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胡须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襄爱茶,典籍上都是这样说的。
  仁宗初年,宫廷和坊间饮用的都是大团茶。这种茶制作稍显粗糙,老百姓喝喝也就罢了,皇帝也跟着喝,就有些掉份儿了。虽说称呼上是等级森严的两个名字,在宫廷里称为龙凤团,在民间喊作大团茶,其实说到底还是同一种茶。蔡襄心下就思量了,作为臣子,得多为皇帝考虑考虑吧,于是,就萌发了为仁宗皇帝单独研制一种茶的念头。
  蔡襄之前,曾出过一个在茶上为皇帝考虑的臣子,大团茶就是他研制的。这个叫丁谓的大臣咸平初年出任福建转运使时,把武夷溪边的粟粒芽制成龙凤团进贡给真宗皇帝和他的妃嫔们。很快,这種团茶得到大量复制而风行民间。
  历史就是这么惊人地相似。庆历年间,蔡襄步丁谓后尘,于五十年后来到福州,做了福建转运使。或许是从丁谓身上得到了某种暗示,在当年丁谓研制大团茶的官衙后院一间晦暗的小屋子里,蔡襄开始为仁宗皇帝研制小团茶。
  在同僚中,蔡襄有着茶博士的美誉。他著有《茶录》一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去网上搜索下载,等夜阑人静时慢慢去读,那里面有关茶的学问一定会让你叹为观止。
  客观地说,品茶是蔡襄诸多雅好中的最强项,至少比他挥毫时的笔法要精微许多,这不知道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后来的修炼所得。他曾经用小团茶招待老朋友欧阳修和韩琦,茶童因为偷懒,在小龙团里面掺杂了一点点的大团茶,蔡襄仅仅用嘴啜了一小口,茶也仅仅在舌尖上刚刚氤氲开去,他就喝出了其中的猫腻。能把茶性如此相近的两种茶喝得如此泾渭分明,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本领。
  关于这个故事我在另一篇笔记中已作过详细描述,在这里拈来作为一个引子,以便引出另一个有关蔡襄品茶的故事。
  为仁宗皇帝研制新的御茶之余,蔡襄喜欢到深山荒野去寻访名刹古寺,大凡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雅兴。蔡襄天生与茶有缘,那一次夜宿建安能仁寺,与方丈和尚谈得投机,老和尚一高兴,就赠送他几饼名叫石岩白的茶。据老和尚说,这种茶之所以叫石岩白,是因为在寺院后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从石缝中生出一株茶树,每逢茶树新芽初发时节,总有一只遍身雪白的老猿在茶树周围腾跃,其身手迅捷而空灵。
  这种茶年年采摘,已是愈采愈少。今年只采制了七八饼茶,施主茶道造诣高深,就送你三二饼,也算好鞍配骏马了。说着,老和尚意味深长地笑了。
  一年后,蔡襄回到了汴京。有一天,他突然无缘由地想去造访翰林学士王禹玉。去王学士府的路上,他心想,拜访人家总得有个理由吧?可是,没有。当蔡襄出现在王家庭院里的时候,正在院内喂鹦鹉黍子的王学士一是感到意外,二就是欣喜了。王学士急忙把蔡襄让进书房,喊来书童去茶柜里挑选最好的茶来招待他。
  茶沏好,蔡襄刚把茶瓯端到嘴边,微微皱一下眉,停住了。
  王禹玉闹不明白怎么回事,以为蔡襄嫌茶不够好,正想问茶童取来的是什么茶时,蔡襄说话了。蔡襄说:“这茶绝似能仁寺的石岩白,王公这里怎么会有这种茶呢?”
