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也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当今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教育的最重要基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从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教学体系、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06年胡锦涛同志发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都包含了必须提高全民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教育的最重要基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谐创新环境的营造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剖析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要求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高校有义务与责任通过自己的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内外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教育与培养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的必然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有利于高校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工作和学习,以及创造技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重视应用能力,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重视教学水平提高,忽略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3)强调教育目标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高校应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等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严重抑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准确、创新的符合高校特点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高校首先应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教轻学”到“教学并重”的改变,确立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养成;其次应树立“学生创新培养为主”的教學观念,实现由重应用能力培养到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观念;最后应树立“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教学观念,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协调发展。
(二)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制度,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高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竞争;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努力创造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帮助教师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的知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并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开展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机制,形成崇尚学术的风气,形成教师敢于乐于从事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和发挥个性潜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适合学科和环境的特点,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进行优化和创新。创新型教师要在充分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等自主学习品质和观察力、想象力。综合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创新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三)营造和谐环境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校内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育人,营造和构建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特征的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高校在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权威”的心态和“严格管教”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对学生多一些赏识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潜能。高校必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充分挖掘高校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文化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发展,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构建好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余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论坛,2009.
[2]张根柱.普通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创新导报,2009.
[3]孙贝贝.从科学发展观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06年胡锦涛同志发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都包含了必须提高全民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教育的最重要基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谐创新环境的营造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剖析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要求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高校有义务与责任通过自己的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内外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教育与培养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的必然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有利于高校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工作和学习,以及创造技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重视应用能力,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重视教学水平提高,忽略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3)强调教育目标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高校应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等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严重抑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准确、创新的符合高校特点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高校首先应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教轻学”到“教学并重”的改变,确立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养成;其次应树立“学生创新培养为主”的教學观念,实现由重应用能力培养到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观念;最后应树立“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教学观念,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协调发展。
(二)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制度,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实践。高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竞争;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努力创造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帮助教师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的知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并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开展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机制,形成崇尚学术的风气,形成教师敢于乐于从事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和发挥个性潜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适合学科和环境的特点,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进行优化和创新。创新型教师要在充分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等自主学习品质和观察力、想象力。综合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创新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三)营造和谐环境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校内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育人,营造和构建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特征的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高校在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权威”的心态和“严格管教”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对学生多一些赏识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潜能。高校必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充分挖掘高校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文化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发展,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构建好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余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创新论坛,2009.
[2]张根柱.普通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创新导报,2009.
[3]孙贝贝.从科学发展观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