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江苏苏州落幕的“2007海峡两岸暨东亚地区财经与商学研讨会”上传出讯息:资金短缺已取代人才因素,成为限制“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一项对长三角地区的300多家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显示,70%的企业表示在近两年有一定数量融资,60%的企业表示最短缺的是资金。这说明“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多数对市场前景看好,对资金有较大需求,同时也说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较大。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盈利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竞争不规范,一些中小企业靠打擦边球、靠关系,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规范、日趋激烈,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窘况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也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如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开展银企合作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不惟身份看发展,不论规模看效益”的共识,但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应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应先从自身寻找症结。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与过去相比,积累多了,规模大了,可管理水平却没有长进,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连一份清晰的财务报表都提供不出来。不是提供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股东结构复杂,使得银行方面很难下决心放贷。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银行信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效的担保。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需要企业提供自身或第三人的资产作抵押,也可以由第三人作担保,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无法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资产,又没有其他企业为其担保,所以无法得到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行为也是企业的行为,也要讲究资金效益,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又不得不让银行慎贷、惜贷。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金融机构来说,主要应扭转“爱大嫌小”的经营思路,给予中小企业“无差别”待遇。
长期以来,对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投资软环境,公平税赋,但对中小企业亟待拓宽融资渠道的呼声,却重视不够。中小企业也常常抱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往往是纸上谈兵,很难落实。一边是说资金贷不出去,一边在喊融资难、贷款难。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总是处在尴尬的两难境地。
谁都知道,金融机构是靠贷款赚利差吃饭的,手中的钱贷不出去会影响运营效率。既然国家鼓励,银企双方也有这个需求,为什么银行却难以青睐中小企业呢?
信用是信贷活动的基础,国内中小企业长期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税收和信用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有关方面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及财务状况几乎没有可比较和参照的信息。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下,有不少中小企业明明经营情况相当不错,但为了逃避税收,就采取做假帐等方式,少报盈余,虚报亏损。对于这样缺失诚信的企业,银行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可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需要银企双方共同努力。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规范化入手,千方百计地满足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自身的资信度。同时,尽早构建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
金融界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国内目前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存有一定缺陷,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对信贷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尽管金融信用环境有所好转,但一些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仍较严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能找到可靠的担保,就能弥补自身的“信用”不足,但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银行认可的担保。目前,大部分银行要求担保信用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可达到这个级别的企业几乎没有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另一方面,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商业银行自下而上普遍加大了贷款投放的考核力度,但对开展信贷营销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缓慢,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银行惟有适应市场变化,才能从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经济中分得一块“奶酪”。对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如果及早介入,选择、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对银行自身是非常有利的。近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在信贷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金融产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来看品种不多,还不能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效的载体。
创业投资是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新生力量,理应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国内创业投资10年的发展却不太令人满意。目前,国内注册的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本仅相当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量,而投资率仅为2%。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政策制度缺陷,没有一部全国性法规,国际惯例与现行公司法相抵触,创业投资公司退出渠道狭窄等因素制约外,中小企业的诸多“硬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一些中小企业希望创业投资公司只投资不参与管理,对创业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不配合,虚报业绩,甚至不顾创业投资公司追求阶段性权益回报的资本性质,而过多强调企业长期性和成长性,经常是几年不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为加大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还贷方式、改进信用评定标准和贷款担保条件等。有的通过召开银企联席会、信贷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增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沟通,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在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活动的基础上,落实对守信用中小企业的金融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的抓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并开展专项维权活动,与司法机关建立稳定的金融债权维护协作机制,加大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把维护金融债权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二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实现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四是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基金,这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盈利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竞争不规范,一些中小企业靠打擦边球、靠关系,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规范、日趋激烈,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窘况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也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如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开展银企合作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不惟身份看发展,不论规模看效益”的共识,但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应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应先从自身寻找症结。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与过去相比,积累多了,规模大了,可管理水平却没有长进,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连一份清晰的财务报表都提供不出来。不是提供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股东结构复杂,使得银行方面很难下决心放贷。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银行信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效的担保。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需要企业提供自身或第三人的资产作抵押,也可以由第三人作担保,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无法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资产,又没有其他企业为其担保,所以无法得到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行为也是企业的行为,也要讲究资金效益,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又不得不让银行慎贷、惜贷。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金融机构来说,主要应扭转“爱大嫌小”的经营思路,给予中小企业“无差别”待遇。
长期以来,对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投资软环境,公平税赋,但对中小企业亟待拓宽融资渠道的呼声,却重视不够。中小企业也常常抱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往往是纸上谈兵,很难落实。一边是说资金贷不出去,一边在喊融资难、贷款难。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总是处在尴尬的两难境地。
谁都知道,金融机构是靠贷款赚利差吃饭的,手中的钱贷不出去会影响运营效率。既然国家鼓励,银企双方也有这个需求,为什么银行却难以青睐中小企业呢?
信用是信贷活动的基础,国内中小企业长期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税收和信用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有关方面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及财务状况几乎没有可比较和参照的信息。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下,有不少中小企业明明经营情况相当不错,但为了逃避税收,就采取做假帐等方式,少报盈余,虚报亏损。对于这样缺失诚信的企业,银行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可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需要银企双方共同努力。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规范化入手,千方百计地满足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自身的资信度。同时,尽早构建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
金融界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国内目前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存有一定缺陷,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对信贷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尽管金融信用环境有所好转,但一些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仍较严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能找到可靠的担保,就能弥补自身的“信用”不足,但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银行认可的担保。目前,大部分银行要求担保信用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可达到这个级别的企业几乎没有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另一方面,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商业银行自下而上普遍加大了贷款投放的考核力度,但对开展信贷营销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缓慢,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银行惟有适应市场变化,才能从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经济中分得一块“奶酪”。对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如果及早介入,选择、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对银行自身是非常有利的。近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在信贷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金融产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来看品种不多,还不能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效的载体。
创业投资是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新生力量,理应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国内创业投资10年的发展却不太令人满意。目前,国内注册的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本仅相当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量,而投资率仅为2%。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政策制度缺陷,没有一部全国性法规,国际惯例与现行公司法相抵触,创业投资公司退出渠道狭窄等因素制约外,中小企业的诸多“硬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一些中小企业希望创业投资公司只投资不参与管理,对创业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不配合,虚报业绩,甚至不顾创业投资公司追求阶段性权益回报的资本性质,而过多强调企业长期性和成长性,经常是几年不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为加大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还贷方式、改进信用评定标准和贷款担保条件等。有的通过召开银企联席会、信贷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增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沟通,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在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活动的基础上,落实对守信用中小企业的金融优惠政策,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的抓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并开展专项维权活动,与司法机关建立稳定的金融债权维护协作机制,加大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把维护金融债权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二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实现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四是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基金,这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