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ZH09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9YTY01,GD20YTY04);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GZGJ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超重肥胖率为14.7%,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3.96,5.73,4.8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P<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P<0.05)。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加快福建省中药提取产业发展策略。方法:阐述福建省中药提取产业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针对福建省中药提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促进福建省中药提取产业的发展。
针对成形过程中铁素体不锈钢薄带存在的表面起皱问题,基于晶体塑性学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了相关验证分析,模拟计算了不同晶粒大小的铁素体不锈钢薄带在20%延伸率下的起皱高度。经研究发现,铁素体不锈钢表面的起皱现象主要源于晶粒的滚动与滑移变形。在成形过程中,大尺度晶粒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取向(如{001}<110>)的晶粒簇易于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与周边晶粒产生的塑性变形形成差异,导致严重
校园建筑承载着读书光阴与历史故事,而宿舍承载着大学生的记忆和梦想。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宿舍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分析研究,得出宿舍楼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宿舍楼与校园存在的关系,将其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述,深化人们对空间叙事理论的认知,针对宿舍楼现状提出对五山宿舍内外部空间的活化保护建议。
通过全过程工程咨询,有效去除传统咨询模式分阶段、碎片化的弊端,高质量实现项目的建设目标,需要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基于项目实践,不断总结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成果经验。融合全过程工程咨询各个模块的统筹管理,更是总咨询师的工作重点。以武汉某全过程工程咨询“双创中心”项目为例,通过全过程工程咨询机构的项目管理、监理和跟踪审计的业务集成,落实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工程管家”的职责定位,承担起项目统筹与协同管理职能,
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公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技术层面扩大到服务领域,医疗模式也从原来传统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这对医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希望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医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例应用研究,进一步修订、完善及推广应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
【目的】互联网诊疗已成为国家重点强调、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加快推进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它在缓解现有医疗需求矛盾以及为患者节省时间和费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互联网诊疗的服务质量是使其能够发挥应有价值的前提,所以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的研究十分匮乏,也缺乏针对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质量的成形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医院
教育信息化项目具有资金总量大、单体项目小、施工控制严、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注重硬件轻视软件、项目造价过高等问题。教育信息化项目在全过程项目管理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咨询设计流程,能够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规范化,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约财政资金,适应项目绩效管理导向的新形势,满足政府采购管理的新要求,进而提高项目建设实效,提升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热点。正确的幼小衔接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实现良好过渡。本文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探究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策略,了解幼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并对幼小衔接策略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