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标签。网络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用率日渐增长,人们拥有了更多样化、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知识、信息之间的隔阂被时代打破。高中政治作为兼具应试效用和德育效用的特殊学科,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针对高中政治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改善课堂氛围,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成效提升。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较为疏离,因为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忽视了时事内容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千变万化,政治课堂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利用时代带来的网络资源便利优势,对高中政治课堂进行改善优化,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高效性,让学生回归政治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政治课回归与社会相接轨的道路,使高中政治教学迈上更好台阶。以下将对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学素养
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依赖课本、部分纸质辅导资料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然而课本的编写、辅导资料的印刷具有相应的滞后性,更新的速度慢、周期长,常常会出现素材陈旧过时、时代热点模块缺失的问题,这些困难会阻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还会导致学生们漠视时代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教学备课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准备纸质教案、课堂PPT等内容,备课模式单一,教师容易受自身思维的局限,在政治学科的备课阶段引入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能够找到书本内容与社会热点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的关键部位,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网络资源为教师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提供了途径,崭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大量涌现,信息的便利获取有益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备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对我国最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外经贸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研究,准备当下直观的数据、贸易案例,在课堂上利用这些网络获取的资源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加深学生对当今外交外贸政策的了解,感悟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现况。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是否深入,利用网络整理收集多方资源,筛选出针对性强的资源加以利用,为政治课堂打造一个良好开头。
二、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当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策略下容易被掩盖。高中政治不同于初中政治生活的学习,它的理论性更强,学习难度更大,学生们往往会在枯燥乏味的书本文字中失去探索求知的兴趣。针对学生面对政治课程学习出现的困难,利用网络资源可得到有效解决。网络资源与课堂内容相互结合,能够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将政治学科作为辅助学科学习的理科学生,网络资源能够带来更多的背景资料,政治课堂的涉猎范围变得更为广阔,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好奇心被唤醒,会在政治课程上投入精力。在进行《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向学生展现货币产生、变迁的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此基础上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政治课堂,丰富课堂信息量
网络资源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丰富,这能有效弥补传统政治课堂教学出现的信息匮乏的短板。政治课堂的主题是课本固定的,但素材可以变得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素材都会使课堂内涵延伸到新的领域。信息的多元化、丰富化便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同时丰富了政治课堂的信息量,会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层次,仅仅依靠课本、辅导书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于表层而无法深入,高考并非考查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记忆,在于如何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在进行《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课程学习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两个不同学派的信息,将合适的信息呈现在课堂之中,丰富了学生关于哲学观点流派的知识面,学生通过这些信息会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后的学习中不会出現概念混淆等错误,课堂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原有的高中政治课程体系主要以黑板、PPT、教师讲解作为支撑,教学效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将网络资源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课程中,简化了许多不必要的烦琐教学部分,网络资源给重难点的教学提供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手段,减轻了学生理解的重任,能够将抽象的过程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帮教师解决了不少困难,某些重复机械的工作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替代,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深层高效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时,利用动画向学生们显示发展的过程,证明这个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课后的习题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存储错题,网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错题进行归纳分析,在学生二次练习错题时,网络根据错题率对需要反复练习的习题进行推送。
五、巧用网络资源解决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存在于课堂上,若想在政治学科上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课后的复习巩固必不可缺。众所周知,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无法完全吸收,很大程度上依靠课后的复习回顾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离开课堂后,学生和教师之间便被空间距离所限制,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无法克服困难时难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容易造成问题的积压。巧妙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借助QQ、微信等实时交流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相应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向学生分享丰富的课外资料(相关文章、相关知识点总结),交流不再受地点的限制,学习也更加便利。
六、利用网络实现政治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政治教育的差距
地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均衡,往往会造成教育水平的差异,东部和西部的教育差距、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这些鸿沟拦住了教育发展的道路。偏远落后地区能够得到的政治教育资源少,且质量较差,这体现在高考上便是平均分数的巨大差别。发达的网络为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搭起了一座桥梁,西部的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等获取东部先进地区学生的学习资料,农村学生能借助视频直播和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教师教学经验、自身知识储备等千差万别,教学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在对政治学科的高考难点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观看全国名师或者全国名校与之相关的微课视频,利用更加高质的政治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解、应试技巧等,从而顺利通过政治学科的高考。
七、借助网络资源的时效性,提高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效率
政治学科在高考备考时,要紧跟高考的变化趋势,抓住高考中大概率会出现的社会热点,并把社会问题与书本知识结合。首先,在书本知识的复习中运用网络资源,能够弥补书本知识滞后性带来的弊端,政治课本编订修改的速度较之时事的变化速度自然无法匹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运用网络资源,自行对社会热点时事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因此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只需列出重要知识点的纲领,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主动学习,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政治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性更加强烈,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其次,在政治学科的高考复习中习题训练必不可少,市面上出售的模拟卷、练习册可谓琳琅满目,但这些纸质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时效性弱,学生买来一套练习册,习题尚未做完的情况下,更新、针对性更强的练习册又会出现,政治习题的特点在于和时事结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能获取到最新的习题。练习习题质量高,复习的效率提升不言而喻。
