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纬27.5~28度东经98~98.5度之间,喜马拉雅弧形构造的大拐弯,镶嵌着一条狭长的条状流域,这就是位于云南西北部,与西藏、缅甸相接的独龙江。其东面是5128多米高的高黎贡山(傈僳族称曲果),西南有同缅甸毗邻的4000多米高的担当力卡山。“冬时欲归来,高黎贡上雪;夏秋欲归来,无那弯贩热,春时欲归来,囊中资粮绝”,“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此处有绝壁千重险,连山四望高,行人至此,尝望山嗟叹。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不到8000人,主要聚居在独龙江两岸,怒江流域有少量分布,缅甸境内也有数目不详的独龙族人。独龙江流域是中国境内仅有的独龙族聚居地区,并以江名设立了独龙江乡。由于地势险峻,独龙江乡也被视为云南省最偏远、最神秘、最难到达的地方。没通公路前,独龙江有半年与世隔绝。1999年,这里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孔当村的公路,改变了过去只能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的历史。虽说独龙江公路已修通,但还是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时间,而在雨季,沿途因塌方、泥石流损毁严重,车轮经常贴着路基的边缘行驶,所以,能通路的时间只有全年的三分之一。
本期,我们跟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的步伐,走进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
历史上的独龙族
目前比较可信的一种独龙族族源的说法是,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纹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独龙族有自己的民族语音而无文字,现能查到最早记载独龙族的史料是《大元一统志》,在其丽江路风俗条中,独龙族被称为“撬”,此后,汉文史籍中对独龙族先民的文字记载有所增多,称谓也越来越明确,有“撬”、“球夷”、“求夷”、“求人”、“袖子”、“曲子”、“曲夷”、“俅人”、“曲人”等。“结绳记事,少女有纹面习惯,相信万物有灵”,这是对独龙族的描绘。
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衣亦麻布,种黍稷……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08年,滇督锡良委派丽江府阿墩子弹压委员兼管怒俅两江事宜的夏瑚,巡视独龙江一带,安抚了独龙人。据夏瑚本人的见闻,当时独龙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蔑索三根,平系两岸,虽以木槽溜梆,衔索系腰,仍须手挽足登,方能徐渡……地广人稀,恒三五十里始得一村,每村居民多至七八户,少或二三户不等,每户相距又或七八里十余里不等。”当时,独龙江下游一带人口比上游稍密,“每村有多至二三十户者,房屋系随结竹木,盖以茅草,房中烧火一堂,家人父子围炉歇宿。人多之户,有烧火二三堂者。家有粮食布饰等件,则于附近山林密丛处,另结茅屋数处,分别储存,日需若干,临时始往取用”。独龙江人所养的六畜只有鸡、犬和猪三项,不饲养马和羊。下游有养独龙牛的,但并用于耕地,只供口腹。所用农具中,没有犁和铁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玉米。若种荞麦、稷黍等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今年种此,明年种彼,将自家房屋前后左右之地分年种完,则“将房屋弃之他,另结庐居,另坎地种;其已种之地,须荒十年八年,必俟其草木畅茂,方行复坎复种。”
烤火喝酒的娱乐方式
由于有大半年的封山期,烤火喝酒就成了雨季独龙族人消磨时间的唯一娱乐方式。封山期在外乡人看来,是独龙乡最难捱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乡里的领导怕驻防官兵孤单,就带头领着他们到家里做客。屋里炉膛里升着火,从山上捡来的干树枝噼里啪啦地响。桌上搁着丰盛的晚餐,独龙牛肉、烤洋芋、手抓饭……吃着吃着,一切都热闹起来。独龙族人有串门喝酒的习惯,封山期在家是猫不住的,村民就通过喝酒走动把人情关系再梳理起来,彼此“酒后吐真言”,乐乐呵呵地唱歌跳舞。“那里的人特别淳朴,家家户户几乎不锁门,老乡家门口都贴着毛主席的挂像。春节去的时候,他们还会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语言,虽然不懂但你不会觉得别扭。”“铁镐”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独龙族嗜酒,会自酿水酒,工艺不难,把煮好的粮食加入酒曲,放在阴凉的地方盖好,发酵一周就可以。喝时用热水兑,度数不高,但喝起来很辣嗓子。走在乡村的小道上,能看见喝得醉醺醺的人,他们眼神迷离又脆弱,身体摇晃,走出来的线路极为复杂。
