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需要真诚的感悟和体验,而感悟和体验需要引导。潜藏在孩子们心中的人类永恒情感——感激、同情、敬畏、亲情等,需要教育去及时唤醒。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与生活世界、人的心灵世界的联系最为广泛而密切,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体验引导有着独特的优势。
教育家黄克剑先生曾阐述过教育的三个层次,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三者中一层比一层隐蔽,而教育就是要一层带出一层,最隐蔽的“生命意义”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挖掘体验价值,把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真实地感受和亲历反思,凸现体验过程,以求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无痕结合。
在积累素材中敏锐——关注平凡
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每一刻都有值得尊重和纪念的东西,虽然小,却依然有分量。这些,就是平凡生命里的感动。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培养他们“生活的敏感”,如此,因日常生活的平淡而沉寂的生命意识才会被搅动,才能感悟到平凡中“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章中,主人公和他们的生活以及故事发生的场景,与学生的“距离”是那么接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特别留心地去体会这种“似曾相识”的人物、事物、生活和故事……
如,在完成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后,笔者对本单元所选事例进行了综合,然后让孩子去发现,去比较:在观察的对象上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发现,原来身边的小花小草、小动物、邻家的女孩等都可以传递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不必舍近求远,并逐步感悟到:因为真实,所以动人;纵使平凡,也有价值。随后,在该单元的习作中,孩子们从墙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草地上的野花、墙壁上的爬山虎、折翅的蝴蝶、结网的蜘蛛、与疾病抗争的奶奶身上,找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弥足珍贵……可见,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引导,首先就表现为关注教材所选择的真实而平凡的人和事上。
在感受细节中细腻——捕捉细微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最能动人心弦的。学生在叙写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时,虽有细节描写,但写得不够细微,致使细节缺少感人的魅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动人的细节,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成功的细节描写,体会其细腻,体会细节描写在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上的作用,进而在语言的徜徉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卡罗纳》一课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受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我以课文4、5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课文,看作者用哪些词语细腻而又简洁地表现出“我”对卡罗纳的关爱,并圈划出有关词语(学生不难发现“我”的两个动作:手“放”、脸“贴”)。在请学生初步朗读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这两个动作的内涵:是啊,手放在肩膀上,脸贴在耳朵旁,这两个动作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常,一般情况下也许我们会忽略,但在这里,你还觉得它很平常吗?在学生带着情感反复品读该片段时,老师不妨预设这样的辅助问题:当你极度悲伤无助时,有人把手轻轻放在你肩膀上,把脸贴在你耳旁,你会有什么感受?要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通过换位思考,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肌肤上的接触能给人以无声的、莫大的支持。最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作小结:作者对人物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真切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体会到浓厚的关爱之情。
把品读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学习细腻的人物描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把文本世界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文本的思想和学生的精神相遇、融会,文本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就强烈地碰撞在一起,产生共鸣。这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过程。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构成了语文课堂最美的律动,语文课堂也因此而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的动感。
在表达体验中丰富——整合感悟
学生亲历体验后就必然会若有所感,但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并整合这些浅表的、零散的体验,就会停留在感知层面。因此,在具体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注重理性思维的引导。可以通过讨论或书写感受等形式来加快学生的经验转换,促使情意结构的重建,促进生成新的意义,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以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教学为例。该习作的内容是: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如上文所提到的,经过前期的积累与留心观察,学生从平凡真实的生活中捕捉到了一系列散发着生命气息的材料。这时,怎样把搜集到的材料加工成一篇具有生命色彩的习作呢?在习作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再次潜心品读感悟,除了关注每篇课文表达生命感悟的“点睛之笔”之外,还梳理出文章中的一系列语句。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又如《生命生命》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通过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在对单元课文的整合、比较中拓宽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在反复的情感朗读中体验作者对生命真挚、独特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抒写下来。课堂上孩子们文思泉涌,纷纷要求上台展示自己的“体验”。他们有的谈到了给予和奉献,有的谈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的谈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此之上,学生的习作完成了。当看到那一篇篇虽稚嫩但却写得真挚动人的作文时,我的心为之一震:生命,一个看似遥远、凝重的话题,在四年级孩子的心中竟是如此真真切切。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教育家黄克剑先生曾阐述过教育的三个层次,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三者中一层比一层隐蔽,而教育就是要一层带出一层,最隐蔽的“生命意义”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挖掘体验价值,把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真实地感受和亲历反思,凸现体验过程,以求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无痕结合。
