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自我表现与情绪释放的特殊手段。音乐由基本要素组合而成,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体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与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体验密切联系,情绪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提高不断丰富和复杂化,而由此会出现各种不适宜的消极情绪,情绪调节就是采用各种策略缓解消极情绪,并使情绪体验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绪相符合。
关键词:音乐要素 情绪发展 情绪调节 情绪体验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通过音响的声波振动,传入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消失,是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
一、音乐与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音乐拥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的特殊手段。它不但来源于作曲家的情绪表达,更是激发了欣赏者的情绪体验与审美想象。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有机体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高级行为,它是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态度相联系的。广义的情绪是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立场反应。狭义的情绪是有机体受到生活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临时的较强烈的反应。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惊恐等基本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又形成了爱、焦灼、抑郁等复合情绪。
二、音乐要素对情绪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的不同要素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Do”坚定;“Re”激励;“Me”稳定;“Fa”悲惨;“So”光辉;“La”悲哀;“Si”敏感。
1.速度和节奏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流动的艺术,带给人听觉的享受,旋律的变化会影响人情绪的起伏。人的“激动”“低沉”“紧张”“松弛”等心理活动称之为情态,而情态的活动中也包含着速度与节奏的特征。所以音乐中能引起人们悲伤、哀愁和宁静的作品,都具有慢速的特征。例如肖邦的《夜曲》会带给人寂静幽澜,平和优美的感觉。而使人产生快速、兴奋、活跃、急躁的作品都具有快速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会让人感到紧张、雄壮、激烈。
慢速的二拍子的乐曲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快速三拍子的乐曲易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而节拍对人们情绪的体验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任何乐曲都是在固定拍子上变化发展的,以强拍、弱拍的循环反复、交替进行为特征。
音乐速度的快慢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人是具有共振功能的有机体,音乐速度的不同,声波的振动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声波的振动和人体的共振是协调的话,就会因此产生愉悦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2.调式与和声
不同的调式色彩代表了人的不同情感,大调式色彩明朗,代表了人的激动、兴奋与高昂;小调式色彩暗淡,代表了人的悲伤、忧虑与柔和。调式使音乐产生了主音、下属音与属音,将简单的音有组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如乐曲结束在稳定的主音上,会给人完满、坚定的感觉,而如果结束在不稳定的下中音或导音上,则会给人疑惑、请求的感觉。
和弦分为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正三和弦作为调式和弦中的主干和弦,它包含了调式音阶里的所有音,分别为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主和弦作为调式的中心和弦,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属和弦直接倾向于主和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运用在乐曲中的正三和弦会带给人坚定、协和的感觉。而副三和弦中因为存在导音、上主音、中音等不稳定音,所以常带给人揪心、行进的感觉。
另外,如三、六度和声协和较饱满,给人协和、平静的心理体验,但是缺乏动力性。而二度、七度和声因为构成比例较特殊,所以带给人不协和,甚至紧张的心理体验。
三、人成长历程的情绪发展
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人的不同情绪,情绪的体验除了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有关外,还有人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1.婴幼儿时期
婴儿虽然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达也较为单一,但是音乐可以刺激婴儿的生理反应,聆听不同的音乐婴儿所表现的情绪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婴儿哭闹时播放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婴儿立刻会停止哭闹,瞪大眼睛好奇的聆听,一会儿便会忘记哭闹跟随轻盈的节奏手舞足蹈。在婴儿不肯睡觉的时候,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优美的旋律会使婴儿立即安静下来,渐渐的进入睡眠状态。而如果给婴儿播放怪诞的音乐旋律,他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哇哇大哭。
进入幼儿阶段,基本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逐渐变得丰富。学前儿童分辨表情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他们可以正确的区分开心、伤心、恐惧、愤怒等面部表情。对于声调、语言的情绪识别度也逐渐增强。而且会表现出尴尬、羞愧、骄傲等自我意识的情绪。例如在播放学前儿童必学曲目《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并且会表现出一种自豪的表情。
2.学龄儿童时期
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基本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情绪与情绪表现。随着知识的增多,学前儿童区分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发展。而且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面向国旗唱国歌时都会表现的异常严肃,这是学龄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3.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学业的逐渐繁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逐渐增多,容易出现抑郁、烦恼、孤独等情绪。儿歌、轻音乐等不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流行歌曲、重金属音乐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情绪。例如SHE的《不想长大》会唤起他们对童年的留恋;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会让他们学会坚忍;周杰伦的《星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懵懂。 四、情绪调节方法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表达从而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情绪调节主要包括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系统本身及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协调和优化,对于情绪反应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与生理反应系统进行的调节;外部调节是指个体对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的反应进行调节。①
1.情境选择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情绪调节方法。当面对许多不良情绪事件的发生时,例如:恐惧、尴尬、愤怒等情绪事件,个体通常会采用回避此消极的情绪事件,选择接近积极的情绪事件,例如大多数人会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
2.情境修正
当面对消极的情绪事件时,个体会选择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即通过情境修正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3.注意转换
注意转换是通过转移注意或有选择的注意,一般分为分心策略和专注策略。分心策略即将注意力从当前的情绪情境中转移,或者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例如,个体可以选择看一些诸如《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此类的音乐电影。
4.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又称认知改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个体通过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评价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认知重评一般是在面临愤怒、恐惧、厌恶等消极情绪事件时,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或者将其进行合理化。
