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的发展作为马克思的重要标准,以主体价值的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孕育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重要且独特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现如今,全面理解并科学把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科学的定位我国现处的历史阶段,不断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泠雨(1988.7-),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專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018-01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于1843年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预示着其社会形态理论之初步形成。在书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的提出,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确立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手稿中,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得到初步展开,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经过物质生产劳动改造过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对象化劳动,是合乎人性的劳动。政治的、精神的生产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它们受到物质生产劳动的支配。只是到了阶级社会,对象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关系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出现了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并发展到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要扬弃私有财产,就要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彻底解放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達到共产主义状态。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劳动尚未异化的公有制阶段、劳动异化的私有制阶段和扬弃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的思想已见雏形。
二、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与理论定位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视角,透视了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自由实现状况,并以此为评判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三阶段的划分,形成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不发达,家庭、氏族以及各种形式的公社都是体现着这种从属与依赖关系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货币、交换价值亦一道发展起来了,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趋于瓦解,人类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个人从自然形成的各种关系下解脱出来,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由,人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使得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人受物的役使,依赖于物。在比较前两种形态时,马克思确认,物的关系相对于人们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初表现,是自由个性实现道路上的必要一环,但它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才不再是外在的强制劳动而“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即“真正自由的劳动”。
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虽然也是以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马克思眼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三个层次的统一的人。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人本主义者。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划分三大社会形态时,并不是抽象地从人的发展人手,而是在把握人的发展及其发展条件之间客观逻辑的基础上得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要从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寻得答案与获得进步。
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科学地解释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过去我们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而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在实践中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由于受姓“资”、姓“社”的困扰,改革受到了一些阻力。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科学历史观上的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三大社会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于自然经济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于商品经济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于产品经济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为第三大社会形态创造条件。这就告诉我们:各国家各民族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本民族的实际选择社会制度形式,跨越一种或者几种社会制度的情况是允许存在的。但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在“自然经济社会”跨越整个“商品社会形态”的所有形式,直接进人“产品经济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杜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利益原则又导致人的“致富欲”空前膨胀,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种种违反伦理道德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成为理论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在使人异化的同时,又使人产生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全面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之间是一种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它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仍是人们主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市场经济模式。它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高度自觉的活动,是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有机结合,其灵魂是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不仅要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们终将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高度发展,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泠雨(1988.7-),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專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018-01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于1843年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预示着其社会形态理论之初步形成。在书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的提出,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确立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手稿中,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得到初步展开,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经过物质生产劳动改造过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对象化劳动,是合乎人性的劳动。政治的、精神的生产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它们受到物质生产劳动的支配。只是到了阶级社会,对象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关系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出现了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并发展到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要扬弃私有财产,就要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彻底解放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達到共产主义状态。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劳动尚未异化的公有制阶段、劳动异化的私有制阶段和扬弃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的思想已见雏形。
二、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与理论定位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视角,透视了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自由实现状况,并以此为评判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三阶段的划分,形成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不发达,家庭、氏族以及各种形式的公社都是体现着这种从属与依赖关系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货币、交换价值亦一道发展起来了,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趋于瓦解,人类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个人从自然形成的各种关系下解脱出来,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由,人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使得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人受物的役使,依赖于物。在比较前两种形态时,马克思确认,物的关系相对于人们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初表现,是自由个性实现道路上的必要一环,但它并没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才不再是外在的强制劳动而“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即“真正自由的劳动”。
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虽然也是以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马克思眼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三个层次的统一的人。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人本主义者。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划分三大社会形态时,并不是抽象地从人的发展人手,而是在把握人的发展及其发展条件之间客观逻辑的基础上得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要从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寻得答案与获得进步。
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科学地解释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过去我们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而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在实践中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由于受姓“资”、姓“社”的困扰,改革受到了一些阻力。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科学历史观上的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三大社会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于自然经济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于商品经济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于产品经济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为第三大社会形态创造条件。这就告诉我们:各国家各民族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本民族的实际选择社会制度形式,跨越一种或者几种社会制度的情况是允许存在的。但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在“自然经济社会”跨越整个“商品社会形态”的所有形式,直接进人“产品经济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杜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利益原则又导致人的“致富欲”空前膨胀,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种种违反伦理道德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成为理论界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在使人异化的同时,又使人产生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全面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之间是一种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它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仍是人们主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市场经济模式。它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高度自觉的活动,是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有机结合,其灵魂是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不仅要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们终将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高度发展,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