酒对于独龙人而言,除了娱乐,还有重要的意义。酒可以驱寒祛湿。独龙人生活在独龙江,空气中湿度很高,加上该地区本就下雨很多,人们易得风湿病,酒有舒经血之效,对防治风湿病有较好的作用。另外,酒是独龙人交流的媒介,陌生人之间可以用酒来打通关系,所以,独龙人的小孩很小就爱酒了,一些小学生经常偷偷地喝酒。
吴飞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来独龙江,我没有见到几位清醒的乡干部或县下派的干部,他们多半带着酒气,个个是刚醒的样子。在乡政府见到的县公安局的张政委是如此,乡人民政府高主任是如此,在龙元碰到的乡党委书记是如此,在巴坡碰到的乡党委和副书记也是如此。他们对我说,下村搞工作不容易,不喝酒办不成正事,任何问题只有在酒喝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能提出来或加以解决”。因此,独龙族有时被称为“醉倒在酒坛边的民族”。
即将远去的纹面女
独龙族语称纹面为“巴克图”,纹面女为巴都儒(音)。纹面是独龙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习俗之一。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 独龙族姑娘大多一到十二、三岁就开始纹面,一般每隔几个村寨有一个专门为姑娘们纹面的女纹面师,纹面师要准备一些松明,在火塘里让松明烧尽。然后把附在锅底的灰刮下来,放在水里泡上几天几夜,使它成为和墨汁类似的汁液。纹面时,女纹面师用针状物蘸上之前泡好的汁液,在女孩脸上先描好纹路,等待汁液晾干后,纹面师左手拿针状物,右手拿用来拍针的棍子沿着纹路轻轻的敲打针状物。使针状物刺入皮肉,再敷以锅烟汁。一个星期过后,创口脱皮。再用水洗脸。这时面部就会呈现黑色和靛青色的痕迹。在独龙族的传统里,少女纹面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用竹签蘸上锅烟子调成的“墨汁”,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再用削尖的竹针刺出图案,由下而上将图案刺完后,将血水拭干,用锅烟子水或药草捣成汁反复在脸上搓揉,直到汁液渗透进皮肤里。这一古老纹面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50年代。
独龙族为何有纹面的习俗却说法不一,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传说纹面是为了逃避西藏察瓦龙土司强掳,免受土司的蹂躏与践踏而采取的一种消极自救的办法,才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也有说以前,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以及氏族部落内部,都习惯去抢别人家的漂亮姑娘回家做老婆。许多姑娘不愿意被抢,就想出了纹面这种办法,让原本漂亮的脸庞变丑,从而使抢姑娘的人见到后嫌弃而放弃。而在民间,还有另一种版本的传说,是为了逃避缅甸的雇佣军翻山过来抢掳而纹面的。
而据某些曾对独龙族文化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认为,独龙族纹面习俗与独龙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某种联系。独龙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认为人的亡魂“阿西”最终会变成各色好看的蝴蝶,于是纹面以眉心为准,鼻翼、鼻粱刺互相联结的小菱形长纹,以嘴为中心,从两侧鼻翼向两边展开去,经双颊汇合到下颌,组成小菱形纹的方圈,双眼以下的两颊空间,横刺点状,下颌方圈内刺竖向条纹,整个脸庞看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纹面成了独龙人民族身份的一个象征。
不过,现在的纹面女只剩下一些年纪较大的独龙族老年妇女,全乡不足几十个,中青年妇女已经不再纹面了。
此外,独龙族男女都爱戴装饰品,佩挂珠子项链,多坠竹木耳饰。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都爱披麻毯,叫“独龙毯”。出门时男子必带砍刀,女子必佩篾箩。以前,也有人把独龙族称之为“绣面部落”。
饮茶定亲道婚俗
在过去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独龙族男女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幼年订婚的现象较为普遍。聘礼较多,一般是1头黄牛(称为“活牛”)或1头猪、1口铁锅、1个铁三角以及几件首饰和毯子等(称为“干牛”)。