当个体面对恐惧的情绪事件时,可以选择聆听例如《梁祝》《平沙落雁》等羽调式音乐来缓解恐惧的情绪;当个体身处悲伤的情绪时,可以选择聆听《步步高》《金色狂舞曲》等徵调式的音乐。
5.表达抑郁
表达抑郁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郁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②表达抑郁的情绪调节通过修正情绪的外在表达来管理情绪。表达抑郁调节通常与个体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多少相联系,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例如个体在特定场合听到了让自身感到厌烦的音乐,但是出于礼貌等客观原因,个体不得不抑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表达一种开心愉悦的积极情绪。
五、音乐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会感染人们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及时的调节审美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努力使个体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
1.归因训练
个体在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有时候会不由自由的出现多度的喜怒哀乐,通常在短时间内都得不到较好的疏通与缓解,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产生该情绪的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通过对个体产生该情绪的解释,从而缓解音乐体验中产生的过度的喜怒哀乐,使音乐的情绪体验更适应于音乐审美层面的特征。
2.思维阻断与对立思维
在音乐教学或欣赏中,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及偏好的差异,有时候会体验到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相反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会是消极的情绪,为了体验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情绪,审美主体可以采用特定的语言或行为来打断消极的思维,进行思维阻断的情绪调节。
审美主体也可以运用符合音乐作品客观实际充足的信息和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来破坏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意识到消极情绪的错误,这被称为对立思维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结语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传达的情绪也有所差异,其中以音乐的速度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最为显著,慢速的音乐易诱发审美个体忧郁、痛苦的情绪体验,快速的音乐易促使审美个体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其次不同的调式、和声所代表不同的音乐色彩,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节奏节拍对审美主体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所有乐曲的节奏都是根据一定的拍子变化发展的。
个体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对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也在逐渐的丰富与复杂化,但是审美主体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消极情绪,这时情绪调节在审美过程中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郭德俊,刘海燕,王振宏:《情绪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②同①。
参考文献:
[1]张唤.浅析音乐对情绪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3,(06).
[2]胡燕芬.浅谈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儿童音乐,2009,(09).
[3]李雪.音乐与情绪调节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4]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田学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李媚.音乐特征对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09年.
[8]余艳丽.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年.
[9]范肖洁.古琴音乐对音乐院校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10]张晓青.情绪反应性对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效应[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关键词:音乐要素 情绪发展 情绪调节 情绪体验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通过音响的声波振动,传入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消失,是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
一、音乐与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音乐拥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的特殊手段。它不但来源于作曲家的情绪表达,更是激发了欣赏者的情绪体验与审美想象。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有机体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高级行为,它是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态度相联系的。广义的情绪是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立场反应。狭义的情绪是有机体受到生活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临时的较强烈的反应。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惊恐等基本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又形成了爱、焦灼、抑郁等复合情绪。
二、音乐要素对情绪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的不同要素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Do”坚定;“Re”激励;“Me”稳定;“Fa”悲惨;“So”光辉;“La”悲哀;“Si”敏感。
1.速度和节奏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流动的艺术,带给人听觉的享受,旋律的变化会影响人情绪的起伏。人的“激动”“低沉”“紧张”“松弛”等心理活动称之为情态,而情态的活动中也包含着速度与节奏的特征。所以音乐中能引起人们悲伤、哀愁和宁静的作品,都具有慢速的特征。例如肖邦的《夜曲》会带给人寂静幽澜,平和优美的感觉。而使人产生快速、兴奋、活跃、急躁的作品都具有快速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会让人感到紧张、雄壮、激烈。
慢速的二拍子的乐曲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快速三拍子的乐曲易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而节拍对人们情绪的体验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任何乐曲都是在固定拍子上变化发展的,以强拍、弱拍的循环反复、交替进行为特征。
音乐速度的快慢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人是具有共振功能的有机体,音乐速度的不同,声波的振动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声波的振动和人体的共振是协调的话,就会因此产生愉悦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2.调式与和声
不同的调式色彩代表了人的不同情感,大调式色彩明朗,代表了人的激动、兴奋与高昂;小调式色彩暗淡,代表了人的悲伤、忧虑与柔和。调式使音乐产生了主音、下属音与属音,将简单的音有组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如乐曲结束在稳定的主音上,会给人完满、坚定的感觉,而如果结束在不稳定的下中音或导音上,则会给人疑惑、请求的感觉。
和弦分为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正三和弦作为调式和弦中的主干和弦,它包含了调式音阶里的所有音,分别为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主和弦作为调式的中心和弦,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属和弦直接倾向于主和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运用在乐曲中的正三和弦会带给人坚定、协和的感觉。而副三和弦中因为存在导音、上主音、中音等不稳定音,所以常带给人揪心、行进的感觉。
另外,如三、六度和声协和较饱满,给人协和、平静的心理体验,但是缺乏动力性。而二度、七度和声因为构成比例较特殊,所以带给人不协和,甚至紧张的心理体验。
三、人成长历程的情绪发展
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人的不同情绪,情绪的体验除了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有关外,还有人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1.婴幼儿时期
