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科大学生中讲授简单文言写作的可能性及其初步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文言写作在今天的用途和价值,探讨在文科大学生中教学简单文言写作的可能性,简单阐述有关“实用文言写作”课程的基本思路,交流初步实施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文言写作 课程 大学文科 可能性 实践
  
  一
  作为一种陈旧的过时的书面语形式,传统的文言文,似乎久已失去了切实的应用价值,仅仅保留着某些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现代人当然要写现代文,这是规范的需要,毋庸置疑的。除了因为工作原因而时时浸淫于文言文之中的专业人员以外,一般人至多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和会阅读以文言面貌呈现的一些古代文史哲文献而已,在通常情况下,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和需要用文言进行写作。依据上述简单的分析,也足以得到如下结论:文言写作似乎自然地不可能成为现代人的写作能力要求。
  不过,事情似乎并非如此肯定,如此绝对。事实上,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样式,文言写作,既没有在客观上被完全剥夺掉土壤,也没有在主观上被完全消蚀掉兴趣。根据我们的考察,这似乎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一些比较讲究文雅的应用性文字还有使用文言的可能和需要。某些书信,某些文章和典籍的序跋,有时候就会采用文言。
  书信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周恩来的一封亲笔信。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为敦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而作。原信照录如下:
  慶齡先生:滬濱吿別,瞬近三年。每當蔣賊肆虐之際,輒以 先生安全為念。今幸解放迅速, 先生從此永脫險境,誠人民之大喜,私心亦為之大慰。現全國勝利在即,新中國有待于 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穎超專程迎迓之便,略陳渴望 先生北上之忱,敬希早日命駕,實為至幸!
  耑上,敬頌
  大安!
   周恩來
  一九四九,六,廿一
  很显然,这样的态度严肃庄重书信,才足以表现中共领导人对宋庆龄的敬重和期待。
  序跋一类,毛泽东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序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本来,两首七律,歌颂的是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这一现实生活内容,“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可以说,再贴近大众不过。但是,因为诗是讲究形式美的,既然采用典雅的近体,那么,即使是特别注重文字大众化通俗化的伟人毛泽东,他那个小序,为了保持与诗篇风格的一致,在上述两句比较直白近于口语的简单叙述之后,也采用了典雅的文言: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毫无疑问,这短短几句的小序简洁、典雅、庄重,在内容上跟诗篇水乳交融,在风格上相得益彰,可谓浑然一体。不难想见,如果改用大白话来作序言,这样说:
  那个报道,激起了我许许多多的联想感触,我激动得怎么也不能入睡。轻柔的夜风温暖地吹拂着,一轮朝阳渐渐照到了我的窗前。遥望着看不见的余江县所在的南方,我高兴地提起笔来,写下了下面两首小诗,抒发此时此刻兴奋的心情。
  那么,两相对照,后者通俗是通俗了,明白也明白了,但是,不仅文字琐屑累赘,而且诗篇和序言必定显得彼此凿枘,格格不入,整个作品的风格也就有不伦不类之感,原本的典雅气息,庄重感觉,就一定要大打折扣了。
  又如陈寅恪《〈论再生缘〉校补记后序》云:
  《论再生缘》一文,乃颓龄戏笔,疏误可笑。然传播中外,议论纷纭。因而发现新材料,有为前所未知者,自应补正。至于原文,悉仍其旧,不复改易。盖以存著作之初旨也。噫!所南心史,固非吴井之藏;孙盛阳秋,同是辽东之本。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干;裹王娘之脚条,长则更臭。知我罪我,请俟来世。
  则不仅文雅而已。“所南心史”以下,直使骈体,每句用典,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作者将个人的苦闷牢骚,巧妙隐藏其间,大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情致,这可以说也是现代白话文很难达到的表达效果。
  第二,今天还有人有兴趣尝试用文言进行写作。
