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管理学界对建立根植于东方文化的管理理论的呼声日益高涨。整体认知框架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然而,整体认知是否以及何时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是以往研究关注较少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在中国转型经济情景的制度、行业与技术环境下,整体认知框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建立了理论模型,并利用来自186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和专利局获得的专利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整体认知框架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竞争强度和技术不成熟增强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整体认知框架;竞争强度;技术不成熟;制度不完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4.001
0 引言
熊彼特创新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产业与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2018年美国一纸限制出口条例使得国内通讯行业巨头中兴通讯核心原材料断供,让突破创新成为中国政府、学者和企业家热议的焦点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企业创新能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突飞猛进,但原始性创新仍然偏少。更重要的是,尽管以往创新文献对如何推动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未能紧扣中国情景探究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例如,早期研究多从吸收能力理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通过消化吸收的创新活动。吸收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资源的内化吸收能力,认为只有拥有较强技术基础的企业才能够有效地吸收外部资源和知识以促进创新活动[3][4]。随着全球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通过开放创新,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来弥补中国企业资源积累不足的缺陷。开放创新理论强调外部异质知识的获取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认为惯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能够为企业带来以往价值网络之外的知识和资源,帮助企业摆脱惯性的束缚,顺利开展创新活动[1][2]。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学者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优势位置,从网络理论视角讨论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创新过程的影响[5]。
尽管这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尚未从认知角度分析创新成功的关键。战略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框架决定了企业创新战略的选取和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创新绩效。现有从认知视角研究企业创新的文献发现企业认知决定了在位企业开展突破式创新的时机[6]。限制在位企业创新的往往不是技术能力的缺失而是对新市场和新技术的重视不够,而认知决定了企业对新技术和需求的判断和预测。Wu, Parker, Jong强调了在较低的任务自主权和时间压力下,认知成为决定个体创造绩效的关键因素[7]。Vaori和Huy认为高层中层管理者认知结构的差异导致了诺基亚错失智能手机市场最终走向衰亡[8]。Lin和McDonough探讨了认知框架两个维度(对信息的依赖性和战略制定速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9]。尽管部分文献注意到认知过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然而已有文献却疏忽了整体认知框架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
Nisbett等提出了整体认知框架和分析性认知框架,并发现东、西方认知框架的差异决定了认知过程和决策选择的不同[10]。东方人倾向于整体认知框架,而西方人注重分析认知框架[10]。Guilford强调认知框架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11]。因此,特定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或分析性特质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抽取能够体现中国企业认知特点的整体认知框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体现转型经济环境特点的制度、行业和技术环境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本研究针对中国独特的认知特征,分析发现整体认知框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拓展了以往对于创新绩效前因的研究。其次,研究探讨了中国转型市场下制度(制度不完备),行业(竞争强度)和技术(技术不成熟)环境的调节作用,拓展了认知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最后,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搜寻获得不同来源的数据对研究进行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战略认知理论和整体认知框架
战略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框架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视角[12]。由于有限理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感知到的环境情況与实际情况往往是有所不同的。导致这种偏差和不同的原因就是认知框架的不同[13]。认知框架是外部信息内化的过滤器[14]。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决策受到战略认知框架的深刻影响。
Nisbett等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区分了整体认知框架和分析认知框架 [10]。认知框架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是生活在一定群体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15]。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认为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行为在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和反应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西方哲学强调局部,通过不断地分割剖析认识世界。整体认知框架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框架。
整体认知框架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整体认知框架关注范围较大。整体认知框架认为任何事物是不能割裂进行研究的,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而分析性认知框架则将事物与外部割裂开,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关注范围相对较小。第二,整体认知框架注重事物与环境的联系方式,强调外部环境对于事物的影响。而分析性认知框架则将事物与外部环境割裂,强调模块自身的作用机制。
