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畔独龙人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纬27.5~28度东经98~98.5度之间,喜马拉雅弧形构造的大拐弯,镶嵌着一条狭长的条状流域,这就是位于云南西北部,与西藏、缅甸相接的独龙江。其东面是5128多米高的高黎贡山(傈僳族称曲果),西南有同缅甸毗邻的4000多米高的担当力卡山。“冬时欲归来,高黎贡上雪;夏秋欲归来,无那弯贩热,春时欲归来,囊中资粮绝”,“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此处有绝壁千重险,连山四望高,行人至此,尝望山嗟叹。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不到8000人,主要聚居在独龙江两岸,怒江流域有少量分布,缅甸境内也有数目不详的独龙族人。独龙江流域是中国境内仅有的独龙族聚居地区,并以江名设立了独龙江乡。由于地势险峻,独龙江乡也被视为云南省最偏远、最神秘、最难到达的地方。没通公路前,独龙江有半年与世隔绝。1999年,这里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孔当村的公路,改变了过去只能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的历史。虽说独龙江公路已修通,但还是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时间,而在雨季,沿途因塌方、泥石流损毁严重,车轮经常贴着路基的边缘行驶,所以,能通路的时间只有全年的三分之一。
  本期,我们跟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的步伐,走进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
  历史上的独龙族
  目前比较可信的一种独龙族族源的说法是,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纹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独龙族有自己的民族语音而无文字,现能查到最早记载独龙族的史料是《大元一统志》,在其丽江路风俗条中,独龙族被称为“撬”,此后,汉文史籍中对独龙族先民的文字记载有所增多,称谓也越来越明确,有“撬”、“球夷”、“求夷”、“求人”、“袖子”、“曲子”、“曲夷”、“俅人”、“曲人”等。“结绳记事,少女有纹面习惯,相信万物有灵”,这是对独龙族的描绘。
  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衣亦麻布,种黍稷……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08年,滇督锡良委派丽江府阿墩子弹压委员兼管怒俅两江事宜的夏瑚,巡视独龙江一带,安抚了独龙人。据夏瑚本人的见闻,当时独龙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蔑索三根,平系两岸,虽以木槽溜梆,衔索系腰,仍须手挽足登,方能徐渡……地广人稀,恒三五十里始得一村,每村居民多至七八户,少或二三户不等,每户相距又或七八里十余里不等。”当时,独龙江下游一带人口比上游稍密,“每村有多至二三十户者,房屋系随结竹木,盖以茅草,房中烧火一堂,家人父子围炉歇宿。人多之户,有烧火二三堂者。家有粮食布饰等件,则于附近山林密丛处,另结茅屋数处,分别储存,日需若干,临时始往取用”。独龙江人所养的六畜只有鸡、犬和猪三项,不饲养马和羊。下游有养独龙牛的,但并用于耕地,只供口腹。所用农具中,没有犁和铁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玉米。若种荞麦、稷黍等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今年种此,明年种彼,将自家房屋前后左右之地分年种完,则“将房屋弃之他,另结庐居,另坎地种;其已种之地,须荒十年八年,必俟其草木畅茂,方行复坎复种。”
  烤火喝酒的娱乐方式
  由于有大半年的封山期,烤火喝酒就成了雨季独龙族人消磨时间的唯一娱乐方式。封山期在外乡人看来,是独龙乡最难捱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乡里的领导怕驻防官兵孤单,就带头领着他们到家里做客。屋里炉膛里升着火,从山上捡来的干树枝噼里啪啦地响。桌上搁着丰盛的晚餐,独龙牛肉、烤洋芋、手抓饭……吃着吃着,一切都热闹起来。独龙族人有串门喝酒的习惯,封山期在家是猫不住的,村民就通过喝酒走动把人情关系再梳理起来,彼此“酒后吐真言”,乐乐呵呵地唱歌跳舞。“那里的人特别淳朴,家家户户几乎不锁门,老乡家门口都贴着毛主席的挂像。春节去的时候,他们还会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语言,虽然不懂但你不会觉得别扭。”“铁镐”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独龙族嗜酒,会自酿水酒,工艺不难,把煮好的粮食加入酒曲,放在阴凉的地方盖好,发酵一周就可以。喝时用热水兑,度数不高,但喝起来很辣嗓子。走在乡村的小道上,能看见喝得醉醺醺的人,他们眼神迷离又脆弱,身体摇晃,走出来的线路极为复杂。
  酒对于独龙人而言,除了娱乐,还有重要的意义。酒可以驱寒祛湿。独龙人生活在独龙江,空气中湿度很高,加上该地区本就下雨很多,人们易得风湿病,酒有舒经血之效,对防治风湿病有较好的作用。另外,酒是独龙人交流的媒介,陌生人之间可以用酒来打通关系,所以,独龙人的小孩很小就爱酒了,一些小学生经常偷偷地喝酒。
