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生命教育,了解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提高生命教育的效能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學的模式、方法、理念、内容、思想进行创新,利用别开生面、科学有趣的方式来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2020〕PLG358)“基于生命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受到自身辨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影响,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有效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若长时间受这些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甚至会对生命保持着一种漠视的态度。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掌握学生形成不正确思想和行为的诱因,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和生命教育思想,并围绕语文教学主题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与探索。此外,教师要对集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升级和改革,以期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及其现状
生命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是珍贵而特殊的存在。生命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有侧重点、有目的性地开展的一系列与认识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从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层面入手,明确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以全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前提,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本质。
当下,已有较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但受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偏重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未能将生命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此外,有的教师未把握好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尺度,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浅显地加入生命教育内容,或是利用较多的时间来开展生命教育,从而导致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虽然有的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但在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教师不能把握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动态化地呈现相关内容,未能将其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学习的主次。部分教师受自身多媒体教学经验和信息素养的影响,只能利用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若教学内容中涉及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换,往往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另外,部分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内容,都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这往往无法达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生命教育成效的目的。
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无法消除的个体差异,教师如果利用相同的方式来开展生命教育,统一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很难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另外,部分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根据某些固有的流程和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设置了一些生命教育学习任务,但只是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未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这会使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措施
1.整合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元素
大部分初中生虽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能力,但抗压能力较低,对生命的认知并不透彻,在面对一些挫折或困难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做出一些叛逆行为,或直接放弃生命。基于此,教师应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培养两个层面入手,科学整合现有的语文教材。教师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渠道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且能突出教学主题的素材,根据教学需求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也可以直接从语文教学数据库中获取生命教育资源,科学地进行借鉴、应用。教师还要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考虑生命存在的环境和生命发展的场所,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典型案例和事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生命教育。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诉求,给学生推荐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优秀读物,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悲惨世界》《生命之书》《我与地坛》《生命》《进化论》等,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将之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全面深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
2.构建教育情境,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生命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也许渺小、短暂,但绝不脆弱。即便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恶劣的环境,只要仍有希望,生命就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但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要想直观地了解和感悟生命,仅凭教师的课程分析和讲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特性,科学地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流程的优化。为了打造更具直观性和交互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片、音频、动画、视频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期突出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教师应科学设置一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生命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顽强、坚忍、不屈、传承。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与文章有关的视频或动画情境,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地震中父母守护孩子、生活中父母给孩子过生日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激发学生对父爱和母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本文为何以《背影》为题?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与父亲发生的哪几件事,具有怎样的意图?文章写了几次背影?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亲与生命有怎样的关联?”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参考相关素材来分析和回答问题。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父亲与生命”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从生命的形式、价值、意义入手来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父子深情和中华传统美德,还能使学生学会珍爱亲情、感恩生命。
3.开展合作活动,渗透生命教育主题
语文教师要掌握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周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来了解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对初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进行分层。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各组成员的能力、思维、性格、水平等尽量互补,同时让各组通过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出小组长、小组发言代表、记录员等,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递进式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各小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引导组员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地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和意见,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和力量。教师可以从拓展和深化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演讲、作文、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独特看法,或分享自己的有效学习经验和心得,这样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进行人生、社会、现实、生命的思考。
总之,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掌握生命教育的特性和要求,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眼光来分析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约束、引导、促进作用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交流,进而为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赵尔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92-93.
马怀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论述[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56-57.
王慧.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1):103.
袁爱霞.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的融入[J].家长,2019(33):132.
姚淑珺.生命教育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中华辞赋,2019(09):143.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2020〕PLG358)“基于生命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受到自身辨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影响,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有效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若长时间受这些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甚至会对生命保持着一种漠视的态度。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掌握学生形成不正确思想和行为的诱因,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和生命教育思想,并围绕语文教学主题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与探索。此外,教师要对集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升级和改革,以期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及其现状
生命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是珍贵而特殊的存在。生命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有侧重点、有目的性地开展的一系列与认识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从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层面入手,明确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以全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前提,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本质。
当下,已有较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但受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偏重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未能将生命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此外,有的教师未把握好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尺度,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浅显地加入生命教育内容,或是利用较多的时间来开展生命教育,从而导致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虽然有的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但在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教师不能把握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动态化地呈现相关内容,未能将其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学习的主次。部分教师受自身多媒体教学经验和信息素养的影响,只能利用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若教学内容中涉及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换,往往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另外,部分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内容,都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这往往无法达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生命教育成效的目的。
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无法消除的个体差异,教师如果利用相同的方式来开展生命教育,统一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很难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另外,部分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根据某些固有的流程和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设置了一些生命教育学习任务,但只是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未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这会使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措施
1.整合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元素
大部分初中生虽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能力,但抗压能力较低,对生命的认知并不透彻,在面对一些挫折或困难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做出一些叛逆行为,或直接放弃生命。基于此,教师应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培养两个层面入手,科学整合现有的语文教材。教师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渠道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且能突出教学主题的素材,根据教学需求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也可以直接从语文教学数据库中获取生命教育资源,科学地进行借鉴、应用。教师还要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考虑生命存在的环境和生命发展的场所,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典型案例和事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生命教育。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诉求,给学生推荐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优秀读物,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悲惨世界》《生命之书》《我与地坛》《生命》《进化论》等,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将之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全面深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
2.构建教育情境,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生命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也许渺小、短暂,但绝不脆弱。即便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恶劣的环境,只要仍有希望,生命就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但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要想直观地了解和感悟生命,仅凭教师的课程分析和讲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特性,科学地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流程的优化。为了打造更具直观性和交互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片、音频、动画、视频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期突出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教师应科学设置一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生命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顽强、坚忍、不屈、传承。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与文章有关的视频或动画情境,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地震中父母守护孩子、生活中父母给孩子过生日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激发学生对父爱和母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本文为何以《背影》为题?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与父亲发生的哪几件事,具有怎样的意图?文章写了几次背影?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亲与生命有怎样的关联?”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参考相关素材来分析和回答问题。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父亲与生命”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从生命的形式、价值、意义入手来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父子深情和中华传统美德,还能使学生学会珍爱亲情、感恩生命。
3.开展合作活动,渗透生命教育主题
语文教师要掌握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周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来了解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对初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进行分层。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各组成员的能力、思维、性格、水平等尽量互补,同时让各组通过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出小组长、小组发言代表、记录员等,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递进式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各小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引导组员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地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和意见,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和力量。教师可以从拓展和深化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演讲、作文、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独特看法,或分享自己的有效学习经验和心得,这样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进行人生、社会、现实、生命的思考。
总之,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掌握生命教育的特性和要求,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眼光来分析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约束、引导、促进作用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交流,进而为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赵尔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92-93.
马怀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论述[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56-57.
王慧.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1):103.
袁爱霞.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的融入[J].家长,2019(33):132.
姚淑珺.生命教育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中华辞赋,2019(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