八、结语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推进高中政治课程的改革创新,在能够更高效完成高考目的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素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共同提升,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优化。当高中政治教育搭乘上时代的“顺风车”,才能朝向未来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较为疏离,因为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忽视了时事内容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千变万化,政治课堂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利用时代带来的网络资源便利优势,对高中政治课堂进行改善优化,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高效性,让学生回归政治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政治课回归与社会相接轨的道路,使高中政治教学迈上更好台阶。以下将对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学素养
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依赖课本、部分纸质辅导资料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然而课本的编写、辅导资料的印刷具有相应的滞后性,更新的速度慢、周期长,常常会出现素材陈旧过时、时代热点模块缺失的问题,这些困难会阻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还会导致学生们漠视时代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教学备课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准备纸质教案、课堂PPT等内容,备课模式单一,教师容易受自身思维的局限,在政治学科的备课阶段引入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能够找到书本内容与社会热点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的关键部位,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网络资源为教师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提供了途径,崭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大量涌现,信息的便利获取有益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备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对我国最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外经贸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研究,准备当下直观的数据、贸易案例,在课堂上利用这些网络获取的资源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加深学生对当今外交外贸政策的了解,感悟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现况。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是否深入,利用网络整理收集多方资源,筛选出针对性强的资源加以利用,为政治课堂打造一个良好开头。
二、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当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策略下容易被掩盖。高中政治不同于初中政治生活的学习,它的理论性更强,学习难度更大,学生们往往会在枯燥乏味的书本文字中失去探索求知的兴趣。针对学生面对政治课程学习出现的困难,利用网络资源可得到有效解决。网络资源与课堂内容相互结合,能够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将政治学科作为辅助学科学习的理科学生,网络资源能够带来更多的背景资料,政治课堂的涉猎范围变得更为广阔,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好奇心被唤醒,会在政治课程上投入精力。在进行《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向学生展现货币产生、变迁的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此基础上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政治课堂,丰富课堂信息量
网络资源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丰富,这能有效弥补传统政治课堂教学出现的信息匮乏的短板。政治课堂的主题是课本固定的,但素材可以变得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素材都会使课堂内涵延伸到新的领域。信息的多元化、丰富化便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同时丰富了政治课堂的信息量,会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层次,仅仅依靠课本、辅导书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于表层而无法深入,高考并非考查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记忆,在于如何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在进行《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课程学习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两个不同学派的信息,将合适的信息呈现在课堂之中,丰富了学生关于哲学观点流派的知识面,学生通过这些信息会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后的学习中不会出現概念混淆等错误,课堂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原有的高中政治课程体系主要以黑板、PPT、教师讲解作为支撑,教学效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将网络资源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课程中,简化了许多不必要的烦琐教学部分,网络资源给重难点的教学提供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手段,减轻了学生理解的重任,能够将抽象的过程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帮教师解决了不少困难,某些重复机械的工作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替代,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深层高效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时,利用动画向学生们显示发展的过程,证明这个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课后的习题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存储错题,网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错题进行归纳分析,在学生二次练习错题时,网络根据错题率对需要反复练习的习题进行推送。
五、巧用网络资源解决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存在于课堂上,若想在政治学科上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课后的复习巩固必不可缺。众所周知,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无法完全吸收,很大程度上依靠课后的复习回顾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离开课堂后,学生和教师之间便被空间距离所限制,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无法克服困难时难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容易造成问题的积压。巧妙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借助QQ、微信等实时交流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相应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向学生分享丰富的课外资料(相关文章、相关知识点总结),交流不再受地点的限制,学习也更加便利。
六、利用网络实现政治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政治教育的差距
地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均衡,往往会造成教育水平的差异,东部和西部的教育差距、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这些鸿沟拦住了教育发展的道路。偏远落后地区能够得到的政治教育资源少,且质量较差,这体现在高考上便是平均分数的巨大差别。发达的网络为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搭起了一座桥梁,西部的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等获取东部先进地区学生的学习资料,农村学生能借助视频直播和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教师教学经验、自身知识储备等千差万别,教学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在对政治学科的高考难点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观看全国名师或者全国名校与之相关的微课视频,利用更加高质的政治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解、应试技巧等,从而顺利通过政治学科的高考。
七、借助网络资源的时效性,提高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效率
政治学科在高考备考时,要紧跟高考的变化趋势,抓住高考中大概率会出现的社会热点,并把社会问题与书本知识结合。首先,在书本知识的复习中运用网络资源,能够弥补书本知识滞后性带来的弊端,政治课本编订修改的速度较之时事的变化速度自然无法匹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运用网络资源,自行对社会热点时事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因此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只需列出重要知识点的纲领,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主动学习,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政治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性更加强烈,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其次,在政治学科的高考复习中习题训练必不可少,市面上出售的模拟卷、练习册可谓琳琅满目,但这些纸质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时效性弱,学生买来一套练习册,习题尚未做完的情况下,更新、针对性更强的练习册又会出现,政治习题的特点在于和时事结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能获取到最新的习题。练习习题质量高,复习的效率提升不言而喻。
八、结语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推进高中政治课程的改革创新,在能够更高效完成高考目的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素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共同提升,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优化。当高中政治教育搭乘上时代的“顺风车”,才能朝向未来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