  王禹玉不相信,茶连舌尖都没沾,就知道什么茶了?太神乎其技了吧。他让茶童把盛茶的盒子拿来了。一看盒子上的茶帖,王禹玉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今天真算是开了眼界。愣上半天,他才想起回答蔡襄的问话。
  原来,能仁寺的方丈和尚在落魄的时候,王禹玉曾资助过他一些银两。去年早些时候,方丈和尚派人送了四饼茶来。
  蔡襄于茶道有着这样深的修为,他要给仁宗皇帝研制一种新的贡茶出来,那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所以说,蔡襄给仁宗研制御茶注定是要成功的,前边的文字已经透露出来这方面的某些信息。研制御茶的过程繁复而琐碎,对此我没有叙述的兴趣,想来读者朋友也会赞同我的这一做法。让我们一起跳过此处吧,把我们的眼光投向蔡襄献茶之后的部分细节,这或许更适合读者朋友的口味。
  蔡襄把研制的小团茶进献给仁宗后,立即成为仁宗妃嫔们的宝贝。这蔡襄,太了解女人心了,能把茶研制得这样小巧精美。她们将仁宗赏赐给她们的小团茶藏之深闺,用金叶子剪成龙凤花贴在上面,时时拿出来赏玩一下,没人舍得去喝它。后来人们管这种茶叫小龙凤团,或许与仁宗妃嫔的这一做法有关。仁宗皇帝更是视若珍宝,将之作为赏赐宰执大臣的重要礼物。宰执大臣是指枢密院和政事堂两府的主要官员,这样的大臣仁宗一朝也就七八人而已。
  仁宗赏赐宰执大臣小团茶,时间上也是很挑剔的。一般是仁宗要行天子祭祀天地的大礼了,按规矩事先致斋三天,第三天头上才开始赏赐。这个时候,内使会尖着嗓子喊道:“枢密院四公赏茶一饼!政事堂四公赏茶一饼。”八个宰执大臣下来后,把两饼茶很小心地分成八份,又很小心地收藏起来,只有嘉宾来访,才舍得拿出来看一看。
  蔡襄的好朋友欧阳修在他的著作《归田录》里对小团茶有着较详细的记述,说这种茶二十饼重一斤,每饼价值金二两。这一记述客观而冷静,应较为可信。
  宋代的计量衡应是十六两一斤,也就是说一饼茶还不到一两重。不知道两府八个大臣是怎么把小小的两饼茶等而分之的。
  也有人对蔡襄这一做法持有微议。富弼给蔡襄写来了一道札子,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这是仆妾向主人邀宠才做的事,没想到君谟(注:蔡襄,字君谟)也会这样干!”
  蔡襄感到很委屈。他太专心茶道了,一时技痒,才动了研制贡茶的心思。当初还真没有想那么多,更说不上有意去向仁宗邀宠了。他看了几遍富弼的手札,忽然又有些动摇,保不准意识深处还真的有那么一点儿动机。
  蔡襄记起了一件事。这件事与胡须有关。
  蔡襄长着漂亮的胡须,长黑而茂密,当时流行的称呼叫美髯公。有一天,仁宗问他:“这么漂亮的胡须,睡觉的时候是放在被子的外边,还是放在被子的里边?”
  这一问,把蔡襄给问住了。这个太过简单的问题,他平日还真的没有留意过。蔡襄回答不上来。
  晚上,蔡襄回到家里,早早地躺在床上,耳边一直回响着白天仁宗的问话。他先是把胡须放在被子的外边,想想,不像。越想越觉得平日不是这样的。又把漂亮的长须搁在被子的里边,思索一阵子,也不像。一会儿被子外边,一会儿被子里边,胡须究竟放在被子的外边呢还是放在被子的里边?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竟然折腾得蔡襄一夜都没能睡好觉。
  往日没有去想这个问题时,蔡襄夜夜都睡得很踏实。
  选自《小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木屋外,是老人精心培育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金丝楠苗圃。  老人提着一壶酒走进屋来,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似金丝楠木般闪眼。我要苗木十万株。那汉子开了海口。  你了解金丝楠么?  当然。它是国内最珍稀的树种,品质高贵,木质坚实,木纹华丽,千年不腐。过去只限是皇家用木。  说得不错。但你可知这树的骄贵脾气?  树还有脾气?那汉子好奇。  伙计,讲究着呢。你那儿种不了,气候不宜,水土不服,别活糟蹋了我宝贵资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小吴来津城打工十二个年头了。尽管当年的小吳快熬成了老吴,可心中的梦想还是没能实现。何尝是没实现,简直是一线希望都没有。  十二年前,小吴临出家门时,爹还想把儿子留下。爹把还没抽尽的旱烟袋,磕到身旁的老磨盘上,说:“富贵呀,咱乡下自打包产到户,日子一年比一年滋润了,去年,咱家又盖了三间大瓦房,看今年的雨水,风调雨顺的,一定又是个好年景,你就不能煞下心与我和你娘过安稳日子吗?”  