  虽然文言写作只是现代文写作洪流之外的很小的支脉而已,但是,它再小得微不足道,却也并非多余的骈枝;退一步说,即使是骈枝,只要有中华文化传统在,它也很可能会持续地存在下去,有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因此,立足于实用的文言写作训练,是有可能,甚至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在推进两岸三地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背景下,或许更有着现实的意义)。近几年来,我省普通高考中呈现出来几篇应试文章,采用的就是文言,不过为数不多,文字自然也多不成熟,固然不足以成为这种文言写作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广泛性的有力证明,姑可存而不论。前辈大师像陈寅恪先生、钱锺书先生,他们是泰山北斗,他们的文字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这些高标,更毋庸我们赘言。就是从全社会现状看,还是不难发现比较丰富的实例(我们曾经通过因特网作过一点随机的调查,注意到相关现象)。就我们所知,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永翔教授,他的骈体文,就做得非常老到,就曾邀精于此道的钱氏“奖借逾恒”,据云曾许为后辈第一人(参刘永翔《上钱锺书先生书(二)》。刘著《蓬山舟影》,页508。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再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蒋寅研究员,也喜欢用文言散文做文学文化札记,评骘人物,臧否学术,显示出继踵郑逸梅先生所作《艺林散叶》的主观努力倾向,其文字也尚能卓然自立(蒋著有《金陵生小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的锺振振教授,也是个中高手,历年所作甚丰。诸如此类,无烦枚举。
  第三,简单的文言写作实践,有助于阅读理解古代文献能力的提高。
  写作实践中,自然会经历模仿、改造到最后“自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需要不断温习揣摩经典作品,无论句法、词汇、语气、辞章,都将在培养自己语感的需求推动下深化理解。我们还以上文所举的例子来说明。周恩来的亲笔信,初作“敢藉颖超专程迎迓之便,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忱”,经毛泽东点定为“谨陈”,见今存手迹中。“略”和“谨”,一个表示稍微,一个表示慎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之意,但就是这一字之异,其语气态度,已经从很恭敬上升到非常恭敬,有着显著的差别——而这一点,以及诸如此类的细微之处,完全可以在自己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加深领会。陈寅恪先生的那个“后序”,用“知我罪我”来作结,没有写作文言经验的人,大概顶多把认识落实在作者用典的层面,再难深入地了解其深婉的用心;如果在写作中尝试和学会适当驱遣典故,就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作者陈氏那种一贯的绝不曲学阿世的学术立场,通过借用孔子的故事,表露得既十分明白又十分巧妙。
  第四,简单的文言写作实践,也将有助于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这一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现代汉语口语,虽然跟文言有非常明显的分水岭,但是,前者始终要从后者汲取丰富的营养,无论是词汇还是句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词汇方面更是如此。当我们在学习文言写作的时候,自然会日益熟悉文言的词汇句法,在这种经验中得到的训练和滋养,也会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日常口语中,那么其有助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本着上述思考和认识,我们尝试率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设“实用文言写作初步”课程,在文科基地班的“散文创作”课上开展实验。
  课程开设之初,我们的老师何永康教授,非常关心有关的进展情况。他说:“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主持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唐圭璋先生和孙望先生,曾认乎其真地提出:报考本专业的学子,应当写一篇文言短文,而且要有唐人韵味!当时,我们这些晚辈都有些惊讶。去年,围绕‘钟山碑文’的文言写作,此地又引发了一场争议,给我们文学院师生不少触动。于是,负责我院教学工作的骆冬青君,提议给‘文科基地’班开一门新课:文言文体写作。谁来讲授?吴新江君。”(何永康撰《平上去入集后记》。见何永康、胡抗美、骆冬青、吴新江合著《平上去入集》。广陵书社,即将出版。)这几乎可以说是事情的缘起。
  经过内部小范围的讨论,并请教我校锺陵教授等资深专家,我们就本课程拟定了如下的初步安排:
  第一,目的要求。
  本课程以简单的讲授和丰富的训练为主要手段,主要引导学生培养最简单最基本的文言写作能力。这些实用文言形式,包括最简单的,如友朋之间的移动电话短信息、个人的日记等;较为复杂一点的,如个人简历或自传等;较为郑重一点的,如给师长的书信、某些地方的碑志、某些著作的序跋等;以及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和简单的诗词写作训练。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实用文言文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写作提高对文言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相关的先修课程,大致有如下要求:比较熟悉古代文言的经典作品(如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限);基本掌握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音韵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比较熟悉常见的文言句法和词汇(如以《古代汉语》为据)。