  吴飞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来独龙江,我没有见到几位清醒的乡干部或县下派的干部,他们多半带着酒气,个个是刚醒的样子。在乡政府见到的县公安局的张政委是如此,乡人民政府高主任是如此,在龙元碰到的乡党委书记是如此,在巴坡碰到的乡党委和副书记也是如此。他们对我说,下村搞工作不容易,不喝酒办不成正事,任何问题只有在酒喝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能提出来或加以解决”。因此,独龙族有时被称为“醉倒在酒坛边的民族”。
  即将远去的纹面女
  独龙族语称纹面为“巴克图”,纹面女为巴都儒(音)。纹面是独龙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习俗之一。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   独龙族姑娘大多一到十二、三岁就开始纹面,一般每隔几个村寨有一个专门为姑娘们纹面的女纹面师,纹面师要准备一些松明,在火塘里让松明烧尽。然后把附在锅底的灰刮下来,放在水里泡上几天几夜,使它成为和墨汁类似的汁液。纹面时,女纹面师用针状物蘸上之前泡好的汁液,在女孩脸上先描好纹路,等待汁液晾干后,纹面师左手拿针状物,右手拿用来拍针的棍子沿着纹路轻轻的敲打针状物。使针状物刺入皮肉,再敷以锅烟汁。一个星期过后,创口脱皮。再用水洗脸。这时面部就会呈现黑色和靛青色的痕迹。在独龙族的传统里,少女纹面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用竹签蘸上锅烟子调成的“墨汁”,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再用削尖的竹针刺出图案,由下而上将图案刺完后,将血水拭干,用锅烟子水或药草捣成汁反复在脸上搓揉,直到汁液渗透进皮肤里。这一古老纹面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50年代。
  独龙族为何有纹面的习俗却说法不一,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传说纹面是为了逃避西藏察瓦龙土司强掳,免受土司的蹂躏与践踏而采取的一种消极自救的办法,才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也有说以前,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以及氏族部落内部,都习惯去抢别人家的漂亮姑娘回家做老婆。许多姑娘不愿意被抢,就想出了纹面这种办法,让原本漂亮的脸庞变丑,从而使抢姑娘的人见到后嫌弃而放弃。而在民间,还有另一种版本的传说,是为了逃避缅甸的雇佣军翻山过来抢掳而纹面的。
  而据某些曾对独龙族文化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认为,独龙族纹面习俗与独龙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某种联系。独龙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认为人的亡魂“阿西”最终会变成各色好看的蝴蝶,于是纹面以眉心为准,鼻翼、鼻粱刺互相联结的小菱形长纹,以嘴为中心,从两侧鼻翼向两边展开去,经双颊汇合到下颌,组成小菱形纹的方圈,双眼以下的两颊空间,横刺点状,下颌方圈内刺竖向条纹,整个脸庞看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纹面成了独龙人民族身份的一个象征。
  不过,现在的纹面女只剩下一些年纪较大的独龙族老年妇女,全乡不足几十个,中青年妇女已经不再纹面了。
  此外,独龙族男女都爱戴装饰品,佩挂珠子项链,多坠竹木耳饰。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都爱披麻毯,叫“独龙毯”。出门时男子必带砍刀,女子必佩篾箩。以前,也有人把独龙族称之为“绣面部落”。
  饮茶定亲道婚俗
  在过去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独龙族男女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幼年订婚的现象较为普遍。聘礼较多,一般是1头黄牛(称为“活牛”)或1头猪、1口铁锅、1个铁三角以及几件首饰和毯子等(称为“干牛”)。
  后来,自由恋爱开始盛行。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等的话。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要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它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另外,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仪式便算结束了。
其他文献
