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学轻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重学,轻考;重语言揣摩,轻描述讲解;重师生互动,轻单维传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学轻教;学情;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63-01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学轻教”。
一、重学,轻考
在大多数人眼中,考试是升学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考试的另一重目的,即检测学生在前一个学习周期的学习效果。南方科技大学今年的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招生成绩中,高考分数占60%,南科大能力测试占30%,高中平时学业成绩占7%,综合素质占3%。而在大学阶段,大学学科的期末成绩=60%的考试成绩 40%的平时成绩。可见,我们的高校在重视期末检测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效。
例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二年级下册《识字4》时,重点讲述了“水”与“冰”的区别。首先,以甲骨文图形的方式展示两者的不同,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上区分字形;之后根据“氵”“冫”的偏旁部首,结合“寒冷”“冰雪”“江河”等字词,重点阐述两者的内涵及用法。学生学习之后谨记在心,任凭考试如何出题,只要他们彻底掌握了这两个字的相关知识,就不会出错。
考试固然重要,但日常的学习更为重要。平时的学习奠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日常的知识积累是保障学生考试顺利的基石。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凭题目如何变换,其解题思路、解题方式都是一致的。
二、重语言揣摩,轻描述讲解
我们学习语文,是在学习作者的文章。有些细节描述需要对作者进行揣摩,将自己变成作者本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感情变化。笔者在教学中,时常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言语对话进行揣摩,与文中的角色进行互换,把握对话语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及其内心活动。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课文前半部分,张飞与刘备之间有两句对话,虽然简短,却将两者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了两者的内心特点。笔者让两个学生对文中的对话进行揣摩,并演绎出来。
学生A演绎张飞,还未开口时,脸上的表情已经表现出了一丝丝愤怒与不甘,说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语气中还带有一丝丝嫌弃之意。
学生B演绎刘备,听完张飞(学生A)的话之后,反而表现出了对学生A的嫌弃之感,然后用愤怒的语气说道:“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感觉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觉得自己的三弟一点眼光都没有。
学生们将文中的对话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深入分析的结果。
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用表演、对话的形式进行演绎,表达出角色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性格,理解了课文作者的写作用意,在整体上把握了全文。
三、重师生互动,轻单维传递
课堂本就是学生的学堂。真正成功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课堂,通过思维的互动,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通过九色鹿、调达、国王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做人的道理。笔者在总结课文主旨时,与学生进行了探讨。
师:老师觉得,这篇课文要教育我们不要向调达那样出尔反尔,我们应唾弃那样的人。
(这样的总结比较单一,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面则需要学生补充)
生:老师,课文有三个角色呢,九色鹿、调达还有国王。你说的是调达那样的人,但还有九色鹿呢?九色鹿告诉我们,要助人为乐;国王告诉我们,做人应知错就改。反过来想,不能背信弃义,那我们就应该知恩图报。
知识的传授并非教师的单向传递,也并非学生单独的探索,而是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教师则需要做一個领路人,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师生的互动中,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思考方向,使他们掌握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之有道;应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会文章情节;应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方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学轻教;学情;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63-01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学轻教”。
一、重学,轻考
在大多数人眼中,考试是升学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考试的另一重目的,即检测学生在前一个学习周期的学习效果。南方科技大学今年的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招生成绩中,高考分数占60%,南科大能力测试占30%,高中平时学业成绩占7%,综合素质占3%。而在大学阶段,大学学科的期末成绩=60%的考试成绩 40%的平时成绩。可见,我们的高校在重视期末检测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效。
例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二年级下册《识字4》时,重点讲述了“水”与“冰”的区别。首先,以甲骨文图形的方式展示两者的不同,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上区分字形;之后根据“氵”“冫”的偏旁部首,结合“寒冷”“冰雪”“江河”等字词,重点阐述两者的内涵及用法。学生学习之后谨记在心,任凭考试如何出题,只要他们彻底掌握了这两个字的相关知识,就不会出错。
考试固然重要,但日常的学习更为重要。平时的学习奠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日常的知识积累是保障学生考试顺利的基石。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凭题目如何变换,其解题思路、解题方式都是一致的。
二、重语言揣摩,轻描述讲解
我们学习语文,是在学习作者的文章。有些细节描述需要对作者进行揣摩,将自己变成作者本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感情变化。笔者在教学中,时常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言语对话进行揣摩,与文中的角色进行互换,把握对话语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及其内心活动。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课文前半部分,张飞与刘备之间有两句对话,虽然简短,却将两者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了两者的内心特点。笔者让两个学生对文中的对话进行揣摩,并演绎出来。
学生A演绎张飞,还未开口时,脸上的表情已经表现出了一丝丝愤怒与不甘,说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语气中还带有一丝丝嫌弃之意。
学生B演绎刘备,听完张飞(学生A)的话之后,反而表现出了对学生A的嫌弃之感,然后用愤怒的语气说道:“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感觉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觉得自己的三弟一点眼光都没有。
学生们将文中的对话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深入分析的结果。
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用表演、对话的形式进行演绎,表达出角色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性格,理解了课文作者的写作用意,在整体上把握了全文。
三、重师生互动,轻单维传递
课堂本就是学生的学堂。真正成功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课堂,通过思维的互动,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通过九色鹿、调达、国王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做人的道理。笔者在总结课文主旨时,与学生进行了探讨。
师:老师觉得,这篇课文要教育我们不要向调达那样出尔反尔,我们应唾弃那样的人。
(这样的总结比较单一,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面则需要学生补充)
生:老师,课文有三个角色呢,九色鹿、调达还有国王。你说的是调达那样的人,但还有九色鹿呢?九色鹿告诉我们,要助人为乐;国王告诉我们,做人应知错就改。反过来想,不能背信弃义,那我们就应该知恩图报。
知识的传授并非教师的单向传递,也并非学生单独的探索,而是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教师则需要做一個领路人,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师生的互动中,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思考方向,使他们掌握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之有道;应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会文章情节;应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方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