  第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
  写作实践。
  第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笔记文选读》,吕叔湘选注。语文出版社1979年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著。中华书局1984年
  《古文观止》,[清]吴调侯、吴楚材选。中华书局1986年
  《六朝文絜笺注》,[清]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文言读本》,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编。三联出版社2010年
  《诗文声律论稿》,启功著。中华书局2000年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中华书局1984年
  《楹联丛话(附新话)》,[清]梁章钜著。中华书局1987年
  《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00年
  《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著。中华书局2000年
  第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成绩构成。(略)
  考核形式。课程作业,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四百字的文言习作。
  第五,教学大纲。(略)
  三
  上文我们简单交代了涉及文言写作的前期思考和开设新课的缘起以及相关的具体安排情况。至于学习文言写作本身的具体要求,我们一般地用四个词儿加以明确,即:准确、简洁、得体、文雅。
  准确,是所有文字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本不需要特别提出。但是,考虑到初学文言写作的人,很可能在比较准确的语感养成之前,为了要“迁就”文言的形式要求,不可避免地会有或过或不及等辞不达意的情况,所以仍然把准确作为首要的要求。从教学情况看,学生是基本达到这一要求的。
  简洁,比较容易理解,似乎也容易落实。照前人的说法,是“古人语省”。直观的感受,至少可以用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丰富、句子省略多(其实古人习惯那样说,未必是省,只是今人认为必不可少的很多“句子成分”其实不必要出现而已。这一点,我们不能展开讨论),所以书面表达,就显得非常简洁。仍以前文所举的例子来说明。毛泽东七律二首的小序,显然比我们用白话改写的那一段,要简洁得很多;陈寅恪的“知我罪我”那两句,如果不用典故,那么不仅难以有含蓄深婉的巧妙,而且文字本身必定也很啰嗦,得说:“有些人可以因为这本看似无聊的小书而理解我,还有些人也同样可以因为这本小书而批判我指责我,那么,就让这种争论留到我的下一辈子吧(意思是说,等我死了以后吧)。”但是,即使不嫌这样表达累赘琐碎,而且也尽可能说得周全了,其实还是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知我罪我”云云,乃是作者借用孔夫子自己评价作《春秋》的话,来强调自己对个人著作个人学术操守的坚定自信和执着:我的书看似无聊,但是,我的著作态度和宗旨,是和可以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而无愧的!了解了这一点,不难发现,假如不用典故,不仅简洁不容易做到,就是准确这个要求,也难以不折不扣地落实。从教学情况看,学生虽然还不能基本达到这一要求,但是,进步是很明显的。
  得体,本来也是起码而且简单的要求。但是,因为今人对文言文的了解和理解都较为肤浅,普遍缺乏那种基本的语感,使得貌似简单的得体要求,就不容易做得到位。就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现象来说,学生大多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把握不准确,尤其是在学习书信和自序时候,不能恰当地选用“吾、我、余、予”,也不能合理地选用谦称敬称,把谦称敬称与正确的人称代词配合使用,更是学生的明显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也特别做了指导。
  文雅,是比较高但又是非常基本的要求。事实上,文言文既然是跟我们有很大距离感的东西,那它自然地带有“古雅”的某些属性。不管怎么说,当我们决定采用文言进行写作的时候,必不可免地存在追求文雅格调的主观想法。因此,一般而言,只要能够较好地达到前面的三个要求,那么,这里要求的“文雅”,也算是基本实现了。至于怎样才是“文雅”,怎样才能更“文雅”,这就要学生在学习中认真揣摩体会,而非依赖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课程训练那么简单了。
  如前所述,书信、自序之类文章,是我们认为的最适宜作为文言写作对象的形式。这是因为,古代书信有许多形式讲究,其中涉及的授受双方长幼尊卑亲疏远近这些相互关系,有时候非常微妙,需要特别考量,这方面比今天要严格和复杂得多,最有利于帮助作者体会我们强调的“得体”这一具体要求。而自序、个人小传呢,因为作者置身其间,自道其衷,就比较容易帮助作者把握抑扬褒贬这些微妙的辞气,而这就不单是得体的问题,也是准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落实教学中,就较多地组织这方面的训练,从效果看,是比较理想的。
