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包括定向降准、对贷款利率和数量设定指导目标,以及在全国范围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账款工作等。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融资需求仍远大于供给能力。例如2019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债券发行受阻,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股权市场融资大幅萎缩等现象。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造成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例如,规模效应问题,给小企业做信贷评估和给大企业做信贷评估,成本上无太大差异,但大企业一笔贷款几亿元甚至更大,而小微企业一笔贷款几十万、几百万元,达不到规模效应。再比如,信息不对称,大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跟大型企业相比存在差异。还有,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风险属性与大企业也不同,如北京小微企业平均存活期不到四年。这些都是导致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客观因素。另一个方面,供给侧的配置和一些政策不太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金融是中央事权,北京市在严格遵守中央监管规定情况下,尝试从金融供给侧角度采取一些措施,消除政策、市场造成的失灵,提升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努力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第一个尝试是利用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为此,我们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政府手里掌握着税收数据、动产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工商数据、行政司法数据、婚姻家庭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描绘一些民营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如果能把这些数据用起来,将有助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服务数据也可与政府征信系统、信用惩戒系统、工商异常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对恶意违约企业增加信用约束。
为了更好使用政府数据,一年多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大数据建设。2019年7月,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数据的数据目录,都通过区块链形式,即我们所称的“目录链”,进行了锁定和共享。现在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都能看到北京市数据资源信息。2019年底,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数据都上“云”。在“云”里,每个委办局都有自己的房间。与过去的区别是,每个房间有两把钥匙,一把钥匙由各委办局自己掌握,第二把钥匙掌握在大数据局手里。我们通过区块链建立了一个共识机制,如果多数人认为某些数据应该共享,可以用第二把钥匙打开房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把数据应用于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北京市新成立的金控集团打造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诞生时间不长,但已有1000多家企业注册,已撮合贷款约9亿元。
第二个尝试是推动无还本续贷。为此我们建立了续贷中心。目前,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大多在一年内至少要“倒贷”一次。每次“倒贷”时,企业需要寻求过桥贷款,期限至少是4周到8周。过桥贷款资金来源基本都是非持牌机构,甚至大量违法、违规机构。融资成本大概一个星期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是8周的过桥贷款,需要在企业原来贷款利息基础上额外增加8%的利率。企业额外增加了融资成本,银行不仅没有赚到,还进一步影响企业对银行后续贷款的偿付能力,同时为大量违法违规金融提供了活动空间。推动银行更多开展无还本续贷能一举多得。2014年,银监会就出台了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文件,提倡银行提前审批,接续放款。
为推动无还本续贷真正落地,北京市建立“续贷中心”,在各个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专门窗口,续贷中心接收小微企业续贷申请,通过后台转到北京银保监局,银保监局再把申请分发给被申请续贷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由银行、金融机构按信贷政策进行独立评估,评估结果再依次反馈到银保监局、续贷中心,最后反馈给企业,形成一个“闭环”。续贷中心有几个作用:一是能够让政府了解目前企业续贷诉求整体情况;二是虽然属地政府不干预监管部门和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但银保监局可以评估辖区内银行续贷情况;三是能够要求银行缩减申请材料,明确续贷审批时限。目前北京市能够做到申请材料必备件不超过5件,最多不超过14件,授信审批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给企业一个明确的预期;四是可以监测无还本续贷率,我们对这个指标在北京辖区内进行考核。这个政策推出以后,效果已逐步显现,北京市无还本续贷占当年到期贷款金额的比率从过去的1%提升到近10%。假设一家企业节省8%的过桥资金成本,9%乘以8%就可以节省全部企业约72个基本点的平均融资成本。
第三个尝试是提高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首贷可获得性。为此,我们正在搭建一个首贷中心。首贷中心将建立在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基于我们的分析,现在北京市潜在贷款需求跟实际获得贷款的比率大概是9∶1。因此,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供方市场,大量民营小微企业还面临“贷款无门”的局面。建立首贷中心,就是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一扇“门”。今后小微企业想找贷款可以去首贷中心。同时,在首贷中心这个小场景内,贷款供给和需求即银行和企业地位之间不平衡的状况出现了改变,尤其是对于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形成银行竞争企业的市场环境。一个企业推门进去,会发现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可以选择。
