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提问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内涵:“问什么”和“怎样提”,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的分类
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六类: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回忆性提问,常见提问内容有:作者,朝代,选自何处,修辞,文体知识,重点词义,实词,虚词等,其特点是答案具体。如:文章主人公是谁?回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都德的《最后一课》(1)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2)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上课之前和上课之间:上课之前写了两处地点,分别是哪两处?上课之间,讲了哪些内容?请从文中找出。理解性提问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性提问。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都德的《最后一课》:(1)上学路上,小弗朗士有那些所见所闻,由此看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小男孩?(由表入里分析)。(2)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分析这“最后一课”与平常有何不同之处。试从老师、学生、教室气氛、后排板凳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比较分析)(3)人物描写主要有哪四类?刻画韩麦尔先生时,作者主要抓住韩麦尔先生那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何作用?(评价分析)(4)小说中出现几次“可怜”?联系语境思考分别是什么意思?(语境义分析)
4.综合性提问。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主要有从解题入手,从分析背景入手,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分析主体事件入手,从思路脉络入手等等;(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如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分析对比映衬入手,分析折射暗示等。《最后一课》: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的小学生,可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吗?能说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5.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二、提问方法
“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首先,从提问内容角度看,要做到四问四忌: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重点出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难点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散乱无序。巩固性知识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其次,从提问对象角度看,做到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题目问优生,他生复述,忌“枪枪卡壳”。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忌“仓促上阵”。
第三,提问技巧丰富多样,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重问与轻问。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说明重问与轻问的重要性。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连环问、套问、反复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轻问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2.正问与反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3.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有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便开门见山地问“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试说说?”大多数学生被老师的这种曲问有些回不过神:“什么?孔乙己就是孔乙己的名字呗!”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接着一些同学似乎清醒过来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就在这时老师满意地点头说:“是啊!可见孔乙己是命运。”这里,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曲问就是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
4.追问与联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迫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问题形式:连环式,比较式,扩展式,适合对优良学生提问;而选择式,填空式,求异式,则适合对后进学生进行提问。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提问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内涵:“问什么”和“怎样提”,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的分类
一节课,知能训练的量比较大且轻重不一,由此将提问分为六类: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
1.回忆性提问,常见提问内容有:作者,朝代,选自何处,修辞,文体知识,重点词义,实词,虚词等,其特点是答案具体。如:文章主人公是谁?回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都德的《最后一课》(1)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2)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上课之前和上课之间:上课之前写了两处地点,分别是哪两处?上课之间,讲了哪些内容?请从文中找出。理解性提问好处是使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理解,易于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性提问。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分析字词句段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问时力图找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分析提问的效果才会明显。都德的《最后一课》:(1)上学路上,小弗朗士有那些所见所闻,由此看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小男孩?(由表入里分析)。(2)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分析这“最后一课”与平常有何不同之处。试从老师、学生、教室气氛、后排板凳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比较分析)(3)人物描写主要有哪四类?刻画韩麦尔先生时,作者主要抓住韩麦尔先生那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何作用?(评价分析)(4)小说中出现几次“可怜”?联系语境思考分别是什么意思?(语境义分析)
4.综合性提问。综合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只有综合才能把握中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问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内容入手,主要有从解题入手,从分析背景入手,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分析主体事件入手,从思路脉络入手等等;(2)从结构入手;(3)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入手:如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分析对比映衬入手,分析折射暗示等。《最后一课》: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的小学生,可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吗?能说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5.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如肯定与否定思维,递进与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多侧面思维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评价性提问主要有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结构,评价观点,评价表现技巧,评价表达方式等等。
二、提问方法
“一句话十样说”,这里有个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首先,从提问内容角度看,要做到四问四忌: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重点出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难点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散乱无序。巩固性知识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其次,从提问对象角度看,做到四问四忌:高深或灵活性较大的题目问优生,他生复述,忌“枪枪卡壳”。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忌“仓促上阵”。
第三,提问技巧丰富多样,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这里列举几种提问技巧:
1.重问与轻问。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说明重问与轻问的重要性。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连环问、套问、反复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轻问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2.正问与反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进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强化行为动机,深化主题,打动学生的心灵。
3.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有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便开门见山地问“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试说说?”大多数学生被老师的这种曲问有些回不过神:“什么?孔乙己就是孔乙己的名字呗!”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接着一些同学似乎清醒过来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就在这时老师满意地点头说:“是啊!可见孔乙己是命运。”这里,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曲问就是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曲问往往以直问为基础,沿着这条曲径使学生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
4.追问与联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迫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问题形式:连环式,比较式,扩展式,适合对优良学生提问;而选择式,填空式,求异式,则适合对后进学生进行提问。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