  我们在备课时又发现,只是拿古代经典作品作为范例来给大家模仿,虽然“取法乎上”或许可以“仅得乎中”,但还是缺少鲜活的、具体的、可以检视完整写作过程的教学资料。譬如,你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好,苏轼的“大江东去”好,那他们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写作冲动、艺术构思、调遣句逗、推敲润色等等,个中甘苦谁人能道?那自然是请太白、东坡自己来宣讲才最好。然而,他们均无“创作回忆录”,仅留下了光照千古的诗作!可是,我们没有本事起古人于地下,也就只有主观地揣测而已。何永康教授非常关心此事,他说:“冬青和新江都是我的老弟子,我得操点心。于是,我异想天开地提议:咱们自己写,写‘下水作文’,尽管写得不咋样,但‘过程’有了,‘甘苦’有了,学生听起来,可能更亲近,更受启发。”我们循着这个思路,推进我们的试验性工作,看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所授的课,成为学生最满意最欢迎的两门课之一(另一门是骆冬青教授主讲的文艺理论课),甚至被要求再开一个学期。
  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自己学习做一点儿旧体诗词。大概一年时间里头的粗糙习作,何老师提议选编为“平上去入集”,该“选集”基本上根据成诗的先后排列和诗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为若干小辑。考虑可以将此书作为我们这个“文言写作”课程的辅助教材,于是有意识地强化了各“辑”的“小引”,何老师责成我撰稿,写成文言散文。这样,体式就比较周全了,学生不但可以读到我们“下水”写作的旧体诗词,而且可以读到我们“下水”写作的文言散文。这里,我们摘引一则“小引”,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例子(兹为求与该书一直,暂时保留繁体字)。至于学生习作的情况,我们拟另文考察,兹不别举例分析。
  十七輯、“四大名著”人物雜詠
  冠冕我國古代長篇小說、幾乎家弦而戶誦者,則所謂“四大名著”是已!所以然者,四者之情節曲折、人物鮮活有以引人入勝也。情節一端暫置勿論,即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諸如《水滸》良賤之搏殺、《西遊》聖凡之變化、《三國》英雄之縱橫、《紅樓》兒女之哀愁,莫不使讀者想其形貌、擬其風概,色授魂與、心馳神蕩,有不能已已者焉!凡我國人,其於“四大名著”無所知識而於定海神針、丈八蛇矛之類不能言說者鮮矣。若《三國》以玄德為仁君典範、孔明為忠臣模楷,雖魯迅嘗譏其“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則小說描寫或未免過猶不及,非謂其人之仁義智慧為虛飾,故讀者之愛敬如故,非人力所得左右,而小說實有以贊成之也。然則,謂人物形象窮形盡相,乃夫小說所以成立之血肉,當非過甚之詞耳。
  夫小說人物之哀樂喜怒,胥足感動人心;賢愚善惡,亦堪助益世道。吾人雖無取乎忠奸之常談,有棄於勸懲之舊論,猶未遽於曹孟德之奸詐、關雲長之忠義漠視而恝置之者,以讀之者各有感觸,或欲寓托其間耳。論者云,彼小說人物,實作者心目間之“人”也,為其寄意之所在;及夫人物形貌具足、靈魂成就,乃復逾越創作初衷而遠邁,斯成讀者印心之泉源。其說良是,不可移易。職是之故,何駱胡吳四人者,分領一部,雜取其中人物,各就所樂而詠之,不限多少,不拘遲速,陸續而作,漸次有得。今將各人長短篇什,約為一輯。見多淺陋,難能立異標新;言乏新拔,倖未茍作漫與。此差可自反不縮焉。至其中借他人酒杯澆自家塊壘之處,亦往往而有,殆情非得已而勢所不免云!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南宁市某小学为例,对写作兴趣、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等方面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据此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 问题 对策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又体现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辨力。然而,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南宁市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是中国—东盟
摘 要: 在汉语长期影响下,壮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是壮族人民和汉族人民语言接触、交流和融合的产物,经过长期的使用成为壮语总词汇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三乡壮语汉语借词的语义进行考察分析,将汉语借词的词义与汉语对应词的词义进行对比,从对比的结果归纳出汉语借词与汉语对应词的语义对应关系。  关键词: 三乡壮语 汉语借词 语义对应关系    在壮语和汉语长期的相互接触过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河南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轨迹进行考察,发现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发现这些阶段性特征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导向有很强的关联。作者根据我省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今后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重点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河南高等教育 规模发展 阶段特征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