后来,自由恋爱开始盛行。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等的话。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要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它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另外,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仪式便算结束了。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还不到8000人,主要聚居在独龙江两岸,怒江流域有少量分布,缅甸境内也有数目不详的独龙族人。独龙江流域是中国境内仅有的独龙族聚居地区,并以江名设立了独龙江乡。由于地势险峻,独龙江乡也被视为云南省最偏远、最神秘、最难到达的地方。没通公路前,独龙江有半年与世隔绝。1999年,这里修通了从贡山县城到孔当村的公路,改变了过去只能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的历史。虽说独龙江公路已修通,但还是有半年大雪封山的时间,而在雨季,沿途因塌方、泥石流损毁严重,车轮经常贴着路基的边缘行驶,所以,能通路的时间只有全年的三分之一。
本期,我们跟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的步伐,走进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
历史上的独龙族
目前比较可信的一种独龙族族源的说法是,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纹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独龙族有自己的民族语音而无文字,现能查到最早记载独龙族的史料是《大元一统志》,在其丽江路风俗条中,独龙族被称为“撬”,此后,汉文史籍中对独龙族先民的文字记载有所增多,称谓也越来越明确,有“撬”、“球夷”、“求夷”、“求人”、“袖子”、“曲子”、“曲夷”、“俅人”、“曲人”等。“结绳记事,少女有纹面习惯,相信万物有灵”,这是对独龙族的描绘。
及至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衣亦麻布,种黍稷……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它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08年,滇督锡良委派丽江府阿墩子弹压委员兼管怒俅两江事宜的夏瑚,巡视独龙江一带,安抚了独龙人。据夏瑚本人的见闻,当时独龙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蔑索三根,平系两岸,虽以木槽溜梆,衔索系腰,仍须手挽足登,方能徐渡……地广人稀,恒三五十里始得一村,每村居民多至七八户,少或二三户不等,每户相距又或七八里十余里不等。”当时,独龙江下游一带人口比上游稍密,“每村有多至二三十户者,房屋系随结竹木,盖以茅草,房中烧火一堂,家人父子围炉歇宿。人多之户,有烧火二三堂者。家有粮食布饰等件,则于附近山林密丛处,另结茅屋数处,分别储存,日需若干,临时始往取用”。独龙江人所养的六畜只有鸡、犬和猪三项,不饲养马和羊。下游有养独龙牛的,但并用于耕地,只供口腹。所用农具中,没有犁和铁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玉米。若种荞麦、稷黍等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今年种此,明年种彼,将自家房屋前后左右之地分年种完,则“将房屋弃之他,另结庐居,另坎地种;其已种之地,须荒十年八年,必俟其草木畅茂,方行复坎复种。”
烤火喝酒的娱乐方式
由于有大半年的封山期,烤火喝酒就成了雨季独龙族人消磨时间的唯一娱乐方式。封山期在外乡人看来,是独龙乡最难捱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乡里的领导怕驻防官兵孤单,就带头领着他们到家里做客。屋里炉膛里升着火,从山上捡来的干树枝噼里啪啦地响。桌上搁着丰盛的晚餐,独龙牛肉、烤洋芋、手抓饭……吃着吃着,一切都热闹起来。独龙族人有串门喝酒的习惯,封山期在家是猫不住的,村民就通过喝酒走动把人情关系再梳理起来,彼此“酒后吐真言”,乐乐呵呵地唱歌跳舞。“那里的人特别淳朴,家家户户几乎不锁门,老乡家门口都贴着毛主席的挂像。春节去的时候,他们还会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语言,虽然不懂但你不会觉得别扭。”“铁镐”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独龙族嗜酒,会自酿水酒,工艺不难,把煮好的粮食加入酒曲,放在阴凉的地方盖好,发酵一周就可以。喝时用热水兑,度数不高,但喝起来很辣嗓子。走在乡村的小道上,能看见喝得醉醺醺的人,他们眼神迷离又脆弱,身体摇晃,走出来的线路极为复杂。
酒对于独龙人而言,除了娱乐,还有重要的意义。酒可以驱寒祛湿。独龙人生活在独龙江,空气中湿度很高,加上该地区本就下雨很多,人们易得风湿病,酒有舒经血之效,对防治风湿病有较好的作用。另外,酒是独龙人交流的媒介,陌生人之间可以用酒来打通关系,所以,独龙人的小孩很小就爱酒了,一些小学生经常偷偷地喝酒。
