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竞赛性体育游戏有效组织策略浅谈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911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趣味形式,它由各种基本动作组成,内容广泛有趣,深受小学生喜爱。而竞赛性体育游戏是其中最富吸引力的一种,十分符合小学生争强好玩的年龄特点。但实际教学中,竞赛性体育游戏往往会出现“重形式轻实效,重结果轻规则,重量变轻质变”等不良现象。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引发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并从“练习基本技能”着手,提出了“优化游戏情境、保留自由空间、发挥师生评价效能、创设公平环境”的竞赛性体育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从而真正让每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赛性体育游戏中来,并在游戏中玩出乐趣,赛出风格。
  关键词:竞赛性体育游戏 问题 原因 策略
  
  一、竞赛性体育游戏开展的现状
  1.教学组织:重形式轻实效。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游戏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花尽心思设计了复杂的竞赛规则,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挑战、步步过关才能完成“终极任务”。仔细计算,学生站着等待的时间远远超过参加活动的时间,这类竞赛游戏有些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2.学习主体:重胜利轻规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成功的游戏活动关键要看主体习得了什么技能,身体是否得到锻炼。在一些竞赛性体育游戏中,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只希望自己取得胜利,对竞争对手采取敌视的态度,不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千方百计给别人“找碴”。这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优秀品质的养成是毫无益处的。
  3.教学评价:重量变轻质变。教师的评价对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经验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竞赛性体育游戏往往几人或几组同时开展,而这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往往很难准确地捕捉住每组参赛学生活动过程中一些“质”的变化,而最终只能以“量”来衡量评判。这类重“量”轻“质”的评价会误导学生更加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忽视了规则的养成教育。
  二、引发种种不良现象的具体原因
  1.竞赛至上的片面观念根深蒂固。“胜败论英雄”的理念,以及田径场上重视竞赛结果的各种体育赛事,影响着学生竞赛性体育游戏的开展。学生觉得只要是比赛,就该胜利,至于用何种方法取得胜利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不仅学生如此,有些教师也把体育教学中具有教育性、参与性的游戏与体育赛事混为一谈,从而误入只重比赛结果的歧途。
  2.对竞赛性体育游戏目标一知半解。有的教师片面认为,竞赛性体育游戏符合学生好胜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竞赛游戏中,学生情绪高昂,场面热烈,单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而忽略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忽略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标,导致竞赛华而不实。
  3.监督不力导致规则形同虚设。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往往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在游戏开始之前习惯性地一口气交代规则。比赛开始,教师更多关注游戏的顺利组织与开展,学生更多关注如何获胜,规则就被“晾”在一边。比赛中违规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无形中怂恿了更多的人违反规则,因监督不力最后导致规则形同虚设。
  三、组织竞赛性体育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
  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能、掌握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目标。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利用游戏的竞争性,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竞赛性体育游戏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练习基本技能,为竞赛性游戏开展作好铺垫。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活动,是因为体育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运动与自由,在自由的运动中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但竞赛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排队、等待、评价等环节,确实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在竞赛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器材,并通过耐心的指导和孩子自由的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并巩固基本技能,为每位孩子都能自信满满地参加竞赛游戏作好铺垫。
  2.优化游戏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觉遵守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是竞赛性体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快,容易顾此失彼。要想在游戏活动中自始至终遵循规则,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但教师监督也好,学生监督也好,都是外在的因素,带有被动性,一味强化规则只能使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内化规则,才能让竞赛性游戏成为一件省心省力的事。而创设身临其境、趣味化的游戏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主动遵守规则。如三年级体育游戏《飞快行动》中,教师将活动贯穿于营救伤员这一情境,教师为总指挥,学生扮演小救护员。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3.保留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对于小学生来说竞赛性活动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能够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对场地、运动器械的经验和对活动规则的了解,运用掌握的各种基本动作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创设竞赛性活动,学生会同样运用各种经验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并在合作中受同伴的启发去创建新比赛,能有效地开发其创造潜能,从而通过操作表现,自己设想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极大地提高。
  4.发挥师生评价效能,让胜负原因成为经验共享。竞赛性体育游戏的评价,不能单纯地评价结果,“某队运了几个球是冠军”“某队用了多少时间获得第一名”。这种只对取得胜利结果的宣布是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的,也是毫无意义的。竞赛性体育游戏既要追求结果,更要优化过程,从积极评价入手,师生评价相结合。对于过程评价,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把看到的、想到的大胆表达出来。多用下列启发式的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第一组为什么会胜利?第二组虽然用的时间最少,但谁能指出他们有哪些行为犯规了?知道冠军组合作得那么好的秘密是什么吗?为什么第二组的沙包没有掉下?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吸引力。
  5.创设公平环境,保护不同个体的积极性。既然有竞争,首先就要保证公平合理。如个人竞赛应尽量把身体基础运动能力差距不大的几个学生安排在一起比赛;小组比赛应及时清点人数,在保证人数相等的基础上基本做到男女比例均衡;对于违反竞赛规则的学生,应该同等条件接受处罚,如停止一次游戏、重新再来、被罚出局等等。只有环境公平了,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避免强者骄傲自满、弱者自卑,让学生享受竞赛游戏带来的乐趣。
   竞赛性体育游戏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玩出乐趣,赛出风格,从而获得自身最有价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保法,《树立竞赛性体育游戏的过程意识》
  [2] 李翅鹏,《浙江体育科学专集》,中国体育报出版社,2003
  [3] 董玉泉,《体育教学案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并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代
幼儿的创造行为就是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呵护并促进孩子的创造行为.关注幼儿主体创
指出高温热处理是制备高模量碳纤维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制备PAN基高模量碳纤维的3种高温热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