1.2 转型经济环境
外部环境会对企业战略选择和执行过程产生影响。转型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制度和市场因素共同存在并作用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16]。首先政府拥有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然而,由于市场经济需要的制度体系仍然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制度不完备是转型制度情境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会产生重要影响[16][17]。 竞争强度指同行业内竞争企业的密度,描述了企业面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18]。产品的快速更新,价格战,更多的市场宣传投入都是竞争激烈的表现。当行业竞争强度上升,企业与供应商及顾客双边议价能力的降低,企业边际利润降低,企业生存压力变大。伴随的是行业内市场机会和资源的获取难度上升。
创新活动是依托于技术环境的,技术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基本面。技术创新方向选择和实施过程都会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成熟程度影响了企业创新过程的实施[19]。技术不成熟指的是技术工艺还没有形成主导设计,技术路线变化很快。技术的不成熟为企业技术创新既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会。当技术不成熟时,在不成熟的技术基础进行创新使得创新结果很难预测,创新过程不确定性增高从而使得创新风险提高。同样技术不成熟也带来了机会,不成熟的技术有着更多更大的改进的方向和机会帮助企业识别更多的方向。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图1研究框架。
2 假设提出
2.1 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或新发现的产生到概念形成、研究、開发、试制、评价、生产制造、首次商业化以及扩散的连续过程[20]。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模块整合重新连接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资源的获得和重组[21]。因此,拥有较高资源搜寻和重组能力的企业会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整体认知框架能够引导提高思维的开放性,识别到多个要素构成的创新机会,寻找到需要的多种资源[10]。整体认知框架具有关注范围广和关注事物联系的特点从而帮助企业找到机会和开发创新机会所需要的资源。首先,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拓宽搜寻视野,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整体认知框架搜寻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帮助企业识别更多的互补性资源,提升创新绩效。具备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能够跳出现有的价值网络,从而更易获得异质性的知识和资源。其次,整体认知框架注重于模块之间的链接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重组达成创新绩效。创新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新的信息和资源的获取,对拥有的资源和信息重新组合的效率更是直接影响着创新绩效。组合的过程需要对构成模块的特性以及模块之间的链接机制都有很好的认识。整体认知框架不仅仅会注意到更多的模块特性,并且关注模块之间的链接方式而帮助企业更好理清链接作用机制。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整体认知框架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2.2 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
竞争强度意味着市场中同质产品的增多,竞争愈发激烈、边际利润降低[22],企业难以通过已有的同质产品获得竞争优势[18][23]。新颖的价值主张和区别于以往价值网络的资源成为企业在高饱和竞争中生存的关键[24]。而企业所处价值网络的信息和资源都深嵌于现有的竞争逻辑。企业需要关注到外部更广泛的异质性资源和信息才能识别出能够帮助企业突破现有竞争模式束缚的方向实现创新绩效。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创新绩效更加的取决于外部知识资源的识别和引入。
竞争强度的增加促使企业更多地利用整体认知框架探寻价值网络外部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加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程度。整体认知框架关注范围广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识别到价值网络外的信息和资源。竞争强度使得价值网络内部的资源获得成本上升,现有竞争逻辑更加难以带来竞争优势。局限于现有价值网络会使企业一味强调效率导致利润率下降难以实现创新。由于价值网络内部资源的获得成本的上升,以往并没有给予重视的网络外部信息和资源在竞争加剧时会更加有价值。拥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关注到外部的资源和信息,而竞争强度的加大促使企业更加利用整体认知框架识别异质资源带来创新绩效。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竞争强度加强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2.3 技术不成熟的调节作用
技术不成熟指现有技术还没有形成主导设计,未来技术方向尚不明确[25]。技术不成熟有以下两个典型特点。第一,技术不成熟意味着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模糊,难以预测,创新方向选择难度较大。技术变化快使得技术路线并不清晰,企业很难预测未来的技术变化方向。面对这种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模糊性,企业需要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技术方向预测。全面详细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投入方向的偏差,提高创新投入的回报率。第二,技术不成熟表明现存技术并不能适应环境要求。成熟的技术意味着技术功能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技术环境,稳定性较高。而不成熟的技术往往难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26]。为了提高技术稳定性,需要关注技术环境的要求和了解使用环境特征,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绩效。因此,对技术环境要求的了解和匹配是在技术不确定环境下取得好的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
整体认知框架引导企业广泛搜寻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技术未来完善的方向[10]。而且整体认知框架更加关注技术的使用环境,提高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当技术不成熟程度较高时,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创新方向,从而降低预测偏差提高创新绩效。技术不成熟时技术变化较快,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充足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重视环境对于技术的要求从而提高技术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并提高创新绩效。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技术不成熟增强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2.4 制度不完备的调节作用
