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经在初中实行了好几年, 在学习理念上,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内容多、知识面广、信息容量大。自新课改实施以来,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多变性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但也有些教师在认识上仍存在着困惑,因而使得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偏差: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追求民主、抛弃秩序;追求形式丰富多样,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那就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1. 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对45分钟的语文课感兴趣,要想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和课堂,自己首先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功底。如果他受学识和文化的约束,语言贫乏,干瘪无味,一节课翻来覆去总是用有限的几个词,说来说去也就只有那么几个重复的句式,找不到恰当的修辞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更不能带领学生“与古圣人对话”,品味名家经典之作,开拓视野,这样的课堂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效率又如何上得去呢?
教师作为文化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传播者,理应广泛的学习,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不断地积累词汇,丰富语言,阐述道理,透辟深刻,令人折服。长期以来人们只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教”的社会职责,却忽略了他们“学”的重要性。其实,阅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养其根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非阅读不能使教师充盈自己的理想,假如教师自己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却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这跟让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什么两样呢?不阅读的教师,其语文课堂怎么会有思接千载的机智,神采飞扬的潇洒?解读文本的能力怎么提升?如何能闪现文学光彩?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语文教材视野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科知识存在于每篇文本之中,新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而要多角度挖掘表层覆盖下更深层问题的实质。这就更加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2. 术业专攻,掌握良好的专业基本功
语文教学是一种凝练的艺术,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坚持不懈地训练,就能掌握语言的技能技巧。娴熟的口语技巧是经过长期训练,积累丰富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优美的,应该是光彩鲜亮的。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语言贫乏,平淡如水,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就受到影响。七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语言优美,修辞丰富恰当,构思巧妙,是一篇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讲的就是这篇文章,可是,因为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够,缺乏分析、审美能力,所以只能生搬教参,把文章分段、分节,分句的割裂开按部就班的讲解,使文章的韵味全无,学生味同嚼蜡,自然无法体会更不能想象老舍先生笔下风景秀丽、温馨的小城景色, 也不可能对文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课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认真备课
新课程倡导合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写出常规的教案,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把原本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而课时却比较少,进度比较紧,这就要求教师要“惜时如金”,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课前的认真准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节语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能够学到什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应该怎么合理的设计问题和学生交流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教师心里要有个计划,这些都是课前应该考虑准备好的。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可以从一节语文课上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字、词、修辞或者写作手法等,也可以通过语文课培养价值观、人生观等,但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实现所有的目标,否则总是顾此失彼,教学重点内容得不到发展,整节课也因此变得零散无序。因此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真正读懂课文,找准切入点,每一节课都应该紧扣文本确定一个教学主线,围绕主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教什么,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在文章中碰到什么就教什么,问题设计随意性大。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三峡》,遇到有关三峡地理位置时讲了很多地理方面的知识,遇到三峡的历史来源时,又口若悬河的讲起历史知识,语文课俨然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问题的设计也没有合理规划,想到什么问题就随口问一下,学生无法掌握课文的重点,无法发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又何谈课堂效率的提高呢?
三、课堂模式的转变
1.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提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于漪老师说:“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场所,要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求知。上课最忌讳的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事可做,无须动脑筋。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潜力受抑制,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习。”
如果教师上课把要讲的内容都咬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学生便无须思考,只要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就行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依赖性,自己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一提出,就坐等着老师给答案。可想而知,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别说理解文章更深层内涵了,课堂效率低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讲授仍不能弱化,否则课堂教学会变得杂乱无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得不到保障。教师要对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合理控制,把握好教材的切入点,把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学生发挥起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收益才会更多。
2. 立足文本,拓展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进行知识拓展、知识链接,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课内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学习《三峡》的时候,文章里有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我就让学生联想,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诗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下就能回想起许多诗句来,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学起课文来便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轻松有趣,这样一来既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巩固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
老师们应该谨记,课堂教学的拓展不是不着边际的拓展,它离不开一个基石,即对文本的把握和领悟,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焦点。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不能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无度延伸。否则,课堂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更没有课堂效率之说了。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1. 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对45分钟的语文课感兴趣,要想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和课堂,自己首先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功底。如果他受学识和文化的约束,语言贫乏,干瘪无味,一节课翻来覆去总是用有限的几个词,说来说去也就只有那么几个重复的句式,找不到恰当的修辞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更不能带领学生“与古圣人对话”,品味名家经典之作,开拓视野,这样的课堂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效率又如何上得去呢?
