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对肥胖儿童体重的影响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是指进食热量多于身体消耗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从而使体重增加至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饮食丰富和静态生活的不良习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据北京市教委体美处的调查显示北京肥胖儿童正在以每年5%逐年增加。
  肥胖儿童体型欠佳,行动笨拙,活动能力差。肥胖儿童常有平足、膝内翻、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
  一、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有氧气系统供能的身体大肌肉群参与,有节奏,可维持长时间且强度不太激烈的运动。健美操是在音乐伴随下,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
  (二)实验设计
  我校现有学生5000多人,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全校有9%左右的肥胖儿童。儿童天性好玩、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一点采取以集体健美操为主的综合运动,让他们对这一活动感兴趣。然后通过编排针对儿童减肥的动作,针对我校四年级部分肥胖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健美操训练,为期一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四年级十班的38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男25名、女13名),平均年龄10.5岁。
  (二)2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同指导老师、有关方面的学者和专家等进行访谈。
  2.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查阅、借阅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料、数据。
  3.问卷调查法
  对进行训练的肥胖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此次调查向家长实发问卷38份、回收37份。其中有效样本35份,回收率97%。
  4.实验法
  对训练的肥胖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训练。每周一、三、四、五进行四次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训练课,每次60分钟。
  5.身体测量法
  对进行训练前后的肥胖儿童身高、体重、腰围、身体脂肪率、身体脂肪量进行测定。
  6.数理统计法
  把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行前后对比并处理分析,为结论提供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1.参加人数与分组
  参加训练的我校肥胖儿童38人,其中分为A.B两组,A组19人,B组19人。其中研究对象A组是在一年中长期坚持训练的肥胖儿童,B组是在一年中断断续续没有能坚持下来的肥胖儿童。
  2.坚持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对学生身体形态的改变
  (二)分析
  1.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
  2.创编针对肥胖儿童进行的健美操,对于肥胖儿童进行一套健美操的设计必须以健身为依据,其中包括动作的选择,身体各部分是否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学生练习的健美操,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弹跳力、柔韧、灵敏、协调等,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综合上述身体素质编排了适合8-10岁学生的健美操四套。
  3.制订针对肥胖儿童进行健美操的教学措施,健美操由于活潑多变、节数多、小关节动作多,动作连续时间要比一般徒手操长。
  4.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减肥机理的分析,人体从外界吸收摄取营养物质,经同化作用有些物质变成有机体自身的一部分,有些物质则存在于血液或内循环内,有些营养物质则转化成脂肪储存在皮下。
  5.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训练既能塑造肥胖儿童体形健美,又能治疗肥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肥胖儿童的体重会明显减轻。通过两组学生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A组的肥胖儿童经过半年训练后,其身体脂肪率均值由训练前的34%下降到30%,身体脂肪量由17.96kg下降到16kg。
  6.今后对肥胖儿童实施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减肥是一种趋势。当前京城健身潮的掀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身,在大人们意识到健身减肥的同时,更多的家长们也意识到让自己孩子减肥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肥胖儿童有成为现代“流行病”的趋势,它已经引起社会、学校以、家长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应把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病来重视和对待,肥胖防治应从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开始。
  2.我们创编的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集体短期阶段减肥,是一种阶段性强化减肥手段,有利于肥胖儿童减肥,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是一种审美教学过程。
  3.对肥胖儿童实施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在今后是一种趋势。
  4.以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训练还要与学生的饮食营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
  (二)建议
  1.建议老师、家长们最好是防胖于未然,在肥胖高峰段前进行减重,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议对肥胖儿童进行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时学校和家长若能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示范及正确的减肥康复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建议在健美操为主的有氧运动的创编和教学中要抓住肥胖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进行锻炼。
其他文献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反思,首先要反思每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明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就鸽巢问题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其一是要使学生理解“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这一原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其二,就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
期刊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在投放区域游戏材料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段
期刊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班级精神力量和智能水准的有力表征,又是班级综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接到一个班级我都很注重班级情感文化的建设,自认为没有真诚和丰富的情感注入,班级文化就会缺少光泽、缺少灵性。所谓“动之以情,寓教于情”,就是把教育融合、渗透、浸润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美好情感之中,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更加信赖老师、亲近老师,
期刊
盘锦学习适逢辽宁省第四届“培养良好习惯,构建高效课堂”专题研讨暨课堂教学“异课同构”专题展示活动。  收获之一:令人震撼的“大课间操”。  有幸参观了大洼区新兴中学、实验小学的“大课间”。来到实验小学大课间,几千人的学校,全过程无一声口令提示,音乐全程调控。令我们如置身于军营中。随着音乐的变换,队形很快形成,站在观礼台俯瞰运动场,全校学生尽收眼底,横、竖、斜线如同刀切斧砍一般,无论是长跑,还是广播
期刊
地方特色资源是农村教育教学的一项宝贵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部分,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引入写作中,从而优化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具有生活性与创造性。  一、生活即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校本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
期刊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  部编本教材传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从内涵看,更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要素安排的梯度看,注重前后关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那么,如何把握好部编教材特点,夯实语感训练?下面以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创设语境,诱发语感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期刊
自主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文化素养形成和提高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关系到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关系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低年级的识字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各科基础知识的起点。长期以来,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造成学生进入阅读晚、语文教学低效等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结晶,是每一个人的文化财富。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能够创新、发展,从而让传统文化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但在现代化社会中,传统文化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在教育领域中也很少体现,虽然近些年我国小学教育逐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文化基础因素,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习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由此可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开始大力倡导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教与学。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用好《中华
期刊
摘要:  提问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无效提问,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双向提问的方法,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双向提问的过程,有效评价,并鼓励学生就数学问题延伸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不断提高。  关键词:  双向提问 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双向提问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