创新绩效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战略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收需要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才能够回收。制度不完备情境下,企业的不正当行为会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27]。由于创新成果缺乏良好的保护,跟随者往往拥有更低的创新成本从而使得创新成为了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整体认知框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注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10]。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会充分解读外部环境特点。制度不完备程度较高时,整体认知框架更能够识别到在这种环境下创新投入的风险,从而减少创新投入并降低了创新绩效。制度不完备程度高的环境使得创新成为了风险很大,收益较小的活动。整体认知框架高的企业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特点并识别到企业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关系,从而发现制度不完备情景下创新的风险。当制度不完备程度较低时,整体认知框架识别到制度对于创新绩效的保护和追随者的法律风险从而更多投资于技术创新带来更好的创新绩效。当制度完备时,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对不正当模仿的惩罚力度很大,使得创新成为了企业最佳的选择。完备的制度促进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投资的收益的认知从而促进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3 样本与数据收集
3.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搜寻两种方式收集数据。首先,我们与12名企业高管进行了预调研。结合对创新绩效与整体认知框架等相关文献的回顾及预调研访谈结果设计了问卷初稿。为了确保题项设计的可读性,我们与12名高管再次确认了题项的设计。结合反馈意见我们重新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最终确定了问卷题项。然后,我们通过政府机构提供的企业名录随机挑选了500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与地方地府的联系我们取得了企业高管的联系方式。我们首先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邀请企业参与到此次调研,当取得对方同意后,我们派出两名经过训练的博士生到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研。调研之前我们培训了博士生沟通技巧,调研目标,问卷内容和废卷识别技巧。博士生到达企业后先向高层管理者介绍本次调研的目标和内容,随后一名博士生组织一位高管完成问卷A,另一位博士生组织另外一位高管完成问卷B。在预调研中,問卷完成的最短时间是15分钟,在调研中所有完成时间少于15分钟的问卷都被废弃。尽管面对面调研成本很高,但是这种方式很好地确保了答卷人能够充分理解我们的问卷题项并且对于所问内容足够熟悉保证了数据质量[28][29]。
最终我们的样本包含了186家制造企业,样本回收率37.2%,分布于电子通讯、化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及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和陕西等五个省份。每份问卷由企业两位高管分别填写,有效降低了共同方法偏差的风险。我们通过对回收和未回收企业年龄和规模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的未回收偏差。我们采用来源于中国专利局的专利授权数量测量创新绩效。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完成之后,利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按照专利权人进行了逐个检索。
3.2 变量度量
整体认知框架:参考Nisbett开发的量表[10],立足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测量指标:1)强调必须同时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因素的联系;2)综合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要素对公司的影响;3)强调从全局出发,分析竞争、制定战略;4)必须从全局出发,在众多矛盾中寻找平衡。
创新绩效:目前学术界基本上都是围绕专利而展开,具体有三个变量:即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和专利引用数[30-32]。考虑到专利申请和授予的滞后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制度不完备:根据Puffer等[33]的研究成果,确定在转型情景下制度不完备典型特征有:1)与经营相关的关键政策还不完善;2)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存在很多空白;3)政府政策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缺乏明确界定;4)政府政策往往缺乏详细的操作意见。
技术不成熟:参考Lippman和Mccardle对技术不成熟的研究[34],本研究选取的测量指标为:1)关键的技术标准仍然不断变化;2)技术变革和发展非常迅速;3)经常有技术和工艺由于科技发展而被淘汰;4)很难确定哪种技术路线会主导未来发展。
竞争强度:Jaworski和Kohli[35]开发了竞争强度的测量指标,大量研究证实该量表测量的内容维度较好的概括了竞争强度的内涵。因此,本研究沿用该表来测量竞争强度:1)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很激烈;2)市场上有太多与我们产品相类似的产品;3)市场中经常发生价格战;4)市场上新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5)竞争对手经常试图抢夺我们的客户。
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行业为主要的控制变量。企业年龄的测量用截止到被采访时企业的经营年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为了避免数量型变量分布造成的误差,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数量的自然对数衡量[28]。行业采用4个虚拟变量代表不同行业类别:专用及通用设备,通讯电子及仪器仪表,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IT行业。属于此行业编码为1,不属于编码为0。表1报告了变量的测量题项。题项均由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四个因子,分别为:整体认知框架、竞争强度、技术不完善和技术不成熟,进而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与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RMSEA=0.068,CFI=0.89,NFI=0.88,NNFI=0.84),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表1)。第一,信度检验方面。整体认知框架、制度不完备、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的不确定的Alpha系数都十分接近或大于0.7(其中技术不成熟为0.680),说明问卷测量的信度达到研究要求。第二,聚敛效度方面,除竞争强度的一项指标的因子载荷为0.622外,各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7,AVE值都大于0.5,说明测量的聚敛效度较好[36]。第三,如表2所示,研究采用AVE开方值与相关系数比较的方法检验了变量的区别效度,对角线上AVE的开方值均大于所在行和所在列的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4.2 假设验证
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理论模型[37],结果如表3。首先将控制变量放入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将整体认知框架加入模型2中。
