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相当严重,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认为当前我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一、把脉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为何我激情不再?心理医生汪华认为,对工作或职业形式产生疲倦,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工作到一定程度,程式化的默契本身很容易在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厌倦和抛弃。
人们常说婚姻有“七年之痒”。而不少教师也对工作也发出“七年之痒”的感慨,刚刚踏出校门的激情满怀不知从哪一天起消失在城市的高楼里、马路上,工作的环节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取代自己成为学校培养和考查的焦点,而学生却是一届比一届让人生气,于是工作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时,该怎么办呢?出现症状的人不必因此而背上心理负担,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痒症的来源并积极去预防和治疗它。在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症“患者”中探访,发现出现职业之“痒”的原因五花八门,
总体归纳大致如下几方面:
1.社会期望过高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我校学生家长很大一部分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个体户、下岗职工、打工者,他们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以获得社会认可或者子女将来能谋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校90%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个人期望值太高,当一个人的梦想放到现实中反差太大,或者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只好失望。
2.舆论压力较大
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而城镇生活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相比之下,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4.工作强度过大
城镇学校大多是高班额,高班额带来上课管理的高强度,刚开学老师们就哑了嗓子,特别是任教低年级的教师终年声音嘶哑。高班额随之带来每天批改作业量大,辅导学生作业时间多。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学生安全,教师要带班开餐,扮演“食堂协管员”;学校中心活动多,教师要组织每天的晨检,督促每天的卫生,扮演“校园清道夫”——还有带班放学,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评比等等,都让教师心理不堪重负。
能力有限,压力太大。就好比一个人老是跳着才能拿到东西,那么他很容易就会劳累。
5.评价标准偏颇
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上级主管部门考查我们教师的方式依然是考试,想要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要进行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城镇学校仍同大多数学校一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单调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缺乏工作自主、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很多教师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
二、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一)正确分析,自我调节。
在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师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找到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学会应对压力,学会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达到防止职业倦怠之目的。
1.不妨来点阿Q精神胜利法。例如,在你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有个学生又违反纪律被学校领导抓住了,这本是件令人恼火的事情,有时甚至产生“这个班主任不干了,随他们去吧”的念头。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用“阿Q精神胜利法”想一想:正是由于孩子们自制力差才需要我们去教育啊,学生违反了纪律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这样一想,就把产生倦怠情绪的消极因素转化成了产生工作积极性的积极因素。
2.不要太在意领导。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老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在工作中只要你自己觉得我干得不错就行了,不要老是认为如果哪个方面工作完成得不漂亮,领导会怎么来看待我,对我会有怎么样的评价等。越这样想,工作就越没有劲,老是觉得领导对自己不公。把领导抛开不管,或把他们当一般的同事来看待,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领导也未必就那样去想,只是你自己多虑了。
3.找个清净的地方静养一下。在喧嚣的尘世中,若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看到什么都不顺眼,干着什么都不顺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产生倦怠情绪,这时就需要找个清净的地方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等这种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4.找家人和知己多交流一下。当心中有了疙瘩后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工作,从而产生倦怠症,它闷在心中越久,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大。这时就需要与家人或知己交流一下,发泄出心中的郁闷,让他们安慰一下自己,你就会重新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5.找出原因所在。工作中出现了倦怠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一下,找出其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在科研中激励自己
1.在读书中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与名人对话,了解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辨认,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才能忘却工作中的种种不快,才能愉悦身心,积极向上。这样通过读书,让我们的教师远离功利主义的温床,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通过读书,使教师有了“文气”,“底气”,“静气”。
