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农业; 农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0-0047-01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紧迫感,更需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必须运筹帷幄,落在实处,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十六大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在调整思路上,要坚持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在调整战略上,要从过去单纯以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为主转移到既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既要注重提高产量又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在调整重点上,要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增加名、优、特、新、稀品种的比重,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调整方法上,首先是向科技进步要质量。充分运用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要设立专项育种科研基金,加快农作物的耕作改制、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以及畜禽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走行政组织与市场建设相结合、科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其次要向优化生态环境要质量。治理好来自农业自身的废弃物污染,化学合成物造成的污染,工业企业排污对农业的污染,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卫生标准的农产品。再次是向标准体系建设要质量。抓好农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来规范和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农产品的检测和检疫工作,严防动植物病害传入,严防对人畜有毒副作用的农产品上市和进出口。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1.扶强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构造主要载体。尽快地培植中国的大公司,建立加工基地,创名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大的产业群,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2.调优商品基地。开发“一优双高”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与资源相适应的区域经济,为农业产业化打牢坚实基础。3.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市场,发展以资金、技术、人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期货市场,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拓宽发展空间。4.强化合同制度。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把公司与农户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确保商品生产诸环节的有机衔接和有序运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证。5.健全和创新组织和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好外部环境。鼓励支持农民建立和创新专业协会或综合协会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利益与服务组织利益连为一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方式,逐步构建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强化服务。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产品生产、价格、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有重点地建立中心城镇,形成新的中小城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撤乡并镇的方式扩大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具有一定经济势力镇的管辖范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2.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小城镇商业、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3.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经济。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农村分散发展的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培植规模企业,提高小城镇在经济上的辐射力。4.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附加在城市户口上不合理的福利制度,平等国民待遇,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起城乡通开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壁垒,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四)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和青壮年的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在农村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三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农业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四是教育和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向利润高、受消费者青睐的新产品转移,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支持的力度,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和引进市场机制,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加快农村各项改革的步伐。1.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权,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地流转。2.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支持。加大国有商业银行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重点服务,其它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切实解决农民融资困难问题,逐年提高农民发展经济的信贷总量和比重。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并将其引向深入。建立个人税收制度,解决农民负担反弹—改革—再反弹的怪圈,在设计好基本框架和试点的基础上,在面上逐步推开,逐步实现现代个人纳税制度为主的农村税费改革。4.扎实有效地搞好县、乡、村机构改革。切实搞好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换和人员精简,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加强思想教育,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约束机制,选拔重用思想作风过硬、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利益、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干部。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时期增加容易,长期持续攀升并非易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我国入世后的激烈竞争,都要求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不渝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0-0047-01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紧迫感,更需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必须运筹帷幄,落在实处,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十六大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在调整思路上,要坚持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在调整战略上,要从过去单纯以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为主转移到既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既要注重提高产量又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在调整重点上,要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增加名、优、特、新、稀品种的比重,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调整方法上,首先是向科技进步要质量。充分运用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要设立专项育种科研基金,加快农作物的耕作改制、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以及畜禽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走行政组织与市场建设相结合、科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其次要向优化生态环境要质量。治理好来自农业自身的废弃物污染,化学合成物造成的污染,工业企业排污对农业的污染,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卫生标准的农产品。再次是向标准体系建设要质量。抓好农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来规范和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农产品的检测和检疫工作,严防动植物病害传入,严防对人畜有毒副作用的农产品上市和进出口。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1.扶强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构造主要载体。尽快地培植中国的大公司,建立加工基地,创名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大的产业群,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2.调优商品基地。开发“一优双高”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与资源相适应的区域经济,为农业产业化打牢坚实基础。3.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市场,发展以资金、技术、人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期货市场,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拓宽发展空间。4.强化合同制度。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把公司与农户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确保商品生产诸环节的有机衔接和有序运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证。5.健全和创新组织和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好外部环境。鼓励支持农民建立和创新专业协会或综合协会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利益与服务组织利益连为一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方式,逐步构建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强化服务。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产品生产、价格、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有重点地建立中心城镇,形成新的中小城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撤乡并镇的方式扩大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具有一定经济势力镇的管辖范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2.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小城镇商业、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3.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经济。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农村分散发展的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培植规模企业,提高小城镇在经济上的辐射力。4.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附加在城市户口上不合理的福利制度,平等国民待遇,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起城乡通开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壁垒,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四)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和青壮年的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在农村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三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农业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四是教育和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向利润高、受消费者青睐的新产品转移,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支持的力度,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和引进市场机制,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加快农村各项改革的步伐。1.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权,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地流转。2.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支持。加大国有商业银行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重点服务,其它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切实解决农民融资困难问题,逐年提高农民发展经济的信贷总量和比重。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并将其引向深入。建立个人税收制度,解决农民负担反弹—改革—再反弹的怪圈,在设计好基本框架和试点的基础上,在面上逐步推开,逐步实现现代个人纳税制度为主的农村税费改革。4.扎实有效地搞好县、乡、村机构改革。切实搞好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换和人员精简,转变基层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加强思想教育,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约束机制,选拔重用思想作风过硬、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利益、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干部。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时期增加容易,长期持续攀升并非易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我国入世后的激烈竞争,都要求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不渝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