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又承担教学、科研职能,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角色不清、职能不明。这不仅阻碍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进步,也阻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方面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促进辅导员科学化的职业生涯,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全新的概念,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整个一生之中承担的工作职业或职务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做出规划和设计。[1]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职业环境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再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2.1 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就是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理想的职业是成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但高校专任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为博士学历,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尚没有博士学历要求。很多毕业生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做进高校的垫脚石,获得该职位后没有把心思用在辅导员工作上。梁金霞、徐丽丽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为2-5年的有102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16.5%。[3]可见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很大。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职业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思想、学习、生活、文体、社会实践、就业乃至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有时还要承担部分行政、教务管理任务。[4]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被认为“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高校,辅导员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如“保姆”、“心理疏导员”、“救护员120”、“调解员”、“传声筒”和“勤务兵”等。辅导员每天琐事缠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是形象的写照。鉴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工作似乎成为一种谁都可以担任的“打杂”工作。
2.3 专业性不强。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正是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同时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繁琐性特征,不少辅导员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和耐心,对学生态度冷漠。多数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生管理学教育,繁杂的工作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这就让他们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群体管理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策略
3.1 完善配套制度,营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途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与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这支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没有归属感,对自身职业也没有较强认同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是关键。学校要重视辅导员这支队伍,要尽快调整辅导员与学校其他群体尤其是专业教师之间各种不平等关系,包括不平等的经济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等。不仅如此,还应该考虑到辅导员由于繁琐的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制度选择上应作出更加关爱辅导员的选择。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2 辅导员自身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辅导员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辅导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迷失了方向,辅导员队伍就会精神涣散、没有战斗力。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包括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成为卓越的青年工作者。
3.3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培训机制是辅导员队伍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拓宽辅导员职业生存空间。首先,培训应该多样化。除了岗前培训,还应该有岗后培训。两者都应重视,做到岗前、岗后相辅相成。岗前培训应做到系统性,使新任辅导员清晰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工作职责,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在岗培训主要侧重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技能的全面提升。其次,辅导员培训应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巨大,培训最忌讳千篇一律,在培训内容、形式上应做到分类进行。比如应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和职业愿望,因势利导安排辅导员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发展的后备力量。要通过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辅导员队伍,让这支队伍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从而使辅导员队员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秋山,王宪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晚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14.4.
[3]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2007.
[4]陈军.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2A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崔晓琴(1981-),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龙晓涛(1981- ),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全新的概念,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整个一生之中承担的工作职业或职务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做出规划和设计。[1]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职业环境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再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2.1 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就是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理想的职业是成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但高校专任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为博士学历,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尚没有博士学历要求。很多毕业生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做进高校的垫脚石,获得该职位后没有把心思用在辅导员工作上。梁金霞、徐丽丽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为2-5年的有102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16.5%。[3]可见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很大。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职业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思想、学习、生活、文体、社会实践、就业乃至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有时还要承担部分行政、教务管理任务。[4]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被认为“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高校,辅导员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如“保姆”、“心理疏导员”、“救护员120”、“调解员”、“传声筒”和“勤务兵”等。辅导员每天琐事缠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是形象的写照。鉴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工作似乎成为一种谁都可以担任的“打杂”工作。
2.3 专业性不强。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正是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同时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繁琐性特征,不少辅导员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和耐心,对学生态度冷漠。多数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生管理学教育,繁杂的工作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这就让他们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群体管理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策略
3.1 完善配套制度,营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途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与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这支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没有归属感,对自身职业也没有较强认同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辅导员保障机制是关键。学校要重视辅导员这支队伍,要尽快调整辅导员与学校其他群体尤其是专业教师之间各种不平等关系,包括不平等的经济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等。不仅如此,还应该考虑到辅导员由于繁琐的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制度选择上应作出更加关爱辅导员的选择。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2 辅导员自身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辅导员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辅导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迷失了方向,辅导员队伍就会精神涣散、没有战斗力。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包括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成为卓越的青年工作者。
3.3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培训机制是辅导员队伍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多种形式的培训,拓宽辅导员职业生存空间。首先,培训应该多样化。除了岗前培训,还应该有岗后培训。两者都应重视,做到岗前、岗后相辅相成。岗前培训应做到系统性,使新任辅导员清晰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工作职责,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在岗培训主要侧重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技能的全面提升。其次,辅导员培训应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巨大,培训最忌讳千篇一律,在培训内容、形式上应做到分类进行。比如应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和职业愿望,因势利导安排辅导员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发展的后备力量。要通过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辅导员队伍,让这支队伍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从而使辅导员队员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秋山,王宪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晚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14.4.
[3]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2007.
[4]陈军.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2A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崔晓琴(1981-),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龙晓涛(1981- ),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