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知识及适应性明显欠缺,中职学校亟需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训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保持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相对独立性。除了专业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技能教育、核心技能教育、高级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总规模为820万人,初步实现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尽管我国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不小的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据调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3%以上,起点底薪明显高于劳动所在地的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强劲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以产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但是问题仍有不少,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层次比较低;发展空间不大;中职生就业过分依赖学校;职校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明显偏少等。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各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求职途径,包括学校推介、人才交流市场、媒体招聘信息、关系介绍、自主创业在内的多种途径成为求职的主要途径。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局面令人欣慰,但表面的欣欣向荣却隐含了巨大的危机。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呈现过分依赖学校的现象。约有90%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和介绍找到第一份工作。形成这种原因有三点:①中等职业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他们花费很多的精力用来引导和指导毕业生;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读结合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推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与就业单位联系和沟通,开展“订单式”培养,这使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③中职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小,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个体不够成熟,依赖性较强。这些导致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把握程度不够,不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只能被动地依赖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推荐和介绍。
中职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据调查,约60%左右的中、高职毕业生停留在岗位层次低、薪酬水平低的就业状态,在基层生产线做普通员工多,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少,发展空间不大,这应当引起相关职校的警惕。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各个职校间专业技术水平基本相同,缺乏有技能特别拨尖的人才。二是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能力差。中职学生的适应周期虽然很短,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层次低,技术要求水平差有很大关系。三是综合素质不高。职校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等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从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就业的前景、创业意识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增强就业风险意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随之显现增大。职校毕业生就业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把一次就业视为终生就业,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进一步就业的思想准备。但从就业的价值取向、就业选择因素考虑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择业观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是大多数中职生就业选择时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关注工资高低,忽视后期发展空间。此外,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迫不得已的最差选择,认为自主创业是被人看不起,学校推荐不出去。
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教育是培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途径,是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保证我国职业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避免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办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是当务之急。
首先,必须明确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政府、行业协会为指导,以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性。
此外,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正必须确处理好中职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理论为手段,注重实践,以是否能完成具体的技能工作作为教育的最终结果。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训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保持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相对独立性。除了专业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技能教育、核心技能教育、高级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总规模为820万人,初步实现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尽管我国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不小的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据调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3%以上,起点底薪明显高于劳动所在地的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强劲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以产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但是问题仍有不少,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层次比较低;发展空间不大;中职生就业过分依赖学校;职校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明显偏少等。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各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求职途径,包括学校推介、人才交流市场、媒体招聘信息、关系介绍、自主创业在内的多种途径成为求职的主要途径。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局面令人欣慰,但表面的欣欣向荣却隐含了巨大的危机。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呈现过分依赖学校的现象。约有90%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和介绍找到第一份工作。形成这种原因有三点:①中等职业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他们花费很多的精力用来引导和指导毕业生;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读结合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推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与就业单位联系和沟通,开展“订单式”培养,这使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③中职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小,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个体不够成熟,依赖性较强。这些导致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把握程度不够,不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只能被动地依赖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推荐和介绍。
中职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据调查,约60%左右的中、高职毕业生停留在岗位层次低、薪酬水平低的就业状态,在基层生产线做普通员工多,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少,发展空间不大,这应当引起相关职校的警惕。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各个职校间专业技术水平基本相同,缺乏有技能特别拨尖的人才。二是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能力差。中职学生的适应周期虽然很短,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层次低,技术要求水平差有很大关系。三是综合素质不高。职校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等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从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就业的前景、创业意识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增强就业风险意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随之显现增大。职校毕业生就业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把一次就业视为终生就业,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进一步就业的思想准备。但从就业的价值取向、就业选择因素考虑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择业观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是大多数中职生就业选择时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关注工资高低,忽视后期发展空间。此外,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迫不得已的最差选择,认为自主创业是被人看不起,学校推荐不出去。
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教育是培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途径,是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保证我国职业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避免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办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是当务之急。
首先,必须明确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政府、行业协会为指导,以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性。
此外,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正必须确处理好中职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理论为手段,注重实践,以是否能完成具体的技能工作作为教育的最终结果。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训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保持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相对独立性。除了专业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技能教育、核心技能教育、高级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