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著的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该书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勒庞“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入手,结合案例说明群体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并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价值观”这一内容联系起来,以德育角度从思想、心理、行动三方面提出影响青少年群体道德水平的浅见。
【关键词】群体道德 德育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81-02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生由知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
孟子用智慧说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知道所以然,每日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这就是大众。法国作家勒庞分析大众心理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一部虽遭微词但给后世诸多启发与思考的书——基本观点是:当原本孤立的个人,加入一个群体,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勒庞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由于群体的固有特征而体现在多个方面,他指出群体的共同属性是无意识,特征是冲动、急躁,易受暗示以及从众。
(一)群体的冲动与急躁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人民币200万元,引起网友哗然,人们对这个数字不以为然,大呼与万科形象不符。三天后万科董事长王石表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时有发生,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是持续的、长期的,而不应成为一时的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用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王石错了吗?今天的你我仔细地想一想,他没有错,那么王石理性的言论何以会引起公众的抗议呢?这正符合《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二)群体易受暗示
用来阐释这个道理最好的例子无疑是股市,2015年初牛市轰轰烈烈的来临,彼时盆满钵满,此时倾家荡产,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多次熔断轮番轮换,从疯狂到绝望只需要五天,从绝望到再疯狂只需要一天。连续下跌带来恐慌,人们慌不择路,轻易形成踩踏,更加让市场惨不忍睹。理性被人们的恐惧和贪婪所淹没,在市场的灾难面前我们脆弱的人性暴露无遗。在这赤裸裸的赌场中,我们看到“乌合之众效应”在发生作用:当不断有股民涌入股市时,我们就会觉得获得了一种力量从而轻信——这么多人都在进,肯定要把股市不断推向新高。当牛市来临,泡沫可以不断越滚越大,所谓的理性分析已经无济于事。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體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股票市场中所说的趋势,实际是乌合之众的趋势吧!
(三)群体的从众心理
古人的“三人成虎”可以说明,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虚幻的也变成了现实的,错误的也成为了正确的。其实,这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群体中多数人行为方式的现象。即便是聪明绝顶的人,其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人们需要以从众的方式,使自己迅速在心理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减轻群体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从德育角度对青少年群体道德价值观构建的几点建议
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联想到95后的青少年人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而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不良行为屡屡出现、愈演愈烈。不论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勒庞所言的群体道德问题在青少年中也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德育课程中“价值观的塑造”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结合时代发展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从德育角度让学生知晓、理解这一群体规律,进而能对自我产生更高的要求,更为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此,笔者就如何引导青少年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以提高群体道德水平提出几点浅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思想上:保持敬畏之心
勒庞道:“群体需要断言,断言对群体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也就是说,群体必须在“权威”的引导之下形成力量。对于青少年来说,权威的力量不言而喻。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深入浅出地结合青少年熟悉、喜爱的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正能量“偶像”,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在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戒妄。长此以往,青少年在社会公认的权威影响下,能够对真理与崇高怀有敬畏之心,对优秀的传统美德怀有崇敬之情。
(二)心理上:抵制“从俗”心理
95后的青少年为了区别于他人,往往都竭力标榜自己是个性潮人,但真的事到临头,不用别人逼迫,便会放弃自己的个性,悄无声息地开始“随大流”。因为人们天生有种本能,即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在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许“从众”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俗”确是需要青少年自觉摒弃的。“从俗”是指追随社会上庸俗、低俗、媚俗的所谓“潮流”,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表达消极、片面的观点。青少年由于尚在完善的三观,和不善于抵制诱惑,往往容易受到“三俗”现象的误导,需要更加有力的引导。
(三)行动上:鼓励实践参与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上的偏激现象需要预防,因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实践能开拓视野、丰富内涵,加深多元包容的思想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打通青少年实践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他们实践参与机会和实践参与能力。在日常德育过程中,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学生会、社团以及班级的管理工作,并提倡参与社会上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以及国际国内热点事件探讨交流会等,让青少年在课堂上、校园中、社会里增强主人翁意识,适应实践参与流程,勇于并善于梳理和表达自身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国家大事的观点,并在实践参与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的问题本不简单,群体的行为研究也非轻易说清,暂不论《乌合之众》中是否字字真理,但确实让笔者产生诸多思考,尤其是对其原因的探究。只有真正理解了“乌合之众”形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本书中的剖析也只是对其从某个角度的解读而已,但作为一个教育者,希望我们个体在人群中时能找到自身的出口,至少能勇于形成和表达自己理性的意见,不人云亦云,这不仅对社会学、教育学有意义,对如履薄冰的医疗行业也很有意义,不论是哪者,都是未来社会体现文明的关键领域。希望有一天民众不再盲从,舆论不再扼杀真实,民意不再绑架司法。懵懂的我们还需深思。
