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亦可提升创造力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以为,领导对员工、团队成员对其他人的不信任会成为企业中各种负面问题的毒瘤,对于意味着“不走寻常路”(因而需要冒风险)的创新活动尤甚。一旦员工内心很难获得安全感,从而不愿意共享信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长此以往,创新没有,创伤倒是不少。因而,在人们的直觉观念中,不信任与创造力似乎是天然不能共存的。
  怀疑精神本身就是创新的要件之一。两位心理学学者——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Jennifer Meyer和Thomas Mussweiler,大胆地质疑并挑战了人们的这一直觉观念,并于最近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通过四项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甚至相互怀疑,反倒能够促进员工创造力的提高。
  具体来说,当创新需要员工之间互相交流创意时,相互不信任会对员工创造力带来负面影响;而当创新不需要相互交流时,员工间的相互不信任,反而产生积极效应。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相互不信任,员工问比较不可能盲目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从而更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似乎也并非高高益善。一旦员工们之间过于信任彼此,甚至到了迷信和盲目的程度,反倒可能出现团队同质化、缺乏新思想危机。
  在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至少应包括业务信任和人际信任两种。前者是指对于对方“做事”方面的信任与预期;后者主要指对于对方“做人”方面的善意预期,譬如不会盗取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因此,可以将组织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状况简单地区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高业务信任/高人际信任;(2)高业务信任/低人际信任;(3)低业务信任/高人际信任;(4)低业务信任/低人际信任。其中,在第(3)种情景下,员工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自己身处一个安全的创新环境之中,也愿意和敢于与同事交流、沟通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加以持续改进;另一方面,由于员工对于彼此的业务信任度不高,所以较小可能对其他员工在业务上的观点与想法深信不疑,反倒是更有勇气和可能挑战同事的想法,从而更有现实的可能来打破传统、实现创新。
  因此,领导者应当鼓励员工在业务信任上保持适中或低度的水平,不盲目相信任何一位专家的所说所想,同时鼓励和发展团队中的信任文化。这种信任更多地体现在人际信任层面上。例如,员工们相信彼此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相信彼此都愿意致力于团队或公司的长期发展、相信彼此都愿意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相信团队和所有员工都能够包容和接纳对方等等。通过上述举措保持业务不信任和人际信任的某种博弈和均衡,或许将促进企业和员工焕发出创新活力。
其他文献
在这个瞬息变化、不确定性充斥的商业世界里,变革和创新成了口头禅,似已深入商业领袖和经理們的灵魂之中。  变革的过程复杂而艰辛,常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往往意味着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面临重新分配,间杂了不安全感、挫败感(因为已有工作技能失去了价值或者价格降低;地位和权力的丧失;面临新的风险;学习新技能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误解(那些因为变革而受损的人是不会移情地倾听变革发起者、领导者的宏论和恳求的)、煽
期刊
伯乐相马的故事妇孺皆知。从春秋到战国,人们常以伯乐为例来说明人才选拔,唐代韩愈《杂说》四首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更是家喻户晓。韩愈赞美伯乐,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本人就是伯乐故事的受益者。唐德宗贞元八年,韩愈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陆贽。陆贽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考生情况,请了他的两个朋友梁肃和王础帮助自己,这三位都满腹经纶,为国求贤尽心尽力,当了一次名副其实的伯乐
期刊
早在30年前的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出版了《大趋势》(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指出未来世界将发生十大变化。其中,关于组织形态,他预测道: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由向组织求助转向自助;信息的即时分享导致代议制民主已经过时;等级官僚制已经过时,将被非正式的网络取代。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
期刊
变革管理研究的先行者约翰·科特教授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变革取得了成功。2008年,麦肯锡一项以3199名高管为调研对象的问卷统计结果支持了科特关于变革不易成功的论述: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变革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变革不易成功?  科特:变革易犯8大错误  在1995年,科特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刊的《领导变革》一文,基于十年间100多家企业的变革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大部分介于成功与失败之间,明
期刊
宜家代工厂集体反目自创品牌、太原富士康暴乱、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阿迪缩减在华代工、代工企业争食“电商”大餐、富士康机器人上岗……越来越激烈的矛盾背后,暗藏着中国代工企业普遍面临的困扰:代工模式是否已到末日,代工企业该何去何从?  环境的变化迫使代工企业必须做出选择与变革,面临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三条路径:转行、转移、转型。其中,少数代工企业在摸索与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企业将代工发挥到了极致,
期刊
“世界工厂”这个称谓,如今带给中国的不再是骄傲和利润,而是整体性的产业低迷,以及一部分工厂的消失。长期以来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出口业务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成本持续走高的大环境下,显得步履艰难,迷雾重重。代工工厂的出路在哪里?  强制性地让市场回归以前的繁盛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世界工业产业链条中,代工工厂一直处于被动的节点,技术、设备从国外引进,产品向国外输出,收获的除了微薄的利
期刊
代工模式成就了全球闻名的“中国制造”,诞生出成千上万的代工企业。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代工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利润,培育、积累了技术、资源、能力并从中转型升级出一大批品牌企业。也成就了拥有数十万员工大军的富士康这样的巨型代工航空母舰。也成就了诸如苹果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的巨大利润。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富士康“跳楼门”、“劳工门”、宜家代工厂集体出走自创品牌等问题,以及代
期刊
中国企业生产世界上超过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50%的鞋子和微波炉、40%的个人电脑和30%的电视和空调,其中60%的商品是以代工的模式生产和出口的。然而中国本土代工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掀起少数成功代工企业的“红盖头”,我们会发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是他们获得成功极为重要的催化剂。  问道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密不可分。19世纪后期
期刊
在彼得 · 德鲁克三十多本著作中,《已经发生的未来》(Landmarks of Tomorrow)最令我爱不释手,经常阅读和参考。该书出版于1959年,在台湾出版时又译作《明日地标》,正如德鲁克自己在1996年再版序言中说,与他早期写在二战后新工业社会时的三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和《新社会》)和后期专注研究管理类的著述相比,本书主题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德鲁克思想体系中一本承前启后的著
期刊
编者按  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分拆出淘宝商城(已重命名为“天猫”)之后,对淘宝商城的商户提高保证金门槛和服务费,导致部分须“迁徙”到新淘宝的商户有组织、有谋略的抵制,上演了对部分大商家的恶意操作(购买不付款、给差评等),闹得满城风雨,许多媒体以“伤城”、“十月围城”等标题来报道阿里巴巴的此次变革。其间的经验教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镜鉴。  马云曾雄心壮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