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半妖倾城》热播,蒲老头快放我出来混眼熟!
他出生于山东淄川的书香世家,是蒲盘的第三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松龄,是希望他得享遐龄,如松柏一样长寿。
靠着父亲早年经商攒下的一份家业,蒲松龄的童年衣食无忧。17岁时他娶妻刘氏,两人琴瑟和谐。19岁那年他参加山东省科举,三试第一,可谓一考成名。当时任山东学政的大诗人施闰章对他的才华大为赞叹,说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
若以世人眼光看来,此时的蒲松龄已达到人生巅峰。此前,他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蒲三公子,诗酒人生,潇洒自如,几乎骄傲到要出对子和魁星(中国古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一较高下,意气风发可见一斑。
但老天最爱戏谑这样的幸运儿。19岁之后,他便成了在贫穷中找寻浪漫,在俗世中找寻仙境,潦倒终身的蒲先生。然而世人记住的正是这位不得志的蒲先生,和他那五百多个花狐鬼怪的荒唐故事。
施闰章肯定他,是用一位诗人的才情和智慧。然而官场中多是蝇营狗苟之辈,蒲先生再难遇到一位知音。这份灵动洒脱的才华也入不了科举八股的窠臼。但蒲先生不能免俗,他终身为功名戚戚忧忧,一生参加乡试十几次,未有一次登榜,直到72岁那年被补为贡生。
那时他想起儿时父亲提及的一个梦—他出生的那个晚上,父亲梦到一个瘦骨嶙峋胸前贴着膏药的病和尚,晃晃悠悠进了妻子的房间,接着便被新生儿的啼哭声惊醒。父亲讲这个梦时,他下意识地摸摸胸前的青痣,又听父亲说道:“那和尚的膏药正和你这块痣在一个位置。”
后来他想,这大概是他逃不开的宿命,他要用潦倒不堪的一生来还那病和尚前世的孽债。
25岁时,蒲家家道中落。兄弟分家,蒲先生只得二十亩薄田,三间老屋。蒲先生便如那病怏怏、晃悠悠的苦行僧一般,走不进大千世界的繁华场,却走进荒野农场的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的老屋,找堂兄借了块挡不住尘事琐碎的门板,从此这里便是他的聊斋。
正是这年,蒲先生开始写《聊斋志异》。
好友张笃庆看不过去—他家徒四壁,功业未就,却有闲心写些花狐鬼怪的无稽之谈,于是苦口婆心地劝道:“聊斋且莫竞空谈。”
张笃庆自是好意,蒲先生明白。虽明白,失落之意却也难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罢了罢了,古来知音难求。”蒲先生选的这条路,受得住无人并肩而行的寂寞,却受不住旁人千方百计要拉他回俗世的好心。
张笃庆只不愿蒲先生懵懵懂懂撞了南墙才回头,却不知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明知前方是“南墙”,硬要跑去撞一撞。不但如此,撞疼了也不回头,还要再加把劲,直撞得头破血流。
《三借庐笔谈》中说蒲先生曾在柳泉边摆摊煮茶,一杯清茗换一个故事。若非如此,蒲先生笔下那五百多个鲜活的花狐鬼怪,五百多段坎坷跌宕的人生,就算绞尽脑汁,恐怕也难写出来。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比聊斋还聊斋,都家徒四壁了,哪儿还有闲钱闲心请人喝茶听故事?想来确实奢侈,因为蒲先生穷。也正因为穷,这以茶换故事的传说才显得浪漫。这种贫穷的浪漫,世俗人不堪其忧,蒲先生不改其乐。
白天要当私塾老师,不得空闲,大多是在晚上,明月在天,一壶清茶,面前坐着一位有故事的陌生人。那人一边喝茶,一边细细讲来。蒲先生静听苦思,讲完了,故事里的小狐狸已变成一位女子,在不远处静静看着蒲先生,或是嫣然含笑,或是面色如霜,夜色中只能看个隐约。
蒲先生送走客人,取出纸墨一挥而就,那女子便从夜色中走出,走进他的聊斋,与蒲先生执手相看,笑靥如花。
