主地位越高,跪拜俑的官品就越高,俑的形体也越大。
四、結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面貌,也是中华文明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现实意义。跪拜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礼仪,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不断演变,跪拜俑的出土为研究礼仪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为香.商周时期正坐的起源及其仪规[J].中南大学学报,2013(6):224?229.
[2]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简介:
徐洪真(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跪拜俑;礼仪;演变
一、中国古代跪拜俑的由来
说到跪拜俑的来源,还要追溯至武则天时期。那时,在山西、河北的一些乡绅、财主墓葬中,出现了一种特殊造型的陶俑,它们个体仅长10厘米左右,身穿奴仆服装,匍匐在地,前臂曲伸,脑袋伏在臂上,是一个连头都不敢抬起、极为顺从谦卑的奴才形象。它们的身份,自然是跟随墓主人的贴身长随和仆役,永远地伺候墓主人于地下。后来,这种新生俑像逐渐流行开来,形成了地域性风俗。晋、冀地区都与长安距离不远,很快这种风俗就传到了长安,并被皇族所接纳,奴仆形象也被朝廷命官所代替。当时已有明确规定,使用哪一品阶的跪拜俑须与墓主人的身份相配。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管地位、出身如何,都喜欢摆这个谱。这一来可整惨了跪拜俑,无论主人是暴发户还是土财主,都要自己假装虔诚地去跪拜,心中很是不忿,但身不由己,不敢违背人意,于是中、晚唐的跪拜俑已不再是匍匐式,而变成双膝着地的跪式。这种姿态上的改变,也许能稍微缓解一点它们心理的不平和一腔的怨气。
二、中国古代跪拜礼仪的演变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跪拜曾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礼仪姿势。跪拜礼,是以周代贵族的正坐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姿势。目前最早记载跪拜礼仪的文献是《仪礼》《礼记》与《周礼》。“以民著踵”的安坐与跪拜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即好义而重礼,号为礼义之邦或礼仪之邦。早在殷商之时,即制定了帝王及百官的官服制度。同时,诸如趋、拜、拱手、作揖等致礼形式也相继完善起来。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跪拜有九种之分:“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就历史事实而言,跪拜礼出现之初,并不带有十分严重的等级或人格侮辱的色彩。早在上古之时,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相互之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单向行为,而是无任何意义的相对而坐,任何一方皆无屈辱色彩。当人们采用这种坐姿时,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以头触地,则为叩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双脚垂地而坐取代了席地而坐。站立地上的作揖礼成为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致礼方式。至此,跪拜礼才开始从心理上贬抑致敬者的人格尊严,从形式上加大了彼此之间的尊卑差距,示以上下等级的人格侮辱色彩日渐浓重,成为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通过对中国历代各种礼仪制度的因革损益,制定了一整套冗杂繁琐的社会政治礼仪。仅跪拜一节,即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之别。
三、中国古代跪拜俑表现的礼仪现象
跪拜俑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将古代跪拜礼仪真实的阐释出来,为中国古代礼仪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下面便从两个出土的不同的跪拜俑分析跪拜俑反映的中国古代礼仪现象。
1.叩拜礼礼仪的表现形式
图一俑身长102厘米,高42.7厘米,是目前已出土的形体最大的跪拜俑。头戴唐朝文官官帽——进贤冠。它面庞清秀丰满,神情谦恭,身穿绯色大袖官袍,腰间束带,正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地,双手圈合于面前,手中本应执有一枚笏板,因年久而朽坏,只留下双手合拢处的长方孔,说明了笏板曾经的存在。从质地柔软的官袍下,可以清晰看到两只脚底板轮廓,可见这位身穿红袍的文官,是虔诚地光着脚跪拜主人的。
唐代社会品官朝服的穿戴,款式、颜色,袍带质地、结构都有明确规定,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揭冠。朝服为交领、大袖;袍下摆设有间褶;腰带也有金、玉、铜、铁之别,玉带级别最高。服装颜色以紫色为最高贵,三品以上大员才能服紫色,四品官服深红色,五品官服浅红色,六品官服深绿色,七品官服浅绿色。跪拜俑原来色彩虽大部分脱落,但衣褶之中尚残留红色,说明它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位四品文官跪拜叩首的形象。
2.肃拜礼礼仪的表现形式
跪拜俑不仅是九拜礼中最轻的肃拜礼形象,而且也是跪拜礼的雏形,它是古人席地而时所行肃拜礼在唐代的反映,只不过这种样式的肃拜礼在唐代只适用于“妇初见舅姑”、“宫人于君后”等少数特殊场合,而在大多数场合,则是施行坐用床榻后“稍作鞠躬虚坐之状”的肃拜礼。又由于我馆所藏的女跪拜俑为仆人之类的人物,因而其所行的跪式肃拜礼当是其“初见舅姑”时所行的肃拜礼。
这两件早期跪拜俑的问世,为研究礼仪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人们让跪拜俑在阴间永远做墓主人忠心虔诚的奴仆,五体投地地敬奉主人,精工细做成为皇族宗亲随葬俑的一种,代表着下级官员臣服叩首的形象,显示墓主人死后仍要身居高位,统领百官受人敬奉。跪拜俑主要流行于唐中宗、睿宗及玄宗、肃宗时期,其形象设计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墓主地位越高,跪拜俑的官品就越高,俑的形体也越大。
四、結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面貌,也是中华文明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现实意义。跪拜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礼仪,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不断演变,跪拜俑的出土为研究礼仪提供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为香.商周时期正坐的起源及其仪规[J].中南大学学报,2013(6):224?229.
[2]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简介:
徐洪真(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