结果显示,该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43, p<0.05),表明当整体认知框架提高时,企业专利发明数增多,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为进一步检验制度不完备、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在模型3中加入调节变量和整体认知框架的交互项。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研究对交互项包含的变量进行了均值中心化处理。所有模型VIF值均显著小于10,表明多重共线性的威胁较低。模型3的结果显示,制度不完备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0.121, p<0.1),技术不成熟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46, p<0.05),竞争强度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38, p<0.05)。结果表明,制度不完备会削弱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会显著加强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本文致力于利用战略认知理论拓宽企业技术创新前因的研究。研究有以下两点理论贡献。第一,研究分析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拓展了战略认知视角下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整体认知框架争相促进企业创新绩效。首先,整体认知框架帮助提升搜索宽度,从而促进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程度很高的战略决策。整体认知框架具有关注范围广泛的特点。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倾向于广泛地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从而提高创新绩效。与以往价值网络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是产生创新想法的重要来源。整体认知框架协助企业搜寻到原有价值网络之外的信息和资源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其次,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资源重新编排组合的过程。只有很好地理解了不同模块的特点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模块之间的协同并提高创新绩效。整体认知框架不仅关注范围广,更加注重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过程所必须的资源重组的效率,提高创新绩效。因此,整体认知框架促使企业同时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因素的联系及其对公司的影响从而促进创新绩效。
其次,研究分析了转型经济下制度(制度不完备)、行业(竞争强度)和技术(技术不成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认知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竞争强度和技术不确定加强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由于制度不完备对于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不够使得在制度不完备环境下企业创新投资并不是最适合于制度环境的战略措施。而整体认知框架强调企业战略选择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因此,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竞争强度使得价值网络内部资源获取难度和成本增大。并且价值网络外的异质性信息资源更能够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而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注意到价值网络外部的信息和资源。因此,竞争强度显著加强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技术不成熟意味着技术路线的不明晰,企业难以估计未来技术方展方向,创新风险很大。在模糊的環境下,更加全面的信息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偏差。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更多地识别到技术环境、顾客、供应商等多方面因素及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在技术不成熟程度高时,整体认知框架更能帮助企业把握创新方向减少偏差。
5.2 管理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对经济转型情境下如何推动企业的创新绩效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注重整体性思考,强调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促进创新绩效。其次,研究发现制度不完备会削弱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政府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关键政策,保护创新成果。在完善的制度条件下,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够识别到环境对创新的保护,发现创新收益,从而投资于技术创新活动。
本研究存在两点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首先,尽管很多学者指出专利指标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可靠指标,研究未能进一步在特定的管理命题和管理情境下检验专利发明与创新绩效的映射关系。其次,根据战略认知理论,认知通过影响战略决策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那么认知对于创新绩效的中间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打开。具备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怎样的创新战略,这种战略选择又怎样中介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最后,将认知引入创新的研究还是相对缺少的。特别在中国情景下,中国文化带给中国企业一些特殊的认知特性。除了整体认知框架还有中庸思维、阴阳认知等具有典型特征的认知特点,这些认知特点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是需要将来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Christensen, T. J., Snyder, J. Progressive research on degenerate alliances[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7, 91(4): 919-922.
[2] Geletkanycz, M. A., Hambrick, D. C. 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654-681.
[3]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797–818.
[4] Zhou, K. Z., Wu, 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5):547-561.
[5] Sch?tt, T., Jensen, K. W. Firms’ innovation benefiting from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A global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firm effects[J]. Research Policy, 2016, 45(6):1233-1246.