参考文献:
[1]董子豪.论教育对群体政治认同的间接性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
[2]袁娅.慈善捐赠是把双刃剑[J].企业管理,2017
【关键词】群体道德 德育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81-02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生由知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
孟子用智慧说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知道所以然,每日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这就是大众。法国作家勒庞分析大众心理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一部虽遭微词但给后世诸多启发与思考的书——基本观点是:当原本孤立的个人,加入一个群体,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勒庞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由于群体的固有特征而体现在多个方面,他指出群体的共同属性是无意识,特征是冲动、急躁,易受暗示以及从众。
(一)群体的冲动与急躁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人民币200万元,引起网友哗然,人们对这个数字不以为然,大呼与万科形象不符。三天后万科董事长王石表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时有发生,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是持续的、长期的,而不应成为一时的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用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王石错了吗?今天的你我仔细地想一想,他没有错,那么王石理性的言论何以会引起公众的抗议呢?这正符合《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二)群体易受暗示
用来阐释这个道理最好的例子无疑是股市,2015年初牛市轰轰烈烈的来临,彼时盆满钵满,此时倾家荡产,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多次熔断轮番轮换,从疯狂到绝望只需要五天,从绝望到再疯狂只需要一天。连续下跌带来恐慌,人们慌不择路,轻易形成踩踏,更加让市场惨不忍睹。理性被人们的恐惧和贪婪所淹没,在市场的灾难面前我们脆弱的人性暴露无遗。在这赤裸裸的赌场中,我们看到“乌合之众效应”在发生作用:当不断有股民涌入股市时,我们就会觉得获得了一种力量从而轻信——这么多人都在进,肯定要把股市不断推向新高。当牛市来临,泡沫可以不断越滚越大,所谓的理性分析已经无济于事。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體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股票市场中所说的趋势,实际是乌合之众的趋势吧!
(三)群体的从众心理
古人的“三人成虎”可以说明,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虚幻的也变成了现实的,错误的也成为了正确的。其实,这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群体中多数人行为方式的现象。即便是聪明绝顶的人,其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人们需要以从众的方式,使自己迅速在心理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减轻群体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从德育角度对青少年群体道德价值观构建的几点建议
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联想到95后的青少年人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而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不良行为屡屡出现、愈演愈烈。不论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勒庞所言的群体道德问题在青少年中也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德育课程中“价值观的塑造”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结合时代发展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从德育角度让学生知晓、理解这一群体规律,进而能对自我产生更高的要求,更为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此,笔者就如何引导青少年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以提高群体道德水平提出几点浅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思想上:保持敬畏之心
勒庞道:“群体需要断言,断言对群体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也就是说,群体必须在“权威”的引导之下形成力量。对于青少年来说,权威的力量不言而喻。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深入浅出地结合青少年熟悉、喜爱的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正能量“偶像”,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在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戒妄。长此以往,青少年在社会公认的权威影响下,能够对真理与崇高怀有敬畏之心,对优秀的传统美德怀有崇敬之情。
(二)心理上:抵制“从俗”心理
95后的青少年为了区别于他人,往往都竭力标榜自己是个性潮人,但真的事到临头,不用别人逼迫,便会放弃自己的个性,悄无声息地开始“随大流”。因为人们天生有种本能,即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在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许“从众”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俗”确是需要青少年自觉摒弃的。“从俗”是指追随社会上庸俗、低俗、媚俗的所谓“潮流”,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表达消极、片面的观点。青少年由于尚在完善的三观,和不善于抵制诱惑,往往容易受到“三俗”现象的误导,需要更加有力的引导。
(三)行动上:鼓励实践参与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上的偏激现象需要预防,因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实践能开拓视野、丰富内涵,加深多元包容的思想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打通青少年实践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他们实践参与机会和实践参与能力。在日常德育过程中,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学生会、社团以及班级的管理工作,并提倡参与社会上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以及国际国内热点事件探讨交流会等,让青少年在课堂上、校园中、社会里增强主人翁意识,适应实践参与流程,勇于并善于梳理和表达自身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国家大事的观点,并在实践参与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的问题本不简单,群体的行为研究也非轻易说清,暂不论《乌合之众》中是否字字真理,但确实让笔者产生诸多思考,尤其是对其原因的探究。只有真正理解了“乌合之众”形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本书中的剖析也只是对其从某个角度的解读而已,但作为一个教育者,希望我们个体在人群中时能找到自身的出口,至少能勇于形成和表达自己理性的意见,不人云亦云,这不仅对社会学、教育学有意义,对如履薄冰的医疗行业也很有意义,不论是哪者,都是未来社会体现文明的关键领域。希望有一天民众不再盲从,舆论不再扼杀真实,民意不再绑架司法。懵懂的我们还需深思。
参考文献:
[1]董子豪.论教育对群体政治认同的间接性作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
[2]袁娅.慈善捐赠是把双刃剑[J].企业管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