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达到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目的,就必须使“规范、礼教、法治”的准则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多维驱动,盘活学校普法教育,让“法”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学生的“眼、耳、脑、心”,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一维驱动:入目所见,触发动心
“环境造就人才。”为了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视觉平台。例如,利用校门口走廊、校园内展板、教学楼墙壁等,建成“社区法制教育长廊”“楼层主题文化墙”“学生德育主阵地”,将《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青少年有关的日常行为规范、法律条文、安全常识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定期展示,使法制教育随时与学生及家长产生视觉撞击,既美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少年模拟法庭”已经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既是“说法”,又是“演法”,避免了教师单纯说教带来的枯燥乏味,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解了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法律、法庭的距离,而对于更多观摩的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和素材,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法”的神圣烙在了学生的心里,不再高深莫测,而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二维驱动:入耳所闻,体味动容
实践告诉我们,“耳闻”和“目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何充分挖掘典型事例,使学生耳闻目睹,获取更多真实可感的信息,巩固和强化法制观念,是学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可以尝试开发和实施更多教育项目。
一是愉快大课间“规范操”。为了使学生对规范条例铭记于心,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在大课间活动中编排“规范操”,融“说”与“做”、“唱”与“动”为一体,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体质,也修炼了学生的心智。
二是“德育10分钟”。学校可以适时每天安排10分钟的德育时间,教师安排一些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进行强化教育,也可以以发生在校园或班级中的事例开展“热”教育,激发学生反思和讨论,还可以不定期地播放关于安全、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宣传片,入耳,入心。
三是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中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日积月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
这些常态化教育形式多样,异曲同工,不断炼就着学生的品德,也不时澄清着学生模糊的道德和法制概念。
三维驱动:入脑所思,尝试动口
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使学校法制教育进一步常规化,学校可以开发和编制相关的法制教育教材。教材的编写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和接受能力,用深入浅出的实例和通俗鲜活的语言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中可以选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消防法》等相关内容。
学校还可以将法制教育作为校本课列入教学计划,固定教学课时,分年段由专职教师担任教学,备课、上课、作业、评价、教研等工作规范到位,切实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化、常态化,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让学生就所学案例开展分析和讨论,从中体验和理解种种行为的违法性和不可为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对照与分析之中懂得法制教育的内涵,提高自护能力。
四维驱动:入心所得,实践动手
播种是为了收获,教育是为了付诸行动,只有当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中知荣知耻、遵纪守法,法制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法制教育的实践中来,学校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试一试等活动,定期举办一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学会自我保护”等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手抄报比赛、漫画作品比赛、案例分析竞赛等活动,学生以身边发生的小事为载体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在动口的同时动手,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让法制教育活化于手,内化于心。而学校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按年级装订成主题鲜明的“法制教育手抄报”“法制教育漫画集”等,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现实教材。
學校普法教育充满了挑战性和探索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形式在变,需要每一个教育者顺应时代、学生和形势的需求,不断探索和拓展新思路、新维度、新领域、新方法,着力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普法教育成为源头活水,涓涓细流,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张丽.多维视角下普法教育主客体关系及绩效探析[J].教育学,2012(02).
编辑 韩晓
一维驱动:入目所见,触发动心
“环境造就人才。”为了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视觉平台。例如,利用校门口走廊、校园内展板、教学楼墙壁等,建成“社区法制教育长廊”“楼层主题文化墙”“学生德育主阵地”,将《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青少年有关的日常行为规范、法律条文、安全常识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定期展示,使法制教育随时与学生及家长产生视觉撞击,既美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少年模拟法庭”已经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既是“说法”,又是“演法”,避免了教师单纯说教带来的枯燥乏味,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解了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法律、法庭的距离,而对于更多观摩的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和素材,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法”的神圣烙在了学生的心里,不再高深莫测,而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二维驱动:入耳所闻,体味动容
实践告诉我们,“耳闻”和“目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何充分挖掘典型事例,使学生耳闻目睹,获取更多真实可感的信息,巩固和强化法制观念,是学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可以尝试开发和实施更多教育项目。
一是愉快大课间“规范操”。为了使学生对规范条例铭记于心,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在大课间活动中编排“规范操”,融“说”与“做”、“唱”与“动”为一体,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体质,也修炼了学生的心智。
二是“德育10分钟”。学校可以适时每天安排10分钟的德育时间,教师安排一些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进行强化教育,也可以以发生在校园或班级中的事例开展“热”教育,激发学生反思和讨论,还可以不定期地播放关于安全、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宣传片,入耳,入心。
三是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中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日积月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
这些常态化教育形式多样,异曲同工,不断炼就着学生的品德,也不时澄清着学生模糊的道德和法制概念。
三维驱动:入脑所思,尝试动口
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习惯,使学校法制教育进一步常规化,学校可以开发和编制相关的法制教育教材。教材的编写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和接受能力,用深入浅出的实例和通俗鲜活的语言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中可以选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消防法》等相关内容。
学校还可以将法制教育作为校本课列入教学计划,固定教学课时,分年段由专职教师担任教学,备课、上课、作业、评价、教研等工作规范到位,切实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化、常态化,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让学生就所学案例开展分析和讨论,从中体验和理解种种行为的违法性和不可为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对照与分析之中懂得法制教育的内涵,提高自护能力。
四维驱动:入心所得,实践动手
播种是为了收获,教育是为了付诸行动,只有当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中知荣知耻、遵纪守法,法制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法制教育的实践中来,学校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试一试等活动,定期举办一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学会自我保护”等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手抄报比赛、漫画作品比赛、案例分析竞赛等活动,学生以身边发生的小事为载体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在动口的同时动手,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让法制教育活化于手,内化于心。而学校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按年级装订成主题鲜明的“法制教育手抄报”“法制教育漫画集”等,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现实教材。
學校普法教育充满了挑战性和探索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形式在变,需要每一个教育者顺应时代、学生和形势的需求,不断探索和拓展新思路、新维度、新领域、新方法,着力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普法教育成为源头活水,涓涓细流,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张丽.多维视角下普法教育主客体关系及绩效探析[J].教育学,2012(02).
编辑 韩晓