[6] Eggers, J. P., Kaplan, S. Cognition and Renewal: Comparing CEO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Incumbent Adaptation to Technical Chang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461-477. [7] Wu, C. H., Parker, S. K.,
关键词:整体认知框架;竞争强度;技术不成熟;制度不完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4.001
0 引言
熊彼特创新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产业与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2018年美国一纸限制出口条例使得国内通讯行业巨头中兴通讯核心原材料断供,让突破创新成为中国政府、学者和企业家热议的焦点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企业创新能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突飞猛进,但原始性创新仍然偏少。更重要的是,尽管以往创新文献对如何推动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未能紧扣中国情景探究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例如,早期研究多从吸收能力理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通过消化吸收的创新活动。吸收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资源的内化吸收能力,认为只有拥有较强技术基础的企业才能够有效地吸收外部资源和知识以促进创新活动[3][4]。随着全球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通过开放创新,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来弥补中国企业资源积累不足的缺陷。开放创新理论强调外部异质知识的获取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认为惯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能够为企业带来以往价值网络之外的知识和资源,帮助企业摆脱惯性的束缚,顺利开展创新活动[1][2]。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学者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优势位置,从网络理论视角讨论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创新过程的影响[5]。
尽管这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尚未从认知角度分析创新成功的关键。战略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框架决定了企业创新战略的选取和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创新绩效。现有从认知视角研究企业创新的文献发现企业认知决定了在位企业开展突破式创新的时机[6]。限制在位企业创新的往往不是技术能力的缺失而是对新市场和新技术的重视不够,而认知决定了企业对新技术和需求的判断和预测。Wu, Parker, Jong强调了在较低的任务自主权和时间压力下,认知成为决定个体创造绩效的关键因素[7]。Vaori和Huy认为高层中层管理者认知结构的差异导致了诺基亚错失智能手机市场最终走向衰亡[8]。Lin和McDonough探讨了认知框架两个维度(对信息的依赖性和战略制定速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9]。尽管部分文献注意到认知过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然而已有文献却疏忽了整体认知框架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
Nisbett等提出了整体认知框架和分析性认知框架,并发现东、西方认知框架的差异决定了认知过程和决策选择的不同[10]。东方人倾向于整体认知框架,而西方人注重分析认知框架[10]。Guilford强调认知框架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11]。因此,特定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或分析性特质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抽取能够体现中国企业认知特点的整体认知框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体现转型经济环境特点的制度、行业和技术环境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本研究针对中国独特的认知特征,分析发现整体认知框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拓展了以往对于创新绩效前因的研究。其次,研究探讨了中国转型市场下制度(制度不完备),行业(竞争强度)和技术(技术不成熟)环境的调节作用,拓展了认知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最后,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搜寻获得不同来源的数据对研究进行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战略认知理论和整体认知框架
战略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框架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视角[12]。由于有限理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感知到的环境情況与实际情况往往是有所不同的。导致这种偏差和不同的原因就是认知框架的不同[13]。认知框架是外部信息内化的过滤器[14]。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决策受到战略认知框架的深刻影响。
Nisbett等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区分了整体认知框架和分析认知框架 [10]。认知框架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是生活在一定群体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15]。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认为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行为在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和反应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西方哲学强调局部,通过不断地分割剖析认识世界。整体认知框架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框架。
整体认知框架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整体认知框架关注范围较大。整体认知框架认为任何事物是不能割裂进行研究的,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而分析性认知框架则将事物与外部割裂开,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关注范围相对较小。第二,整体认知框架注重事物与环境的联系方式,强调外部环境对于事物的影响。而分析性认知框架则将事物与外部环境割裂,强调模块自身的作用机制。
1.2 转型经济环境
