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具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困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巧”用学具。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合理地选择易操作的学具;有的放矢,构建学具操作模式,有始有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通过“做”数学,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关键词:学具操作;高效性;可控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他们需要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小学数学的学习又存在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具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困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小学数学离不开学具操作。可是,是否只要在数学课堂上安排学具操作,就能高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呢?不,要合理安排学具,我认为只有在使用学具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具的选择要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小小的学具中蕴含着大学问,教师只有预见学具在教学中是否有必要、易操作,只有选择合理的学具,把它用在刀刃上,才能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1.体现学具使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学具是不能很好地展开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教师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凭空想象,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只有利用学具让学生亲身体验过,才能有理解、有感悟、有收获,留下的记忆也才是深刻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学具操作的学习。新课程中实践活动课更是离不开学具操作,这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一类课。当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需要使用学具,只有数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需要借助学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的困难时,我们才使用学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具使用的必要性。
2.体现学具使用的易操作性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只有在课前预见学具是否易于操作才能体现教学的高效性。反之,学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反而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在一次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时,我选择了小棒这一常见的学具。请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个“比较量”,要求学生一一对齐,一眼就能看出大的数比小的数多多少。学生摆了好久,终于摆完了。我问孩子们:“你能一眼看出多多少吗?”由于孩子太小,小棒摆得歪歪扭扭,摆得也很紧凑。所以,孩子们说:“他摆得不齐,下面好几根歪了。”“看不出来!”……我很无奈,只好重新摆,每两根小棒间隔距离大一些,上下摆得整整齐齐,这样总算能一眼看出相差数了。看来,小棒这一学具非但没有为教学服务,反而阻碍了教学进程。因此,要提前预见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操作能力,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提前让几个学生摆一摆,看学生能不能顺利摆出预想的效果。如果不能就要换一种学具。同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选用小圆片摆一摆,就能摆出预想的效果,而且学生一目了然地就能理解大数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小数相同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多出来的部分(即相差数)。这样的简易操作才能为后面的教与学奠定基础,避免了“好心办坏事”,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具的操作要体现教学的可控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自主探索的开放式课堂,教师一不小心就会使课堂陷入失控的局面。因此,学具操作要体现教学的可控性。
1.有的放矢,构建模式
在学具操作前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学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比较强,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拿出学具把玩,而忘了课堂纪律。课堂会因此变得乱哄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具操作前就应使其明确操作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告诉学生学具操作中的步驟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操作的模式。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我给每一小组准备了圆柱、圆锥、沙子和水。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操作,可能会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操作,小心翼翼地把满满的一杯圆锥容器里的水倒到圆柱容器里,就连数学学得不怎么好的孩子也格外投入!有的放矢的数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通过动手来验证或发现数学结论的意识。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避免教与学的随意性,学生的思维才有正确的方向。
2.有始有终,养成习惯
教师要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比较得出结论。学具操作完毕,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具放到指定的地方,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学具操作已经结束,也可以避免学生拿玩具做小动作,做到有始有终。
数学课堂因为有了学具而更加精彩。“巧”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考、得出结论,实现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目的。学生有了学具的辅助,就能轻松又饶有兴趣地学习数学。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的过程中闪光,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志芬.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J].现代教育教研,2009(12).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学具操作;高效性;可控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他们需要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小学数学的学习又存在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具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困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小学数学离不开学具操作。可是,是否只要在数学课堂上安排学具操作,就能高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呢?不,要合理安排学具,我认为只有在使用学具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具的选择要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小小的学具中蕴含着大学问,教师只有预见学具在教学中是否有必要、易操作,只有选择合理的学具,把它用在刀刃上,才能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1.体现学具使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学具是不能很好地展开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教师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凭空想象,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只有利用学具让学生亲身体验过,才能有理解、有感悟、有收获,留下的记忆也才是深刻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学具操作的学习。新课程中实践活动课更是离不开学具操作,这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一类课。当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需要使用学具,只有数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需要借助学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的困难时,我们才使用学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具使用的必要性。
2.体现学具使用的易操作性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只有在课前预见学具是否易于操作才能体现教学的高效性。反之,学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反而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在一次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时,我选择了小棒这一常见的学具。请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个“比较量”,要求学生一一对齐,一眼就能看出大的数比小的数多多少。学生摆了好久,终于摆完了。我问孩子们:“你能一眼看出多多少吗?”由于孩子太小,小棒摆得歪歪扭扭,摆得也很紧凑。所以,孩子们说:“他摆得不齐,下面好几根歪了。”“看不出来!”……我很无奈,只好重新摆,每两根小棒间隔距离大一些,上下摆得整整齐齐,这样总算能一眼看出相差数了。看来,小棒这一学具非但没有为教学服务,反而阻碍了教学进程。因此,要提前预见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操作能力,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提前让几个学生摆一摆,看学生能不能顺利摆出预想的效果。如果不能就要换一种学具。同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选用小圆片摆一摆,就能摆出预想的效果,而且学生一目了然地就能理解大数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小数相同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多出来的部分(即相差数)。这样的简易操作才能为后面的教与学奠定基础,避免了“好心办坏事”,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具的操作要体现教学的可控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自主探索的开放式课堂,教师一不小心就会使课堂陷入失控的局面。因此,学具操作要体现教学的可控性。
1.有的放矢,构建模式
在学具操作前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学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比较强,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拿出学具把玩,而忘了课堂纪律。课堂会因此变得乱哄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具操作前就应使其明确操作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告诉学生学具操作中的步驟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操作的模式。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我给每一小组准备了圆柱、圆锥、沙子和水。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操作,可能会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操作,小心翼翼地把满满的一杯圆锥容器里的水倒到圆柱容器里,就连数学学得不怎么好的孩子也格外投入!有的放矢的数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通过动手来验证或发现数学结论的意识。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避免教与学的随意性,学生的思维才有正确的方向。
2.有始有终,养成习惯
教师要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比较得出结论。学具操作完毕,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具放到指定的地方,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学具操作已经结束,也可以避免学生拿玩具做小动作,做到有始有终。
数学课堂因为有了学具而更加精彩。“巧”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考、得出结论,实现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目的。学生有了学具的辅助,就能轻松又饶有兴趣地学习数学。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的过程中闪光,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志芬.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J].现代教育教研,2009(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