婴儿虽然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达也较为单一,但是音乐可以刺激婴儿的生理反应,聆听不同的音乐婴儿所表现的情绪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婴儿哭闹时播放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婴儿立刻会停止哭闹,瞪大眼睛好奇的聆听,一会儿便会忘记哭闹跟随轻盈的节奏手舞足蹈。在婴儿不肯睡觉的时候,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优美的旋律会使婴儿立即安静下来,渐渐的进入睡眠状态。而如果给婴儿播放怪诞的音乐旋律,他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哇哇大哭。
进入幼儿阶段,基本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逐渐变得丰富。学前儿童分辨表情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他们可以正确的区分开心、伤心、恐惧、愤怒等面部表情。对于声调、语言的情绪识别度也逐渐增强。而且会表现出尴尬、羞愧、骄傲等自我意识的情绪。例如在播放学前儿童必学曲目《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并且会表现出一种自豪的表情。
2.学龄儿童时期
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基本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情绪与情绪表现。随着知识的增多,学前儿童区分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发展。而且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面向国旗唱国歌时都会表现的异常严肃,这是学龄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3.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学业的逐渐繁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逐渐增多,容易出现抑郁、烦恼、孤独等情绪。儿歌、轻音乐等不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流行歌曲、重金属音乐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情绪。例如SHE的《不想长大》会唤起他们对童年的留恋;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会让他们学会坚忍;周杰伦的《星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懵懂。 四、情绪调节方法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表达从而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情绪调节主要包括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系统本身及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协调和优化,对于情绪反应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与生理反应系统进行的调节;外部调节是指个体对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的反应进行调节。①
1.情境选择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情绪调节方法。当面对许多不良情绪事件的发生时,例如:恐惧、尴尬、愤怒等情绪事件,个体通常会采用回避此消极的情绪事件,选择接近积极的情绪事件,例如大多数人会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
2.情境修正
当面对消极的情绪事件时,个体会选择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即通过情境修正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3.注意转换
注意转换是通过转移注意或有选择的注意,一般分为分心策略和专注策略。分心策略即将注意力从当前的情绪情境中转移,或者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例如,个体可以选择看一些诸如《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此类的音乐电影。
4.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又称认知改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个体通过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评价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认知重评一般是在面临愤怒、恐惧、厌恶等消极情绪事件时,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或者将其进行合理化。
当个体面对恐惧的情绪事件时,可以选择聆听例如《梁祝》《平沙落雁》等羽调式音乐来缓解恐惧的情绪;当个体身处悲伤的情绪时,可以选择聆听《步步高》《金色狂舞曲》等徵调式的音乐。
5.表达抑郁
表达抑郁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郁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②表达抑郁的情绪调节通过修正情绪的外在表达来管理情绪。表达抑郁调节通常与个体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多少相联系,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例如个体在特定场合听到了让自身感到厌烦的音乐,但是出于礼貌等客观原因,个体不得不抑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表达一种开心愉悦的积极情绪。
五、音乐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会感染人们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及时的调节审美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努力使个体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
1.归因训练
个体在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有时候会不由自由的出现多度的喜怒哀乐,通常在短时间内都得不到较好的疏通与缓解,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产生该情绪的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通过对个体产生该情绪的解释,从而缓解音乐体验中产生的过度的喜怒哀乐,使音乐的情绪体验更适应于音乐审美层面的特征。
2.思维阻断与对立思维
在音乐教学或欣赏中,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及偏好的差异,有时候会体验到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相反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会是消极的情绪,为了体验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情绪,审美主体可以采用特定的语言或行为来打断消极的思维,进行思维阻断的情绪调节。
审美主体也可以运用符合音乐作品客观实际充足的信息和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来破坏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意识到消极情绪的错误,这被称为对立思维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结语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传达的情绪也有所差异,其中以音乐的速度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最为显著,慢速的音乐易诱发审美个体忧郁、痛苦的情绪体验,快速的音乐易促使审美个体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其次不同的调式、和声所代表不同的音乐色彩,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节奏节拍对审美主体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所有乐曲的节奏都是根据一定的拍子变化发展的。
个体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对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也在逐渐的丰富与复杂化,但是审美主体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消极情绪,这时情绪调节在审美过程中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郭德俊,刘海燕,王振宏:《情绪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②同①。
参考文献:
[1]张唤.浅析音乐对情绪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3,(06).
[2]胡燕芬.浅谈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儿童音乐,2009,(09).
[3]李雪.音乐与情绪调节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4]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田学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李媚.音乐特征对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09年.
[8]余艳丽.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年.
[9]范肖洁.古琴音乐对音乐院校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10]张晓青.情绪反应性对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效应[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