外部环境会对企业战略选择和执行过程产生影响。转型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制度和市场因素共同存在并作用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16]。首先政府拥有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然而,由于市场经济需要的制度体系仍然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制度不完备是转型制度情境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会产生重要影响[16][17]。 竞争强度指同行业内竞争企业的密度,描述了企业面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18]。产品的快速更新,价格战,更多的市场宣传投入都是竞争激烈的表现。当行业竞争强度上升,企业与供应商及顾客双边议价能力的降低,企业边际利润降低,企业生存压力变大。伴随的是行业内市场机会和资源的获取难度上升。
创新活动是依托于技术环境的,技术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基本面。技术创新方向选择和实施过程都会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成熟程度影响了企业创新过程的实施[19]。技术不成熟指的是技术工艺还没有形成主导设计,技术路线变化很快。技术的不成熟为企业技术创新既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会。当技术不成熟时,在不成熟的技术基础进行创新使得创新结果很难预测,创新过程不确定性增高从而使得创新风险提高。同样技术不成熟也带来了机会,不成熟的技术有着更多更大的改进的方向和机会帮助企业识别更多的方向。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图1研究框架。
2 假设提出
2.1 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或新发现的产生到概念形成、研究、開发、试制、评价、生产制造、首次商业化以及扩散的连续过程[20]。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模块整合重新连接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资源的获得和重组[21]。因此,拥有较高资源搜寻和重组能力的企业会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整体认知框架能够引导提高思维的开放性,识别到多个要素构成的创新机会,寻找到需要的多种资源[10]。整体认知框架具有关注范围广和关注事物联系的特点从而帮助企业找到机会和开发创新机会所需要的资源。首先,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拓宽搜寻视野,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整体认知框架搜寻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帮助企业识别更多的互补性资源,提升创新绩效。具备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能够跳出现有的价值网络,从而更易获得异质性的知识和资源。其次,整体认知框架注重于模块之间的链接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重组达成创新绩效。创新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新的信息和资源的获取,对拥有的资源和信息重新组合的效率更是直接影响着创新绩效。组合的过程需要对构成模块的特性以及模块之间的链接机制都有很好的认识。整体认知框架不仅仅会注意到更多的模块特性,并且关注模块之间的链接方式而帮助企业更好理清链接作用机制。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整体认知框架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2.2 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
竞争强度意味着市场中同质产品的增多,竞争愈发激烈、边际利润降低[22],企业难以通过已有的同质产品获得竞争优势[18][23]。新颖的价值主张和区别于以往价值网络的资源成为企业在高饱和竞争中生存的关键[24]。而企业所处价值网络的信息和资源都深嵌于现有的竞争逻辑。企业需要关注到外部更广泛的异质性资源和信息才能识别出能够帮助企业突破现有竞争模式束缚的方向实现创新绩效。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创新绩效更加的取决于外部知识资源的识别和引入。
竞争强度的增加促使企业更多地利用整体认知框架探寻价值网络外部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加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程度。整体认知框架关注范围广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识别到价值网络外的信息和资源。竞争强度使得价值网络内部的资源获得成本上升,现有竞争逻辑更加难以带来竞争优势。局限于现有价值网络会使企业一味强调效率导致利润率下降难以实现创新。由于价值网络内部资源的获得成本的上升,以往并没有给予重视的网络外部信息和资源在竞争加剧时会更加有价值。拥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关注到外部的资源和信息,而竞争强度的加大促使企业更加利用整体认知框架识别异质资源带来创新绩效。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竞争强度加强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2.3 技术不成熟的调节作用
技术不成熟指现有技术还没有形成主导设计,未来技术方向尚不明确[25]。技术不成熟有以下两个典型特点。第一,技术不成熟意味着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模糊,难以预测,创新方向选择难度较大。技术变化快使得技术路线并不清晰,企业很难预测未来的技术变化方向。面对这种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模糊性,企业需要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技术方向预测。全面详细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投入方向的偏差,提高创新投入的回报率。第二,技术不成熟表明现存技术并不能适应环境要求。成熟的技术意味着技术功能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技术环境,稳定性较高。而不成熟的技术往往难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26]。为了提高技术稳定性,需要关注技术环境的要求和了解使用环境特征,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绩效。因此,对技术环境要求的了解和匹配是在技术不确定环境下取得好的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
整体认知框架引导企业广泛搜寻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技术未来完善的方向[10]。而且整体认知框架更加关注技术的使用环境,提高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当技术不成熟程度较高时,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创新方向,从而降低预测偏差提高创新绩效。技术不成熟时技术变化较快,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充足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重视环境对于技术的要求从而提高技术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并提高创新绩效。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技术不成熟增强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2.4 制度不完备的调节作用