关键是怎么吸引银行去首贷中心。我们有几个措施,一是给银行提供免费工位,欢迎银行把审贷部门放到政务中心,我们免费提供服务保障。二是提供数据支持,包括前面提到的政府掌握的数据都在里面,方便银行查询。三是我们提供担保、法律、审计等中介服务。首贷中心将于2020年一季度开张。
第四个尝试是推进供应链融资,开始试点打造确权中心。在我们的经济活动当中,政府、国有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往往处在经济活动上游。很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是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有些合同履行了,而服务款项不能按期履约。但这些企业提供服务时,原材料、人工等成本需要支付给别人,这时企业就需要垫钱融資,过去这些融资往往成本较高,账款拖欠几年就可能把一个小微企业拖垮。我们想,能不能推动政府和国有企业将服务合同确权。确权有两个好处:一是中下游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拿到确权以后可以做抵押融资。政府合同作为抵押物含金量高,企业可以到正规渠道融资,解决过去高成本融资的压力。二是抵押融资后,当这些企业不能偿还银行欠款时,因为抵押权在银行手里,最后向政府和国企讨债的不再是企业而是银行。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找政府或国企讨债的地位,与银行找政府或国企讨债的地位不一样,这是一个清欠的长效机制。
这个机制的核心在于确权。我们计划在政务中心开一个确权专门窗口。这个窗口可以接收企业确权诉求,通过后台进行流转督办。一是财政部门督促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对其签署的合同能确尽确。二是通过国资委督促国有企业对于他们签署的合同进行确权。确权后,确权证明通过区块链形式导入到北京市金融平台,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对接。
以上是我们围绕供给侧改革做的一些小切口改革创新工作。在开展这些工作当中,有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也需要底层突破、自下而上。顶层设计仍然起主导作用,包括金融机构布局、法律规章制度、激励评估机制、监督管理问责等。底层突破主要是针对不完善的地方要有所作为,抓好落地实施。
第二点体会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必须尊重金融规律,着力点应是改进政策和市场的失灵失效环节。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但决不是简单服从于实体经济,否则会造成金融风险和隐患。金融有自身规律,必须尊重。
第三点体会是金融科技是推进普惠金融的有力工具。前面介绍的四方面尝试,大量用到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手段。金融科技的应用使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极大降低。过去开一家村镇银行要设点、派人,现在基本上一个ATM或者APP就能解决当地的金融服务需求。2018年北京市在西城区金融街和海淀区中关村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同时,人民银行也支持北京市率先落地金融科技示范试点项目,试点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
第四点体会是跟需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体上,金融是一个顺周期行业,还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行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袁满 )
造成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例如,规模效应问题,给小企业做信贷评估和给大企业做信贷评估,成本上无太大差异,但大企业一笔贷款几亿元甚至更大,而小微企业一笔贷款几十万、几百万元,达不到规模效应。再比如,信息不对称,大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跟大型企业相比存在差异。还有,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风险属性与大企业也不同,如北京小微企业平均存活期不到四年。这些都是导致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客观因素。另一个方面,供给侧的配置和一些政策不太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金融是中央事权,北京市在严格遵守中央监管规定情况下,尝试从金融供给侧角度采取一些措施,消除政策、市场造成的失灵,提升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努力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第一个尝试是利用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为此,我们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政府手里掌握着税收数据、动产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工商数据、行政司法数据、婚姻家庭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描绘一些民营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如果能把这些数据用起来,将有助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服务数据也可与政府征信系统、信用惩戒系统、工商异常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对恶意违约企业增加信用约束。
为了更好使用政府数据,一年多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大数据建设。2019年7月,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数据的数据目录,都通过区块链形式,即我们所称的“目录链”,进行了锁定和共享。现在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都能看到北京市数据资源信息。2019年底,北京市所有政府部门数据都上“云”。在“云”里,每个委办局都有自己的房间。与过去的区别是,每个房间有两把钥匙,一把钥匙由各委办局自己掌握,第二把钥匙掌握在大数据局手里。我们通过区块链建立了一个共识机制,如果多数人认为某些数据应该共享,可以用第二把钥匙打开房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把数据应用于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北京市新成立的金控集团打造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诞生时间不长,但已有1000多家企业注册,已撮合贷款约9亿元。