教师作为文化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传播者,理应广泛的学习,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不断地积累词汇,丰富语言,阐述道理,透辟深刻,令人折服。长期以来人们只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教”的社会职责,却忽略了他们“学”的重要性。其实,阅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养其根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非阅读不能使教师充盈自己的理想,假如教师自己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却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这跟让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什么两样呢?不阅读的教师,其语文课堂怎么会有思接千载的机智,神采飞扬的潇洒?解读文本的能力怎么提升?如何能闪现文学光彩?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语文教材视野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科知识存在于每篇文本之中,新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而要多角度挖掘表层覆盖下更深层问题的实质。这就更加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2. 术业专攻,掌握良好的专业基本功
语文教学是一种凝练的艺术,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坚持不懈地训练,就能掌握语言的技能技巧。娴熟的口语技巧是经过长期训练,积累丰富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优美的,应该是光彩鲜亮的。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语言贫乏,平淡如水,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就受到影响。七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语言优美,修辞丰富恰当,构思巧妙,是一篇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讲的就是这篇文章,可是,因为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够,缺乏分析、审美能力,所以只能生搬教参,把文章分段、分节,分句的割裂开按部就班的讲解,使文章的韵味全无,学生味同嚼蜡,自然无法体会更不能想象老舍先生笔下风景秀丽、温馨的小城景色, 也不可能对文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课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认真备课
新课程倡导合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写出常规的教案,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把原本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而课时却比较少,进度比较紧,这就要求教师要“惜时如金”,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课前的认真准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节语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能够学到什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应该怎么合理的设计问题和学生交流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教师心里要有个计划,这些都是课前应该考虑准备好的。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可以从一节语文课上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字、词、修辞或者写作手法等,也可以通过语文课培养价值观、人生观等,但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实现所有的目标,否则总是顾此失彼,教学重点内容得不到发展,整节课也因此变得零散无序。因此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真正读懂课文,找准切入点,每一节课都应该紧扣文本确定一个教学主线,围绕主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教什么,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在文章中碰到什么就教什么,问题设计随意性大。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三峡》,遇到有关三峡地理位置时讲了很多地理方面的知识,遇到三峡的历史来源时,又口若悬河的讲起历史知识,语文课俨然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问题的设计也没有合理规划,想到什么问题就随口问一下,学生无法掌握课文的重点,无法发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又何谈课堂效率的提高呢?
三、课堂模式的转变
1.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提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于漪老师说:“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场所,要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求知。上课最忌讳的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事可做,无须动脑筋。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潜力受抑制,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习。”
如果教师上课把要讲的内容都咬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学生便无须思考,只要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就行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依赖性,自己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一提出,就坐等着老师给答案。可想而知,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别说理解文章更深层内涵了,课堂效率低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讲授仍不能弱化,否则课堂教学会变得杂乱无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得不到保障。教师要对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合理控制,把握好教材的切入点,把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学生发挥起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收益才会更多。
2. 立足文本,拓展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进行知识拓展、知识链接,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课内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学习《三峡》的时候,文章里有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我就让学生联想,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诗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下就能回想起许多诗句来,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学起课文来便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轻松有趣,这样一来既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巩固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
老师们应该谨记,课堂教学的拓展不是不着边际的拓展,它离不开一个基石,即对文本的把握和领悟,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焦点。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不能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无度延伸。否则,课堂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更没有课堂效率之说了。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