这部《聊斋志异》,蒲先生一直写到四十岁。这十几年间,听惯了冷嘲热讽,看淡了人情冷暖。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深夜孤坐时,回忆起往日的慷慨谈笑,他不免心生悲凉。
朋友越来越少,哪儿能怪蒲先生?他正如聊斋里那些精灵,爱得彻骨,恨得干脆,不容许一丝杂念扰乱他纯粹的精神世界。
友情要纯粹,若是相识相知,便是一生的朋友;若思想异途,从此就一刀两断,才是干净。幸运的是这位“痴儿”终于还是遇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同窗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诗写得平淡无奇,了解蒲先生的人却大多会被打动。王士祯于他,正是沧海中的孤舟一叶,汪洋中的孤岛一隅。他不必再感叹古来知音难求,王士祯可算得一位。既如此,先生愿足矣。
他的才华无人可以否定,只是不合时宜。幸而除了施闰章,还有一位没留下名字的毕先生赏识—蒲先生39岁时应同邑毕家聘请,给毕家当起家教,一当便是三十余年。其间待遇优厚,毕家上下以师长之礼敬重他。71岁的蒲先生从毕家撤帐归来时,已有养老之田五十余亩,再不似早年的一贫如洗。
人生的最后四年,蒲先生终于得以与家人长聚。子女儿孙,笑笑闹闹,他安心享受这迟来的天伦之乐。
几年后,75岁的蒲先生在山东淄川过世。
他带着病和尚的前世孽缘降生,这个世界—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他看够了,便躲进聊斋,那里是他的世外桃源。如今离去,便将这一隅世外桃源留给后人。
此后五十余年,《聊斋志异》初次刊刻行世,五百多个花狐精灵从厚厚的十二卷《聊斋志异》中逃出来,逃进曾将蒲先生抛弃的人间繁华场,才有人恍然大悟—“这个人,了不起!”回头看时,蒲先生早已拂袖绝尘而去。
他有自己的世界,花狐鬼怪,善恶有报,爱恨随心。人间的烟火味虽好,亦有太多烦恼。他是不愿回来了。
他出生于山东淄川的书香世家,是蒲盘的第三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松龄,是希望他得享遐龄,如松柏一样长寿。
靠着父亲早年经商攒下的一份家业,蒲松龄的童年衣食无忧。17岁时他娶妻刘氏,两人琴瑟和谐。19岁那年他参加山东省科举,三试第一,可谓一考成名。当时任山东学政的大诗人施闰章对他的才华大为赞叹,说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
若以世人眼光看来,此时的蒲松龄已达到人生巅峰。此前,他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蒲三公子,诗酒人生,潇洒自如,几乎骄傲到要出对子和魁星(中国古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一较高下,意气风发可见一斑。
但老天最爱戏谑这样的幸运儿。19岁之后,他便成了在贫穷中找寻浪漫,在俗世中找寻仙境,潦倒终身的蒲先生。然而世人记住的正是这位不得志的蒲先生,和他那五百多个花狐鬼怪的荒唐故事。
施闰章肯定他,是用一位诗人的才情和智慧。然而官场中多是蝇营狗苟之辈,蒲先生再难遇到一位知音。这份灵动洒脱的才华也入不了科举八股的窠臼。但蒲先生不能免俗,他终身为功名戚戚忧忧,一生参加乡试十几次,未有一次登榜,直到72岁那年被补为贡生。
那时他想起儿时父亲提及的一个梦—他出生的那个晚上,父亲梦到一个瘦骨嶙峋胸前贴着膏药的病和尚,晃晃悠悠进了妻子的房间,接着便被新生儿的啼哭声惊醒。父亲讲这个梦时,他下意识地摸摸胸前的青痣,又听父亲说道:“那和尚的膏药正和你这块痣在一个位置。”
后来他想,这大概是他逃不开的宿命,他要用潦倒不堪的一生来还那病和尚前世的孽债。