在积累素材中敏锐——关注平凡
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每一刻都有值得尊重和纪念的东西,虽然小,却依然有分量。这些,就是平凡生命里的感动。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培养他们“生活的敏感”,如此,因日常生活的平淡而沉寂的生命意识才会被搅动,才能感悟到平凡中“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章中,主人公和他们的生活以及故事发生的场景,与学生的“距离”是那么接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特别留心地去体会这种“似曾相识”的人物、事物、生活和故事……
如,在完成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后,笔者对本单元所选事例进行了综合,然后让孩子去发现,去比较:在观察的对象上有什么特点。孩子们发现,原来身边的小花小草、小动物、邻家的女孩等都可以传递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不必舍近求远,并逐步感悟到:因为真实,所以动人;纵使平凡,也有价值。随后,在该单元的习作中,孩子们从墙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草地上的野花、墙壁上的爬山虎、折翅的蝴蝶、结网的蜘蛛、与疾病抗争的奶奶身上,找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弥足珍贵……可见,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引导,首先就表现为关注教材所选择的真实而平凡的人和事上。
在感受细节中细腻——捕捉细微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最能动人心弦的。学生在叙写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时,虽有细节描写,但写得不够细微,致使细节缺少感人的魅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动人的细节,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成功的细节描写,体会其细腻,体会细节描写在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上的作用,进而在语言的徜徉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卡罗纳》一课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受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我以课文4、5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课文,看作者用哪些词语细腻而又简洁地表现出“我”对卡罗纳的关爱,并圈划出有关词语(学生不难发现“我”的两个动作:手“放”、脸“贴”)。在请学生初步朗读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这两个动作的内涵:是啊,手放在肩膀上,脸贴在耳朵旁,这两个动作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常,一般情况下也许我们会忽略,但在这里,你还觉得它很平常吗?在学生带着情感反复品读该片段时,老师不妨预设这样的辅助问题:当你极度悲伤无助时,有人把手轻轻放在你肩膀上,把脸贴在你耳旁,你会有什么感受?要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通过换位思考,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肌肤上的接触能给人以无声的、莫大的支持。最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作小结:作者对人物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真切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体会到浓厚的关爱之情。
把品读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学习细腻的人物描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把文本世界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文本的思想和学生的精神相遇、融会,文本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就强烈地碰撞在一起,产生共鸣。这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过程。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构成了语文课堂最美的律动,语文课堂也因此而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的动感。
在表达体验中丰富——整合感悟
学生亲历体验后就必然会若有所感,但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并整合这些浅表的、零散的体验,就会停留在感知层面。因此,在具体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注重理性思维的引导。可以通过讨论或书写感受等形式来加快学生的经验转换,促使情意结构的重建,促进生成新的意义,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以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教学为例。该习作的内容是: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如上文所提到的,经过前期的积累与留心观察,学生从平凡真实的生活中捕捉到了一系列散发着生命气息的材料。这时,怎样把搜集到的材料加工成一篇具有生命色彩的习作呢?在习作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再次潜心品读感悟,除了关注每篇课文表达生命感悟的“点睛之笔”之外,还梳理出文章中的一系列语句。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又如《生命生命》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通过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在对单元课文的整合、比较中拓宽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在反复的情感朗读中体验作者对生命真挚、独特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抒写下来。课堂上孩子们文思泉涌,纷纷要求上台展示自己的“体验”。他们有的谈到了给予和奉献,有的谈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的谈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此之上,学生的习作完成了。当看到那一篇篇虽稚嫩但却写得真挚动人的作文时,我的心为之一震:生命,一个看似遥远、凝重的话题,在四年级孩子的心中竟是如此真真切切。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