创新绩效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战略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收需要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才能够回收。制度不完备情境下,企业的不正当行为会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27]。由于创新成果缺乏良好的保护,跟随者往往拥有更低的创新成本从而使得创新成为了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整体认知框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注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10]。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会充分解读外部环境特点。制度不完备程度较高时,整体认知框架更能够识别到在这种环境下创新投入的风险,从而减少创新投入并降低了创新绩效。制度不完备程度高的环境使得创新成为了风险很大,收益较小的活动。整体认知框架高的企业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特点并识别到企业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关系,从而发现制度不完备情景下创新的风险。当制度不完备程度较低时,整体认知框架识别到制度对于创新绩效的保护和追随者的法律风险从而更多投资于技术创新带来更好的创新绩效。当制度完备时,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对不正当模仿的惩罚力度很大,使得创新成为了企业最佳的选择。完备的制度促进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投资的收益的认知从而促进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3 样本与数据收集
3.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搜寻两种方式收集数据。首先,我们与12名企业高管进行了预调研。结合对创新绩效与整体认知框架等相关文献的回顾及预调研访谈结果设计了问卷初稿。为了确保题项设计的可读性,我们与12名高管再次确认了题项的设计。结合反馈意见我们重新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最终确定了问卷题项。然后,我们通过政府机构提供的企业名录随机挑选了500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与地方地府的联系我们取得了企业高管的联系方式。我们首先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的方式邀请企业参与到此次调研,当取得对方同意后,我们派出两名经过训练的博士生到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研。调研之前我们培训了博士生沟通技巧,调研目标,问卷内容和废卷识别技巧。博士生到达企业后先向高层管理者介绍本次调研的目标和内容,随后一名博士生组织一位高管完成问卷A,另一位博士生组织另外一位高管完成问卷B。在预调研中,問卷完成的最短时间是15分钟,在调研中所有完成时间少于15分钟的问卷都被废弃。尽管面对面调研成本很高,但是这种方式很好地确保了答卷人能够充分理解我们的问卷题项并且对于所问内容足够熟悉保证了数据质量[28][29]。
最终我们的样本包含了186家制造企业,样本回收率37.2%,分布于电子通讯、化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及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和陕西等五个省份。每份问卷由企业两位高管分别填写,有效降低了共同方法偏差的风险。我们通过对回收和未回收企业年龄和规模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的未回收偏差。我们采用来源于中国专利局的专利授权数量测量创新绩效。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完成之后,利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按照专利权人进行了逐个检索。
3.2 变量度量
整体认知框架:参考Nisbett开发的量表[10],立足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测量指标:1)强调必须同时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因素的联系;2)综合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要素对公司的影响;3)强调从全局出发,分析竞争、制定战略;4)必须从全局出发,在众多矛盾中寻找平衡。
创新绩效:目前学术界基本上都是围绕专利而展开,具体有三个变量:即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和专利引用数[30-32]。考虑到专利申请和授予的滞后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制度不完备:根据Puffer等[33]的研究成果,确定在转型情景下制度不完备典型特征有:1)与经营相关的关键政策还不完善;2)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存在很多空白;3)政府政策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缺乏明确界定;4)政府政策往往缺乏详细的操作意见。
技术不成熟:参考Lippman和Mccardle对技术不成熟的研究[34],本研究选取的测量指标为:1)关键的技术标准仍然不断变化;2)技术变革和发展非常迅速;3)经常有技术和工艺由于科技发展而被淘汰;4)很难确定哪种技术路线会主导未来发展。
竞争强度:Jaworski和Kohli[35]开发了竞争强度的测量指标,大量研究证实该量表测量的内容维度较好的概括了竞争强度的内涵。因此,本研究沿用该表来测量竞争强度:1)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很激烈;2)市场上有太多与我们产品相类似的产品;3)市场中经常发生价格战;4)市场上新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5)竞争对手经常试图抢夺我们的客户。
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行业为主要的控制变量。企业年龄的测量用截止到被采访时企业的经营年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为了避免数量型变量分布造成的误差,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数量的自然对数衡量[28]。行业采用4个虚拟变量代表不同行业类别:专用及通用设备,通讯电子及仪器仪表,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IT行业。属于此行业编码为1,不属于编码为0。表1报告了变量的测量题项。题项均由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四个因子,分别为:整体认知框架、竞争强度、技术不完善和技术不成熟,进而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与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RMSEA=0.068,CFI=0.89,NFI=0.88,NNFI=0.84),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表1)。第一,信度检验方面。整体认知框架、制度不完备、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的不确定的Alpha系数都十分接近或大于0.7(其中技术不成熟为0.680),说明问卷测量的信度达到研究要求。第二,聚敛效度方面,除竞争强度的一项指标的因子载荷为0.622外,各个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7,AVE值都大于0.5,说明测量的聚敛效度较好[36]。第三,如表2所示,研究采用AVE开方值与相关系数比较的方法检验了变量的区别效度,对角线上AVE的开方值均大于所在行和所在列的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4.2 假设验证
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理论模型[37],结果如表3。首先将控制变量放入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将整体认知框架加入模型2中。
