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城快客,展望2010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期两个半月的艺术盛典——上海第七届双年展已经落下帷幕。本次双年展的口号“快城快客”,和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遥相呼应,在一年即将结束之际,回顾双年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两年后的世博与上海。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也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语境中,本届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速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双年展自创办之始,一直关注城市生存发展的状况,坚持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为依托,来进行艺术探索。依循这一策展主线,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决定将展览聚焦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里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百年上海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各种力量流转、交汇的首要场所。人民广场更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口流动。中国社会和经济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都市,以寻求发展机会。中国正飞速地从农业化的社会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人民广场,人们可以发现不少与“转换”这一概念相关的现场和问题,例如象征着老上海文化的跑马厅、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建筑,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变迁:象征着今日上海的来自世界各地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超级现代的建筑从天而降,洋溢着高昂乐观的情绪;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盛宴,城市规划展示馆所展现的城市建设远景,还体现在人潮汹涌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以及由外来人口经营的摊点上。
  在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中,主体展览力求与人民广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为此,展览的第一部分将邀请约二十名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在馆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场所发生的活动,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间和公共媒体的互动等等。展览期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使得整个人民广场成了广义的和流动的展示空间。这些作品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参与性,由此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人民广场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这一复杂现象。展览将尤其注意美术馆建筑与之相关的空间,如美术馆临街的出口、正面以及与出口相对的停车场。
  在馆内P楼展厅,将设置一个关于人民广场自19世纪末以来历史变迁的展览。展品包括照片、规划图纸、影视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素材,甚至再现文学、戏剧和其他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广场的描述。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十分独特的做法有别于许多其他双年展的惯常做法,它们往往选取大量主题不甚鲜明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他们对人口流动及相关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展览主体的第三部分位于三楼,这里将放置约二十名艺术家的作品(预先创作而非现场创作的作品),他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本次展览的展场设计将尽可能突显上海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另外,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灵活流动的展示方式揭示人口迁徙的社会现实。
  本届双年展可以说是将艺术与我们的城市完美的结合,让我们在城市中得到艺术的启迪,在艺术中更加了解自我,了解我们的城市。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高职师范生英语教学的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师范院校高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运用,以江西教育学院为例,做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 英语教学实践能力 多元化 培养模式 运用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走出校门进入教学一线的最后一个环节。然而,我国师范大学毕业生入职后,普遍存在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
摘要:导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精彩的导语并不常见。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导语的作用,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本文拟谈谈导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语 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创造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必然会十分重视导语的作用,教师的精彩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
陶土和面粉混合也能做陶瓷?是的。南京艺术学院陶瓷专业研究生徐英用作品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2013年初,徐英无意中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描述了1961年前后,四川渠县大量群众用观音土充饥的情景。惨痛的历史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报告中的画面不断刺激着她思考如何用自己擅长的陶瓷来述说这段历史。  用一幅苦大深仇的模样来表现负面的历史情绪,是艺术界常用的手法,然而徐英不想按常规出牌。她在观音土中添加面
欧洲王室林立,御用珠宝层出不穷,而曾经属于俄皇家族的复活节彩蛋,却绝世而立,与王冠权杖分庭抗礼。这些彩蛋和末代王朝的故事,蛋壳上的珠玉粉彩讲述了一部分,颠沛流离和下落不明又讲述着另一部分。它们中的一些,经过宫闱惊变后便佚失;有些外壳犹在,里面的“惊喜“却不知所终。最终留存下来的栖身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室里,得享安宁。沙俄王朝早已在动荡和血腥中结束,只有这些被重重保卫在玻璃橱窗里的珍品,还记得一个处于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要求,充分说明了离退休干部工作在党的工作中,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促进和谐铁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部分,既属于党的建设范畴,又属于
博山炉源自汉代,是铜香炉的鼻祖。时至今日,高约1米、重达500斤的巨型博山炉惊现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只见炉盖上奇峰耸立、呈层峦叠嶂的仙山形;山间錾刻着龙腾、虎跃、神仙等形象,精美绝伦。这尊铜炉为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所制,历时8个月铸造而成。可谓馆中镇馆之宝,古今中外实为罕见。  珍贵的技艺  今年5月成立的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占地近2500平方米,馆长为铜炉艺人陈巧生。这是中国首家以铜炉、铜炉制作技艺和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以致在许多赛课评比中,评委几乎都将是否运用了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确实有很多优势,但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预设性太强,有碍课堂的生成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照对课文的理解预先精心制作的,先讲什么内容,后讲什么内容,完全是按照程序设计的。尽管教师备课周详,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须加选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中,教材通过对三个例题的解答来讲述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方法,每题各用一法:例1是实验式法,例2是直求法,例3是通式法。笔者认为教材如此编排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材,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掌握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方法。  例1: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求该化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有明确的要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在合作中学习的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的交流模式、在互动中深化的互动模式。要把这些“可能”的模式,转化为实践中“可行”“可信”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构建、去创新、去拓展。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教学建模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
摘要: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个性鲜明、有主见,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问题,帮助中职生成长,更好地完成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倾听 五心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组成部分,能够使思想达成一致,保证感情的通畅,它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气氛,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