期刊
一  这天上午,我和战友们头顶烈日,整齐如一地排列在操场上,等待首长检阅。检阅结束,将有部分符合条件的士兵,进入国庆大典方阵,接受训练。  挑选近乎苛刻。而我的身高,比一米七九的标准,却低了要命的半公分。  望着越来越近的首长们,我紧张得微微发颤。可是,首长们像没有看到我一样,迈着比铁还要坚定的步子,径直从我面前走了过去。  我沮丧得想哭。  最前面的那个首长,突然停下脚步,扭身望着我:身高?  
期刊
民国27年,日本鬼子攻下了乌鸦岭,随后把街北的大庙改成了军部。军部距离戏堂仅三百米左右。鬼子们爱听戏,特别爱听泗州戏。泗州戏俗称“拉魂腔”、“太平调”、“猎户腔”,是流传于古泗州一带的民间剧种。女人听了拉魂腔,面饼贴到后背上;男人听了拉魂腔,丢了媳妇忘了娘。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听戏要听周姑子,吃肉要吃牛肚子。可见老百姓对泗州戏的痴迷。日本鬼子经过耳濡目染,竟个个迷上了。尤其是小队长麻野次
期刊
黄河古道在这里转了个弯。河面上,有一条破船。老豁守在船上,像一只倔强的老鱼鹰。  我捏着一元硬币,放在老豁手里。老豁的手像干姜,一脸榆树皮泛着古铜色的晨光。  开船喽!一嗓子震得河水哗啦哗啦响。船,晃晃悠悠前去了。  老豁嘴不豁,牙豁。老豁小时候骑老绵羊扮英雄,栽了跟头,弄丢了一颗门牙,硬是没找到,一直也没再长出新的来。  老豁与爹相依为命。老豁的爹是渔民,一年四季水上漂,日子勉强过得去。  当年
期刊
有对年轻人逃亡清凉山中。  决定向女孩求爱那天,男孩清早就上清凉山巅,寻觅圣洁的雪莲花,那将是他献给心爱女孩的定情之物。昨晚,当地大娘说起这一带有关雪莲花的传说时,女孩偷偷笑了,害羞了。男孩当时就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早,他瞒着女孩,悄悄上山了。  其实,女孩是知道的。  他在心里想什么,她都知道。  他一定会采回来的,让雪莲花见证他们永恒的爱。  至死不渝。  中午,当地大娘让女孩去叫他吃饭。  
期刊
钱九斤来到丛麻禅院,永春和尚正在汲水浇竹子。钱九斤喊:永春。  永春和尚放下水桶,喊:阿弥陀佛。钱九斤就说:永春你会不会说点别的?  永春就咧开唇角,笑笑,继续说:阿弥陀佛。  钱九斤爱听永春念经,听着听着就睡了。钱九斤还爱捐钱,把小元宝一个一个塞到永春手里:拿去买糖葫芦吃、买猪头肉吃、买琵琶虾仁吃……看看你瘦的,哪有力气念经?  永春说:阿弥陀佛。然后把小元宝一个一个放进募捐箱里去。  永春有时
期刊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三月,刘伯温奉朱元璋之命前往江南小镇周庄向江南首富沈万三借银两修城墙。  江南的三月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下起大雨,在路上行走的刘伯温和两名随从被淋成落汤鸡,眼看着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刘伯温苦笑着说:“别人都称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看看,我连江南的天气变化都没观察到。”  “先生一心為国分忧,急着赶路,当然不会去观察天气这种小事了。”一随从笑
期刊
她迷恋他的气味。  淡淡的,混合着洗面奶、剃须水还有他皮肤独有的味道。  他们是同事。一个单位,但不是一个部门。他每天都会经过她的办公桌。  他非常英俊,英俊到几乎让她有些窒息。  经常望向他的方向,有一个瞬间,她怔在原地──他侧着身子,歪着头也在看她。那一刻,她彻底沦陷。  无时无刻不在想他。  他有家,一个聪慧能干的老婆和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  她是剩女,但还不算大龄。  公司里到处弥漫着有关
期刊
我是一名食梦师。对,我的工作就是食梦。我们食梦师这一行本来是不沾世俗的,心情好就吃掉别人的噩梦,让别人睡得香甜。我最喜欢吃小孩子的噩夢,他们的噩梦纯粹新奇,也可能是因为我喜欢看他们睡着时甜甜的样子。  老一辈的食梦师是不拿这门手艺赚钱的,因为梦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他们认为食梦师只保护别人一晚不受噩梦侵害,若要让别人不再做类似噩梦,非要吃掉他的记忆不可,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我不一样,我读过大学,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