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科学。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华丽感人的语言文字,没有欢快动听的美丽音符,也没有科学实验的生成现象,更没有五彩缤纷的绘画世界,它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有时候,就一道计算题,也要研究一节课。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上数学课,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乐趣呢。我仅从自己的教学工作实例中和大家分享。
一、把数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公顷”这个内容时,教材给定的导入情境是北京鸟巢,作为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去过北京,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鸟巢,所以,让他们估计鸟巢面积的大小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我从学生熟知的操场入手,让学生估一估学校操场的面积,因为学生天天接触,所以,他们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了解了“公顷”有多大之后,教师再介绍鸟巢的背景,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本来容易混淆的面积单位,这样一联想学生便记得很深,更愿意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把数学情境化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
在讲授“人民币的换算”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从而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元=10角,1角=10分,也让学生在互换的过程中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单位换算本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节课,但是通过创设互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把数学竞赛化
数学教学中,计算类型的课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为一直让学生算来算去的很啰嗦,学生很没有兴趣。类似这样的课,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把这样的课上成学生的竞赛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可先小组比赛,胜利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再进行比赛计算,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物资鼓励。也可以从小组中让组长来选人,组与组之间比赛,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事先插好的小红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与从数学角度优化的思想。如果班级中男生和女生有小矛盾的还可以男生和女生来分组,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上进心与超越感。教学中的竞赛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速度。
四、把数学合作化
合作化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合作小组里,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课上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在小组中好学生可以带动并帮助稍微差的学生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合作学习也有一个缺点,如果老师控制不好,课堂秩序会很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掌控好学生的纪律。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负责记录的、负责操作测量的、负责汇报的等。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督促学困生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公式是2πR。
五、把数学实践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方法。
在讲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几时几分”这一课时,学生是在理解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认为时间是每个人每天都接触的,而且学生还有些简单的认识,所以理解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他们认识时针趋向于几就是几时。例如7时55分,时针趋向于8,很多学生都认为是8时,分针指向11时,是55分,没什么问题。不管我怎么引导,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因此我想到了实践。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时钟模型,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几时几分,时针趋向于8说明是8时左右,但是分针指向11说明还没到8时,所以是7时55分。接着让学生再拨5分,使分针指向12,这时就正好是8时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解得比較透彻,而且能很清楚地理解过几分,差几分。这样,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一点浅薄经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热爱数学,其实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少的收获,学生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编辑 王团兰
一、把数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公顷”这个内容时,教材给定的导入情境是北京鸟巢,作为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去过北京,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鸟巢,所以,让他们估计鸟巢面积的大小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我从学生熟知的操场入手,让学生估一估学校操场的面积,因为学生天天接触,所以,他们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了解了“公顷”有多大之后,教师再介绍鸟巢的背景,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本来容易混淆的面积单位,这样一联想学生便记得很深,更愿意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把数学情境化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
在讲授“人民币的换算”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从而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元=10角,1角=10分,也让学生在互换的过程中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单位换算本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节课,但是通过创设互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把数学竞赛化
数学教学中,计算类型的课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为一直让学生算来算去的很啰嗦,学生很没有兴趣。类似这样的课,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把这样的课上成学生的竞赛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可先小组比赛,胜利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再进行比赛计算,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物资鼓励。也可以从小组中让组长来选人,组与组之间比赛,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事先插好的小红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与从数学角度优化的思想。如果班级中男生和女生有小矛盾的还可以男生和女生来分组,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上进心与超越感。教学中的竞赛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速度。
四、把数学合作化
合作化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合作小组里,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课上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在小组中好学生可以带动并帮助稍微差的学生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合作学习也有一个缺点,如果老师控制不好,课堂秩序会很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掌控好学生的纪律。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负责记录的、负责操作测量的、负责汇报的等。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督促学困生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公式是2πR。
五、把数学实践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方法。
在讲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几时几分”这一课时,学生是在理解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认为时间是每个人每天都接触的,而且学生还有些简单的认识,所以理解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他们认识时针趋向于几就是几时。例如7时55分,时针趋向于8,很多学生都认为是8时,分针指向11时,是55分,没什么问题。不管我怎么引导,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因此我想到了实践。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时钟模型,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几时几分,时针趋向于8说明是8时左右,但是分针指向11说明还没到8时,所以是7时55分。接着让学生再拨5分,使分针指向12,这时就正好是8时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解得比較透彻,而且能很清楚地理解过几分,差几分。这样,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一点浅薄经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热爱数学,其实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少的收获,学生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