吴飞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来独龙江,我没有见到几位清醒的乡干部或县下派的干部,他们多半带着酒气,个个是刚醒的样子。在乡政府见到的县公安局的张政委是如此,乡人民政府高主任是如此,在龙元碰到的乡党委书记是如此,在巴坡碰到的乡党委和副书记也是如此。他们对我说,下村搞工作不容易,不喝酒办不成正事,任何问题只有在酒喝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能提出来或加以解决”。因此,独龙族有时被称为“醉倒在酒坛边的民族”。
即将远去的纹面女
独龙族语称纹面为“巴克图”,纹面女为巴都儒(音)。纹面是独龙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习俗之一。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 独龙族姑娘大多一到十二、三岁就开始纹面,一般每隔几个村寨有一个专门为姑娘们纹面的女纹面师,纹面师要准备一些松明,在火塘里让松明烧尽。然后把附在锅底的灰刮下来,放在水里泡上几天几夜,使它成为和墨汁类似的汁液。纹面时,女纹面师用针状物蘸上之前泡好的汁液,在女孩脸上先描好纹路,等待汁液晾干后,纹面师左手拿针状物,右手拿用来拍针的棍子沿着纹路轻轻的敲打针状物。使针状物刺入皮肉,再敷以锅烟汁。一个星期过后,创口脱皮。再用水洗脸。这时面部就会呈现黑色和靛青色的痕迹。在独龙族的传统里,少女纹面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用竹签蘸上锅烟子调成的“墨汁”,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再用削尖的竹针刺出图案,由下而上将图案刺完后,将血水拭干,用锅烟子水或药草捣成汁反复在脸上搓揉,直到汁液渗透进皮肤里。这一古老纹面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50年代。
独龙族为何有纹面的习俗却说法不一,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传说纹面是为了逃避西藏察瓦龙土司强掳,免受土司的蹂躏与践踏而采取的一种消极自救的办法,才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也有说以前,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以及氏族部落内部,都习惯去抢别人家的漂亮姑娘回家做老婆。许多姑娘不愿意被抢,就想出了纹面这种办法,让原本漂亮的脸庞变丑,从而使抢姑娘的人见到后嫌弃而放弃。而在民间,还有另一种版本的传说,是为了逃避缅甸的雇佣军翻山过来抢掳而纹面的。
而据某些曾对独龙族文化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认为,独龙族纹面习俗与独龙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某种联系。独龙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认为人的亡魂“阿西”最终会变成各色好看的蝴蝶,于是纹面以眉心为准,鼻翼、鼻粱刺互相联结的小菱形长纹,以嘴为中心,从两侧鼻翼向两边展开去,经双颊汇合到下颌,组成小菱形纹的方圈,双眼以下的两颊空间,横刺点状,下颌方圈内刺竖向条纹,整个脸庞看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纹面成了独龙人民族身份的一个象征。
不过,现在的纹面女只剩下一些年纪较大的独龙族老年妇女,全乡不足几十个,中青年妇女已经不再纹面了。
此外,独龙族男女都爱戴装饰品,佩挂珠子项链,多坠竹木耳饰。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都爱披麻毯,叫“独龙毯”。出门时男子必带砍刀,女子必佩篾箩。以前,也有人把独龙族称之为“绣面部落”。
饮茶定亲道婚俗
在过去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独龙族男女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幼年订婚的现象较为普遍。聘礼较多,一般是1头黄牛(称为“活牛”)或1头猪、1口铁锅、1个铁三角以及几件首饰和毯子等(称为“干牛”)。
后来,自由恋爱开始盛行。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等的话。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要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它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另外,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仪式便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