2.在科研中激励自己。教学科研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口号,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写,还要会读会写。这一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是“慢功”,更是“内功”。它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操练,将枯燥化解为充实,将单调化解为快乐。
(三)多给自己一点爱
1.教研上,给自己一点期待。倦怠是由于工作的被动,缺乏新鲜感、成就感。尽管上级要求很严,管得很死,可每堂课都得自己上,每项工作都得自己做,这就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探索和创新。自己完全可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研究课题或方向,使自己有个期待,有个理想。人,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不能有所期待。若能有些成就,如论文发表、成果显著,就会觉得有意义了。
2.生活上,给自己一点色彩。教师的工作循环往复,单调贫乏,容易使人倦怠。其实,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色彩,如有个读书计划、写作计划、短程旅游打算、与同事和亲戚安排个野餐或钓鱼活动等等,都会使生活有些味道。
3.精神上,给自己一点忍耐。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时,不能爆发。在自己即将“火山爆发”时,提醒自己:忍耐,再忍耐。忍耐是一种风范、一种胸怀,忍一时,峰回路转;耐一刻,天高海阔。说不定就在忍耐中会出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给自己一点爱,这是一种生活技巧、一种人生智慧。当别人不能给予自己关爱时,就自己给自己一点爱。
每个人都曾倦怠过,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颇高,周围教师中差不多无人能比了?该得的奖都拿过、又被评为“准”名师,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希望。那时,感觉天天都在机械重复,完成日常事务后,就是聊天、看电视和玩,寻找消遣,直至有一天在媒体上读到孙维刚老师的事迹后,被他的成就深深触动,他的七个月教学胜过别人的三年教学成绩让我一下子惊醒。山外有山楼外楼,在孙维刚面前顿觉自己“渺小”,从此,我又有了追求:我要成为一名高效教学能手。
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个小进步都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想多了,自然有成绩,有了成绩自然就想写下来,写多了就成了一个写手。文章的多发又进一步地促进我向更高层次攀登。
一直以来,我为此努力,为此奋斗,不知疲倦,不敢懈怠,相信小成功的累积便是大成功。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教师人群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大量活跃于一线的教师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
另外,这些教师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态积极。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战胜暂时的挫折和抑郁。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往往能够从平凡而辛苦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一种超物质、超生命的幸福感。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我们理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把脉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为何我激情不再?心理医生汪华认为,对工作或职业形式产生疲倦,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工作到一定程度,程式化的默契本身很容易在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厌倦和抛弃。
人们常说婚姻有“七年之痒”。而不少教师也对工作也发出“七年之痒”的感慨,刚刚踏出校门的激情满怀不知从哪一天起消失在城市的高楼里、马路上,工作的环节既没有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取代自己成为学校培养和考查的焦点,而学生却是一届比一届让人生气,于是工作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时,该怎么办呢?出现症状的人不必因此而背上心理负担,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痒症的来源并积极去预防和治疗它。在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症“患者”中探访,发现出现职业之“痒”的原因五花八门,
总体归纳大致如下几方面:
1.社会期望过高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我校学生家长很大一部分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个体户、下岗职工、打工者,他们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以获得社会认可或者子女将来能谋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校90%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个人期望值太高,当一个人的梦想放到现实中反差太大,或者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只好失望。
2.舆论压力较大
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3.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而城镇生活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相比之下,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4.工作强度过大
城镇学校大多是高班额,高班额带来上课管理的高强度,刚开学老师们就哑了嗓子,特别是任教低年级的教师终年声音嘶哑。高班额随之带来每天批改作业量大,辅导学生作业时间多。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学生安全,教师要带班开餐,扮演“食堂协管员”;学校中心活动多,教师要组织每天的晨检,督促每天的卫生,扮演“校园清道夫”——还有带班放学,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评比等等,都让教师心理不堪重负。
能力有限,压力太大。就好比一个人老是跳着才能拿到东西,那么他很容易就会劳累。
5.评价标准偏颇
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上级主管部门考查我们教师的方式依然是考试,想要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要进行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城镇学校仍同大多数学校一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单调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缺乏工作自主、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很多教师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