结果显示,该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43, p<0.05),表明当整体认知框架提高时,企业专利发明数增多,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为进一步检验制度不完备、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在模型3中加入调节变量和整体认知框架的交互项。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研究对交互项包含的变量进行了均值中心化处理。所有模型VIF值均显著小于10,表明多重共线性的威胁较低。模型3的结果显示,制度不完备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0.121, p<0.1),技术不成熟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46, p<0.05),竞争强度与整体认知框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0.138, p<0.05)。结果表明,制度不完备会削弱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技术不成熟和竞争强度会显著加强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本文致力于利用战略认知理论拓宽企业技术创新前因的研究。研究有以下两点理论贡献。第一,研究分析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拓展了战略认知视角下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整体认知框架争相促进企业创新绩效。首先,整体认知框架帮助提升搜索宽度,从而促进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程度很高的战略决策。整体认知框架具有关注范围广泛的特点。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倾向于广泛地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从而提高创新绩效。与以往价值网络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是产生创新想法的重要来源。整体认知框架协助企业搜寻到原有价值网络之外的信息和资源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其次,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资源重新编排组合的过程。只有很好地理解了不同模块的特点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模块之间的协同并提高创新绩效。整体认知框架不仅关注范围广,更加注重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过程所必须的资源重组的效率,提高创新绩效。因此,整体认知框架促使企业同时考虑顾客、资源、环境等多个因素的联系及其对公司的影响从而促进创新绩效。
其次,研究分析了转型经济下制度(制度不完备)、行业(竞争强度)和技术(技术不成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认知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竞争强度和技术不确定加强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由于制度不完备对于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不够使得在制度不完备环境下企业创新投资并不是最适合于制度环境的战略措施。而整体认知框架强调企业战略选择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因此,制度不完备削弱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竞争强度使得价值网络内部资源获取难度和成本增大。并且价值网络外的异质性信息资源更能够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而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注意到价值网络外部的信息和资源。因此,竞争强度显著加强了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技术不成熟意味着技术路线的不明晰,企业难以估计未来技术方展方向,创新风险很大。在模糊的環境下,更加全面的信息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偏差。整体认知框架帮助企业更多地识别到技术环境、顾客、供应商等多方面因素及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在技术不成熟程度高时,整体认知框架更能帮助企业把握创新方向减少偏差。
5.2 管理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对经济转型情境下如何推动企业的创新绩效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注重整体性思考,强调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促进创新绩效。其次,研究发现制度不完备会削弱整体认知框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政府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关键政策,保护创新成果。在完善的制度条件下,具有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更能够识别到环境对创新的保护,发现创新收益,从而投资于技术创新活动。
本研究存在两点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首先,尽管很多学者指出专利指标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可靠指标,研究未能进一步在特定的管理命题和管理情境下检验专利发明与创新绩效的映射关系。其次,根据战略认知理论,认知通过影响战略决策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那么认知对于创新绩效的中间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打开。具备整体认知框架的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怎样的创新战略,这种战略选择又怎样中介了整体认知框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最后,将认知引入创新的研究还是相对缺少的。特别在中国情景下,中国文化带给中国企业一些特殊的认知特性。除了整体认知框架还有中庸思维、阴阳认知等具有典型特征的认知特点,这些认知特点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是需要将来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Christensen, T. J., Snyder, J. Progressive research on degenerate alliances[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7, 91(4): 919-922.
[2] Geletkanycz, M. A., Hambrick, D. C. 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654-681.
[3]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797–818.
[4] Zhou, K. Z., Wu, 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5):547-561.
[5] Sch?tt, T., Jensen, K. W. Firms’ innovation benefiting from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A global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firm effects[J]. Research Policy, 2016, 45(6):1233-1246.
[6] Eggers, J. P., Kaplan, S. Cognition and Renewal: Comparing CEO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Incumbent Adaptation to Technical Chang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2):461-477. [7] Wu, C. H., Parker, S.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