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当中,想要实现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结合当前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分析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及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促进中职德育课的创新和变革,然让德育课教学受到高效率、高质量的评价。本文对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203-01
有效性教学是教师遵守教一定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最小的时间、精力投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个人和社会教育价值的具体需求。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存有厌恶的情绪,主要由课程内容的陈旧、忽视情感沟通交流、违反德育规律等等原因造成的。中职德育课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在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下就如何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
1 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要把握这种理念,就要了解它的本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之后,学生有具体的进步、收获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收获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影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1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存在,强调传承、注重灌输,教师的讲授几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一切,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难以将知识点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情感,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教学中师生交流活动少,探究活动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脱离实际,即教学中的知和行无法衔接和统一,达不到导之以行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从而使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教学上,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2.2 思想观念不先进
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中职德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还是“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否则,无论教学气氛多热烈,教师讲得多精彩,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
2.3 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反,教师讲学生听等固定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升。
3 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
3.1 采用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采用对话式教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属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对话话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对话教学就会活跃积极、多元有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太浅的问题,如“学生要遵守宪法吗”“公民违法会不会受到处罚?”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明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如何评价我国的法律制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折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3.2 改革教学手段
教育正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方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教学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德育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德育课堂的有效性。
3.3 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德育课是一个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课程,这些培养方面不能直接看到或者说触摸到。不像化学课,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立即观察到实验结果,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立即学到职业规划,为自己制订职业计划后就立即投入真实工作当中。但是,针对德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内容,可以通过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开展关于雷锋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一些机构开展爱心义务劳动活动,活动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募捐书籍、衣物等生活用品,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认识信念。
3.4 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养学习兴趣,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要求。德育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有修养的人。各个专业技能的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实训、实习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要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德育课程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采取必要措施提升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以便于德育教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这是中职院校每个德育教师在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浅谈情境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李碧红.新课程(下).2015(03).
[2] 试论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J].李健.考试周刊.2014(42).
[3] 关于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探究[J].宋卫.科技视界.2014(28).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203-01
有效性教学是教师遵守教一定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最小的时间、精力投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个人和社会教育价值的具体需求。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存有厌恶的情绪,主要由课程内容的陈旧、忽视情感沟通交流、违反德育规律等等原因造成的。中职德育课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在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下就如何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
1 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要把握这种理念,就要了解它的本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之后,学生有具体的进步、收获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收获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 影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1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存在,强调传承、注重灌输,教师的讲授几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一切,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难以将知识点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情感,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教学中师生交流活动少,探究活动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脱离实际,即教学中的知和行无法衔接和统一,达不到导之以行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从而使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教学上,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2.2 思想观念不先进
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中职德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还是“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否则,无论教学气氛多热烈,教师讲得多精彩,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
2.3 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反,教师讲学生听等固定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升。
3 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
3.1 采用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采用对话式教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对话话题。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属于问题,所以精心设计对话话题是有效实施对话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加以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问题有效,对话教学就会活跃积极、多元有效;问题无效,表面的热闹遮蔽的是实质的平庸。问题设计得好,对话教学就能“步入正轨,渐入佳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状态、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学情来设计问题,难易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太浅的问题,如“学生要遵守宪法吗”“公民违法会不会受到处罚?”之类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气氛表明的活跃,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高难度的问题,如“如何评价我国的法律制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折感,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3.2 改革教学手段
教育正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方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教学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德育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德育课堂的有效性。
3.3 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德育课是一个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课程,这些培养方面不能直接看到或者说触摸到。不像化学课,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立即观察到实验结果,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立即学到职业规划,为自己制订职业计划后就立即投入真实工作当中。但是,针对德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内容,可以通过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开展关于雷锋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一些机构开展爱心义务劳动活动,活动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募捐书籍、衣物等生活用品,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认识信念。
3.4 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养学习兴趣,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要求。德育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有修养的人。各个专业技能的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实训、实习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要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德育课程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采取必要措施提升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以便于德育教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这是中职院校每个德育教师在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浅谈情境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李碧红.新课程(下).2015(03).
[2] 试论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J].李健.考试周刊.2014(42).
[3] 关于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探究[J].宋卫.科技视界.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