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时间的雕像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bo13514244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愿醒来的白日梦
  对于“时间”与“记忆”的重新认识源于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
  我连续几个小时骑行在一条乡间的公路上。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希望能看一看路的尽头。从清晨一直骑到中午,身体的疲劳让我开始走神。我的脑中无意识地出现了童年的画面。一个男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上海的老弄堂里。我跟在他后面一起跑着,穿过一个又一个街道……一种潜藏在记忆深处的温暖涌了上来。
  我突然就停下了,急切地翻出日记本想把之前的那种温暖留住。但记忆却像快速回放的胶片,几乎没有任何停留的时间。我的笔完全跟不上脑中的画面,几乎写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等回过神来天早已黑了,我感觉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记忆与时间都是混乱的,但内心却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我不再想去什么路的尽头,只想回家。
  回去以后,我一直想弄明白当时那种难以名状的充实感到底是什么。但自己却像失忆了一样完全无法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就像一个被惊醒了的白日梦。
  一场仪式为了祭奠逝去的时光
  在即将从美院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异常的焦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以及是工作还是考研的选择让我彻夜难眠。我感觉精神上疲惫不堪,对创作也慢慢失去了动力。
  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半夜呆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桥洞里发呆。有一次我看着来往的汽车,在桥洞的砖面上划出一道又一道光的轨迹。脑中突然出现了“时光之尘”的意象。记忆中的画面被光点亮,又渐渐在空间中消逝,周而复始就如同一次回忆又失忆的白日梦。
  之后的几个月我尝试了各种类型的夜光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回忆时的生理感受和时间感与黑暗空间中夜光相纸对光的反应是非常相似的。这种短暂,易逝却又无比强烈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次旅行,那种难以名状的温暖和充实感。于是我找到了当时的那本日记,并将其中的部分文字用夜光涂料写在墙上。
  当我久坐在自己的作品前时,我忽然觉得记忆的浓度已经被时间稀释得非常稀薄,而真正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份曾经存过的感动,它就隐藏在时间的琥珀中,而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时光之尘”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仪式,一次自我治疗地过程。我从记忆中获取了能量,然后用岁月的尘埃祭奠自己的青春,塑造起时间的雕像。就如同我在“时光之尘”里写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纪念碑。”
其他文献
在布置道茨的抽象意念之前,承办此次展览的今日美术馆刚刚结束一场名为“西方抽象与东方水墨对话—抽象”的展览,反响甚大。从先前北京国际艺博会的“抽象热”,到今年巴塞尔大展整体的抽象走向来看,抽象今日之于中国艺术,更像一个参与者—相辅相生,相伴相行。似乎解读抽象已然变得不再那么迫切,展现,交融,感受,体悟,将客体思辨混入作品中呈现崭新意图成为新风尚。正如策展人黄梅博士对此展览的希冀:“道茨的抽象与中国的
期刊
时间退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当白南准刚开始摆弄他的“电视匣子”,彼时的“新媒体”艺术对人们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概念,并没在世界范围内有过多具象的提示和公众认知,在白南准名声鹊起后,其作品的影响力由亚洲范围内开始辐射到世界,随后,其追随者才层出不穷……但回忆过后,似乎有一个问题开始变得愈来愈清楚,并且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就一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声、光,电”吗?我们是如何获
期刊
概述:  在各式搜索框内输入“新媒体”后,摘取“新经验”一词—福柯论定义,经验决定权利,对媒介主体而言,权利决定发声规模与速度。新媒体,或者说新媒介作为一种谱系结构,依旧不能脱离开符码的存在,实践通过符码的载体流转。而对于一件作品来讲,对一件作品的判断、评介与发布实际上就是在完成对一种媒介的解码与再编码,依据独特的思考,阅读与体验习惯在“垄断”中冲破形式渠道,重塑,区分,流动而连续的建构新经验。 
期刊
索尔·雷特是在40年代的纽约开始他的黑白和彩色的街头摄影。他并没有受过专门的摄影训练,但是他早期摄影所显露的天赋,很快就得到了爱德华·斯泰肯的认可,后者邀请雷特参加了50年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两个重要的展览。其中1957年的“彩色实验性摄影”推出了雷特20幅代表作。  但是至此以后,雷特绝大部分个性化的彩色摄影作品一直没有和公众分享。他在50和60年代因成功的时尚摄影而广为人知。自始至终,雷特依
期刊
纽约军械库:迟来的“艺术G2”  今年的美国纽约军械库艺博会“聚焦展”将目光投送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而自2010年启动“聚焦展”单元以来,军械库在此后的每年都会集中展示一个特定艺术群体的发展现状。首年的开幕展是德国,之后依次相继为拉美、北欧、美国。  据悉,此次“聚焦:中国”共有16家中国本土画廊参展,而当中的多数画廊亦是首次在亚洲以外的地区亮相。在相关20余位亮相艺术家中,包括了从70年代末的“
期刊
爱德华·霍普是一位美国绘画大师,他的作品以描绘寂寥的当代生活风景闻名。在爱德华和他的夫人相继去世后,大学建筑师约瑟夫·罗伯杜负责恢复画室的原貌。我们只看到很简单的生活用具:一只破旧的玻璃书柜,一顶沾满油污的帆布帽,还有一顶挂在版画印刷机把手上20年的毡帽……仿佛他沉默而低调的一生。  美国式的艺术  爱德华·霍普1882年7月22日出生在纽约城北25里远的奈阿克。他的家庭有着英、荷、法和威尔斯血统
期刊
对于舞者的描绘在绘画上并不鲜见,张俊领的《现代舞行为纪实写生系列》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对舞者朋友的欣赏,以及流畅的线条和凝聚的色块所传达的某些交流倾向,他在舞蹈现场左右手各持一只油画棒,采用双手同时绘画的方式使这个即时即兴的作品在时间的表达上颇具意味:在一个瞬间同时记录两个刹那,用这双份的刹那体现那些瞬间。在这里,时间的元素至少生效一倍。  我工作室对面是我的好友候莹的现代舞工作坊,每日看他们排练,
期刊
作品简介:  2个面对面的画架,间距约4米。  一个画架上放的是一张被覆盖的画 (脚下有2个黑色垃圾袋已经用过的废弃的物品(工作室垃圾))。  一个画架上放电视,其中播放名为《天鹅挽歌》的2分钟录像,(脚下有2个黑色的音箱)。一个小时播放一次,因为有这个录像,整个空间会每隔一个小时有爆炸声。其余时间是黑屏。  一面墙上,一根针在走动。当它走到一圈的同一个位置,经过一个小时,它也是录像的一个循环时间
期刊
《不适之时》是蒋志创作于2012年的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时间以一种既无效又确切的形态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空旷的展厅是成殓着“无效时间”的透明器皿,但随着展览的结束,无效的时间又会被新一轮的虚像所再次填满—有形的、无形的、概念的、绘画的等等,以艺术之名接踵而至的时间,在相同的场域内接连上演着场场“实像中的虚无”或“虚无之下的实像”—而在离开彼时现场的此刻,当作为幻影的文字,从曾经旁白者的角色
期刊
关于夜光材料 About luminous material  这一系列的作品由一种夜光印刷技术来制作,作品打印所用的纸是由从稀土矿中提取的元素制作而成的, 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能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再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 处,仍能看见照片的图像。在黑暗的展览空间中,观众通过特制的红外线手电来观看照片。照片会发出绿色的荧光。而将手电移去,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