第二个尝试是推动无还本续贷。为此我们建立了续贷中心。目前,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大多在一年内至少要“倒贷”一次。每次“倒贷”时,企业需要寻求过桥贷款,期限至少是4周到8周。过桥贷款资金来源基本都是非持牌机构,甚至大量违法、违规机构。融资成本大概一个星期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是8周的过桥贷款,需要在企业原来贷款利息基础上额外增加8%的利率。企业额外增加了融资成本,银行不仅没有赚到,还进一步影响企业对银行后续贷款的偿付能力,同时为大量违法违规金融提供了活动空间。推动银行更多开展无还本续贷能一举多得。2014年,银监会就出台了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文件,提倡银行提前审批,接续放款。
为推动无还本续贷真正落地,北京市建立“续贷中心”,在各个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专门窗口,续贷中心接收小微企业续贷申请,通过后台转到北京银保监局,银保监局再把申请分发给被申请续贷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由银行、金融机构按信贷政策进行独立评估,评估结果再依次反馈到银保监局、续贷中心,最后反馈给企业,形成一个“闭环”。续贷中心有几个作用:一是能够让政府了解目前企业续贷诉求整体情况;二是虽然属地政府不干预监管部门和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但银保监局可以评估辖区内银行续贷情况;三是能够要求银行缩减申请材料,明确续贷审批时限。目前北京市能够做到申请材料必备件不超过5件,最多不超过14件,授信审批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给企业一个明确的预期;四是可以监测无还本续贷率,我们对这个指标在北京辖区内进行考核。这个政策推出以后,效果已逐步显现,北京市无还本续贷占当年到期贷款金额的比率从过去的1%提升到近10%。假设一家企业节省8%的过桥资金成本,9%乘以8%就可以节省全部企业约72个基本点的平均融资成本。
第三个尝试是提高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首贷可获得性。为此,我们正在搭建一个首贷中心。首贷中心将建立在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基于我们的分析,现在北京市潜在贷款需求跟实际获得贷款的比率大概是9∶1。因此,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供方市场,大量民营小微企业还面临“贷款无门”的局面。建立首贷中心,就是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一扇“门”。今后小微企业想找贷款可以去首贷中心。同时,在首贷中心这个小场景内,贷款供给和需求即银行和企业地位之间不平衡的状况出现了改变,尤其是对于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形成银行竞争企业的市场环境。一个企业推门进去,会发现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可以选择。
关键是怎么吸引银行去首贷中心。我们有几个措施,一是给银行提供免费工位,欢迎银行把审贷部门放到政务中心,我们免费提供服务保障。二是提供数据支持,包括前面提到的政府掌握的数据都在里面,方便银行查询。三是我们提供担保、法律、审计等中介服务。首贷中心将于2020年一季度开张。
第四个尝试是推进供应链融资,开始试点打造确权中心。在我们的经济活动当中,政府、国有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往往处在经济活动上游。很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是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有些合同履行了,而服务款项不能按期履约。但这些企业提供服务时,原材料、人工等成本需要支付给别人,这时企业就需要垫钱融資,过去这些融资往往成本较高,账款拖欠几年就可能把一个小微企业拖垮。我们想,能不能推动政府和国有企业将服务合同确权。确权有两个好处:一是中下游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拿到确权以后可以做抵押融资。政府合同作为抵押物含金量高,企业可以到正规渠道融资,解决过去高成本融资的压力。二是抵押融资后,当这些企业不能偿还银行欠款时,因为抵押权在银行手里,最后向政府和国企讨债的不再是企业而是银行。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找政府或国企讨债的地位,与银行找政府或国企讨债的地位不一样,这是一个清欠的长效机制。
这个机制的核心在于确权。我们计划在政务中心开一个确权专门窗口。这个窗口可以接收企业确权诉求,通过后台进行流转督办。一是财政部门督促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对其签署的合同能确尽确。二是通过国资委督促国有企业对于他们签署的合同进行确权。确权后,确权证明通过区块链形式导入到北京市金融平台,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对接。
以上是我们围绕供给侧改革做的一些小切口改革创新工作。在开展这些工作当中,有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也需要底层突破、自下而上。顶层设计仍然起主导作用,包括金融机构布局、法律规章制度、激励评估机制、监督管理问责等。底层突破主要是针对不完善的地方要有所作为,抓好落地实施。
第二点体会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必须尊重金融规律,着力点应是改进政策和市场的失灵失效环节。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但决不是简单服从于实体经济,否则会造成金融风险和隐患。金融有自身规律,必须尊重。
第三点体会是金融科技是推进普惠金融的有力工具。前面介绍的四方面尝试,大量用到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手段。金融科技的应用使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极大降低。过去开一家村镇银行要设点、派人,现在基本上一个ATM或者APP就能解决当地的金融服务需求。2018年北京市在西城区金融街和海淀区中关村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同时,人民银行也支持北京市率先落地金融科技示范试点项目,试点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
第四点体会是跟需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体上,金融是一个顺周期行业,还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行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袁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