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腾飞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功能之强大,对地理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常规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地理的动态模拟以及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地理知识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近年来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观摩,笔者对应用信息技术感触颇深: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直观形象展现事物,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清晰、真实、生动的画面,避免一味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并且容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1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地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块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2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在三处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
1)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的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笔者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
3)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
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规定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3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精心选题、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我国的降水”一课中,“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等内容,用几张复合投影片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动画。选择好制作动画的课题,还要精心设计。
“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中,“夏季风”是要突出的重点,笔者把它们设计成由细到粗的箭头,运动由慢渐快,突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分别影响我国。
“雨带的移动”是一组动画,为了突出雨区的位置和范围,中国地图用了大红色,雨区用了绿色,配以白色雨点,鲜明醒目。设计动画时,图上信息不可太密集,突出一种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简化图像,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
5 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符合一定标准为目的的,是一种共性取向为主的教学,即使教师的教法如何改变,也无法超越传统文本的局限,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有利于知识的灵活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交互作用,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5.1 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听同样的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这种教学在满足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学习。这样既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
5.2 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没有问题时,学生常常与自己周围的同学各自思考,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当一方有问题时,另一方随时可以帮助。但个人思考范围是有限的,身边的同学也不会又该如何呢?利用网络教学,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见到老师都会脸红,更谈不上向老师请教或解答别人的问题了。在网上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地理教学整合后,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发展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限,这正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教师整合资料、整合课件的作用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新课程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清晰、难点降低、知识面加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己去观察、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调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
利用信息技术和新课程地理学科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且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理念,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扎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学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通过近年来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观摩,笔者对应用信息技术感触颇深: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直观形象展现事物,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清晰、真实、生动的画面,避免一味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并且容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1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地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块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2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在三处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
1)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的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笔者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
3)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
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规定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3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精心选题、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我国的降水”一课中,“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等内容,用几张复合投影片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动画。选择好制作动画的课题,还要精心设计。
“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中,“夏季风”是要突出的重点,笔者把它们设计成由细到粗的箭头,运动由慢渐快,突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分别影响我国。
“雨带的移动”是一组动画,为了突出雨区的位置和范围,中国地图用了大红色,雨区用了绿色,配以白色雨点,鲜明醒目。设计动画时,图上信息不可太密集,突出一种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简化图像,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为了使课件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图形比例准确。
5 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的整合,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符合一定标准为目的的,是一种共性取向为主的教学,即使教师的教法如何改变,也无法超越传统文本的局限,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有利于知识的灵活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交互作用,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5.1 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听同样的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这种教学在满足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学习。这样既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
5.2 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没有问题时,学生常常与自己周围的同学各自思考,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当一方有问题时,另一方随时可以帮助。但个人思考范围是有限的,身边的同学也不会又该如何呢?利用网络教学,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见到老师都会脸红,更谈不上向老师请教或解答别人的问题了。在网上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地理教学整合后,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发展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限,这正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教师整合资料、整合课件的作用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新课程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清晰、难点降低、知识面加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己去观察、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调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
利用信息技术和新课程地理学科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且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理念,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扎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学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