二、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一)正确分析,自我调节。
在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师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找到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学会应对压力,学会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达到防止职业倦怠之目的。
1.不妨来点阿Q精神胜利法。例如,在你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有个学生又违反纪律被学校领导抓住了,这本是件令人恼火的事情,有时甚至产生“这个班主任不干了,随他们去吧”的念头。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用“阿Q精神胜利法”想一想:正是由于孩子们自制力差才需要我们去教育啊,学生违反了纪律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这样一想,就把产生倦怠情绪的消极因素转化成了产生工作积极性的积极因素。
2.不要太在意领导。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老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在工作中只要你自己觉得我干得不错就行了,不要老是认为如果哪个方面工作完成得不漂亮,领导会怎么来看待我,对我会有怎么样的评价等。越这样想,工作就越没有劲,老是觉得领导对自己不公。把领导抛开不管,或把他们当一般的同事来看待,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领导也未必就那样去想,只是你自己多虑了。
3.找个清净的地方静养一下。在喧嚣的尘世中,若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看到什么都不顺眼,干着什么都不顺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产生倦怠情绪,这时就需要找个清净的地方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等这种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4.找家人和知己多交流一下。当心中有了疙瘩后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工作,从而产生倦怠症,它闷在心中越久,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大。这时就需要与家人或知己交流一下,发泄出心中的郁闷,让他们安慰一下自己,你就会重新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5.找出原因所在。工作中出现了倦怠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一下,找出其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在科研中激励自己
1.在读书中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与名人对话,了解自身的差距,从而激发自己向上发展的动力。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辨认,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才能忘却工作中的种种不快,才能愉悦身心,积极向上。这样通过读书,让我们的教师远离功利主义的温床,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通过读书,使教师有了“文气”,“底气”,“静气”。
2.在科研中激励自己。教学科研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口号,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写,还要会读会写。这一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是“慢功”,更是“内功”。它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操练,将枯燥化解为充实,将单调化解为快乐。
(三)多给自己一点爱
1.教研上,给自己一点期待。倦怠是由于工作的被动,缺乏新鲜感、成就感。尽管上级要求很严,管得很死,可每堂课都得自己上,每项工作都得自己做,这就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探索和创新。自己完全可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研究课题或方向,使自己有个期待,有个理想。人,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不能有所期待。若能有些成就,如论文发表、成果显著,就会觉得有意义了。
2.生活上,给自己一点色彩。教师的工作循环往复,单调贫乏,容易使人倦怠。其实,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色彩,如有个读书计划、写作计划、短程旅游打算、与同事和亲戚安排个野餐或钓鱼活动等等,都会使生活有些味道。
3.精神上,给自己一点忍耐。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时,不能爆发。在自己即将“火山爆发”时,提醒自己:忍耐,再忍耐。忍耐是一种风范、一种胸怀,忍一时,峰回路转;耐一刻,天高海阔。说不定就在忍耐中会出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给自己一点爱,这是一种生活技巧、一种人生智慧。当别人不能给予自己关爱时,就自己给自己一点爱。
每个人都曾倦怠过,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颇高,周围教师中差不多无人能比了?该得的奖都拿过、又被评为“准”名师,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希望。那时,感觉天天都在机械重复,完成日常事务后,就是聊天、看电视和玩,寻找消遣,直至有一天在媒体上读到孙维刚老师的事迹后,被他的成就深深触动,他的七个月教学胜过别人的三年教学成绩让我一下子惊醒。山外有山楼外楼,在孙维刚面前顿觉自己“渺小”,从此,我又有了追求:我要成为一名高效教学能手。
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个小进步都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想多了,自然有成绩,有了成绩自然就想写下来,写多了就成了一个写手。文章的多发又进一步地促进我向更高层次攀登。
一直以来,我为此努力,为此奋斗,不知疲倦,不敢懈怠,相信小成功的累积便是大成功。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教师人群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大量活跃于一线的教师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
另外,这些教师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态积极。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因为心态积极,所以总能战胜暂时的挫折和抑郁。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往往能够从平凡而辛苦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一种超物质、超生命的幸福感。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我们理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