25岁时,蒲家家道中落。兄弟分家,蒲先生只得二十亩薄田,三间老屋。蒲先生便如那病怏怏、晃悠悠的苦行僧一般,走不进大千世界的繁华场,却走进荒野农场的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的老屋,找堂兄借了块挡不住尘事琐碎的门板,从此这里便是他的聊斋。
正是这年,蒲先生开始写《聊斋志异》。
好友张笃庆看不过去—他家徒四壁,功业未就,却有闲心写些花狐鬼怪的无稽之谈,于是苦口婆心地劝道:“聊斋且莫竞空谈。”
张笃庆自是好意,蒲先生明白。虽明白,失落之意却也难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罢了罢了,古来知音难求。”蒲先生选的这条路,受得住无人并肩而行的寂寞,却受不住旁人千方百计要拉他回俗世的好心。
张笃庆只不愿蒲先生懵懵懂懂撞了南墙才回头,却不知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明知前方是“南墙”,硬要跑去撞一撞。不但如此,撞疼了也不回头,还要再加把劲,直撞得头破血流。
《三借庐笔谈》中说蒲先生曾在柳泉边摆摊煮茶,一杯清茗换一个故事。若非如此,蒲先生笔下那五百多个鲜活的花狐鬼怪,五百多段坎坷跌宕的人生,就算绞尽脑汁,恐怕也难写出来。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比聊斋还聊斋,都家徒四壁了,哪儿还有闲钱闲心请人喝茶听故事?想来确实奢侈,因为蒲先生穷。也正因为穷,这以茶换故事的传说才显得浪漫。这种贫穷的浪漫,世俗人不堪其忧,蒲先生不改其乐。
白天要当私塾老师,不得空闲,大多是在晚上,明月在天,一壶清茶,面前坐着一位有故事的陌生人。那人一边喝茶,一边细细讲来。蒲先生静听苦思,讲完了,故事里的小狐狸已变成一位女子,在不远处静静看着蒲先生,或是嫣然含笑,或是面色如霜,夜色中只能看个隐约。
蒲先生送走客人,取出纸墨一挥而就,那女子便从夜色中走出,走进他的聊斋,与蒲先生执手相看,笑靥如花。
这部《聊斋志异》,蒲先生一直写到四十岁。这十几年间,听惯了冷嘲热讽,看淡了人情冷暖。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深夜孤坐时,回忆起往日的慷慨谈笑,他不免心生悲凉。
朋友越来越少,哪儿能怪蒲先生?他正如聊斋里那些精灵,爱得彻骨,恨得干脆,不容许一丝杂念扰乱他纯粹的精神世界。
友情要纯粹,若是相识相知,便是一生的朋友;若思想异途,从此就一刀两断,才是干净。幸运的是这位“痴儿”终于还是遇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同窗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诗写得平淡无奇,了解蒲先生的人却大多会被打动。王士祯于他,正是沧海中的孤舟一叶,汪洋中的孤岛一隅。他不必再感叹古来知音难求,王士祯可算得一位。既如此,先生愿足矣。
他的才华无人可以否定,只是不合时宜。幸而除了施闰章,还有一位没留下名字的毕先生赏识—蒲先生39岁时应同邑毕家聘请,给毕家当起家教,一当便是三十余年。其间待遇优厚,毕家上下以师长之礼敬重他。71岁的蒲先生从毕家撤帐归来时,已有养老之田五十余亩,再不似早年的一贫如洗。
人生的最后四年,蒲先生终于得以与家人长聚。子女儿孙,笑笑闹闹,他安心享受这迟来的天伦之乐。
几年后,75岁的蒲先生在山东淄川过世。
他带着病和尚的前世孽缘降生,这个世界—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他看够了,便躲进聊斋,那里是他的世外桃源。如今离去,便将这一隅世外桃源留给后人。
此后五十余年,《聊斋志异》初次刊刻行世,五百多个花狐精灵从厚厚的十二卷《聊斋志异》中逃出来,逃进曾将蒲先生抛弃的人间繁华场,才有人恍然大悟—“这个人,了不起!”回头看时,蒲先生早已拂袖绝尘而去。
他有自己的世界,花狐鬼怪,善恶有报,爱恨随心。人间的烟火味虽好,亦有太多烦恼。他是不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