电视剧《天一生水》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天一阁范家的修书先生方子文,常在范家纸坊修书、造纸,其房里房外挂满了一张张晾在绳上的纸,有一回,范冰冰饰演的小姐韵涟找他嬉耍,便去看他新做出来的纸,只见纸上嵌着花瓣,随意扇来便生若有似无的花香。  看纸张随风摆动,实在让人向往。当然,纸张本身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你可也曾想亲手做一张属于自己的纸来?  小山坳里的舀纸匠  在湖南常德一个叫桃源县的地方,至今还有用古
期刊
很多人在2011年度央视“感动中国”节目里认识了张平宜。这位台湾记者只身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高桥村,“被麻风村孩子渴望的眼神留下,不忍离去”。于是她留在大营盘,献身麻风村教育。  近日,张平宜的新书《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京举行首发式。这本书记录了她十几年的心路历程:1999年第一次到大凉山麻风村,卖蜡烛募款起步,到协助建成大营盘学校,并逐年予以完善。她用轻松的笔调记下了一段段亲身经历。
期刊
甘肃省宕昌县去年输转劳务工10万人,向省外输送劳务移民3000多人。青壮年纷纷离开乡土,老人、孩子孤独留守,这样的现状在西部乡村比较普遍。原本基础薄弱的乡村教育正在苦苦支撑,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在全国1000万中小学校教师中,乡村教师占到846万,正是这超过80%的乡村教师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天空。然而,正如有关报道披露的那样,基础不稳、队伍流失、人
期刊
1926年的一天,19岁的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扛着放映机,提着装影片的箱子,穿越马六甲的一片森林,准备给林区工人放电影。因常年无人行走,小路已被带刺的灌木和杂草阻塞得不见缝隙,锋利的草叶很快划伤手背、小腿,汗水一流过伤口,就是一阵钻心的疼。走在前面的邵逸夫,拿一把尖刀砍开棘刺前行,邵仁枚扛着放映机跟在后边。  正当兄弟俩小心翼翼地前行时,邵仁枚突觉脑后一阵冷风刮来,他回头一看,一头花斑豹正张开血盆
期刊
@陈天中微博:地球最近总生病,不是发烧就是感冒流鼻涕。他发起烧来可吓人了,月亮姐姐用体温计给他量体量,竟然有57摄氏度(美国死谷)!好不容易吃药退烧了,这回他又感冒流鼻涕,许多地方因此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人们最怕地球打喷嚏了,他每打一下喷嚏简直就是一次台风来临!地球呀地球,你可别生病!  作者:河南省郑州市纬三路小学 四(3)班 滕佳荷
期刊
【宋方金简介】  宋方金,知名编剧、新锐导演,出生于山东胶州农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现在北京,从事影视创作。主要作品有电视剧《手机》《人活一句话》《一生高贵》《家是一座城》《美丽的契约》,电影《飞》《温凉珠》《碗儿》《空巢里的孩子》《还有多远》《寻找克里斯蒂娜》及小说《逃离无名岛》等,曾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搜狐2010电视剧盛典年度新锐编剧、第六届数字电影百合奖最佳影片、夏衍杯优秀剧
期刊
1980年11月17日,山东聊城临清市八岔路乡赵塔头村的赵汝兰一家卖棉花收入过万元,当年赵家添置了五辆自行车、三台缝纫机、两块手表、一个座钟、两台收音机,赵汝兰因为成为山东首个“万元户”被媒体广为宣传,名播四方。  33年后的今天,赵汝兰盖的瓦房还在,他的子孙们却走上了与之迥异的创业道路——除了三儿子赵光思继续务农,赵汝兰的长子赵光泽和次子赵光运曾任或正担任赵塔村书记职务,兄弟俩做生意挣了不少钱;
期刊
暑假期间,全国各地团委都相继推出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河南省郑州团市委组织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和郑州外国语中学的30名志愿者前往登封市唐庄乡西沟村,为那里的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图书、衣服等物品。王羿沣是郑州外国语中学的志愿者,他说平时由于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参加公益活动,现在趁着暑假,和同学们一起将自己平时喜欢的图书和文具送给农村的孩子们。“看到留守儿童接过文具时开心的笑容,自己也
期刊
“这里的蔬菜、水果有儿时的味道。”在日光温室大棚里,万立军,这个从宁夏农校毕业的青年介绍说,中卫地区的沙子干净,细菌、虫害少,天气昼夜温差大,作物含糖量高,施有机肥使蔬菜水果味道更鲜美。  万立军今年33岁,怀着“让农民不再受苦”的梦想,初中毕业后去农校学技术。18岁学成回乡,靠蹬三轮车卖了7个月化肥,用赚的“第一桶金”开起了第一家农资店。随后的两年里,他的农资店发展成4家。  2002年,万立军
期刊
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文学到音乐,从绘画到建筑,从手工艺到食物,都深深影响着世界发展。翻开历史的巨篇,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文明华彩其实皆来源于一个个朴素自然的乡村之中。在欧洲各国家,许多村镇建有各自的乡村博物馆,以独特的方式将文明的记忆永远珍藏。  荷兰:木鞋博物馆  木鞋与风车、郁金香被誉为荷兰“三宝”。荷兰属“低洼之国”,欧洲许多河流经荷兰入海,加上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