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把课堂还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加强背诵记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關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信息技术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在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讲到富春江到底有多么的美丽,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富春江美景。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欣赏着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富春江。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富春江山水美在哪里?”这一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又问:“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如何写这篇课文,而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美景的?”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课外,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网络的实际,给学生推荐网上读物与书籍。七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网上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网上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九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网上一些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加大学生读书的量。学校多媒体可以存储存大量教学资源,为阅读提供大量详实的材料。所以应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或指引网上大量阅读空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以致终生受害。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每天都有一刻钟时间(学校开设有读报课),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自觉行为。学生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我告诉学生要做到:姿势端正、安静下来阅读。
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4.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三.利用多媒体上好阅读课。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去读,美美地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利用多媒体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学生的这种诵读在不断的得以加强,体味作者深刻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水洛中学)
關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信息技术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在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讲到富春江到底有多么的美丽,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富春江美景。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欣赏着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富春江。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富春江山水美在哪里?”这一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又问:“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如何写这篇课文,而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美景的?”学生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课外,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网络的实际,给学生推荐网上读物与书籍。七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网上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网上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九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网上一些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加大学生读书的量。学校多媒体可以存储存大量教学资源,为阅读提供大量详实的材料。所以应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或指引网上大量阅读空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以致终生受害。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每天都有一刻钟时间(学校开设有读报课),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自觉行为。学生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我告诉学生要做到:姿势端正、安静下来阅读。
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4.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三.利用多媒体上好阅读课。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去读,美美地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利用多媒体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学生的这种诵读在不断的得以加强,体味作者深刻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